歷史沿革
清河鎮遠在高句麗時代就有人在此活動,至今在前進村和青溝村仍存有高句麗時代墓葬遺址,在
大川村遺留一座高句麗哨卡遺址。金代時,曾有居民在這裡生活,1961年5月在前進村發現一批金代鐵器和陶器。
清朝元年,此處屬封禁地,清朝末期,封禁鬆弛,逐漸有人從關里來此占山開荒。光緒二年,東邊外建設縣治,老嶺南北設懷仁、通化二縣,清河一帶地處嶺北,屬通化縣管轄,現清河鎮大部屬當時之通化縣民聚保。
1936年以來,
楊靖宇的抗日聯軍經常在集安一帶活動,與集安人民一道進行抗日活動,使日本侵略者驚慌萬狀。為了割斷抗日聯軍與人民民眾的聯繫,扼制抗日聯軍的活動,便於其統治,日偽政權窮凶極惡,“厲行”保甲制度,進行“歸屯”,實行新街村制。清河一帶,1935年秋先歸小屯。
1961年,全縣8個人民公社調整為15個人民公社,原青溝子人民公社分為清河人民公社和熱鬧人民公社兩個公社,前進村變為頭道公社劃歸清河人民公社管轄。
1983年體制改革,清河人民公社改為清河鄉人民政府,同年10月,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清河鄉人民政府為清河鎮人民政府。2000年,撤鄉並鎮,原熱鬧鎮併入清河鎮。
1983年3月,清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清河鄉人民政府。由金成基任書記,呂國新任鄉長。
1983年10月,清河鄉改為清河鎮,轄9個行政村、58個村民組。至2000年,金成基、呂國新、王永民、劉建民、孫永國、鞠惠清先後任書記,高峰、趙志超、唐學發、江貴世先後任鎮長。
2000年1月,熱鬧鎮並人清河鎮;轄清河、青溝、礦山、大川、二道、三道、前進、長崗、東岔、熱鬧、文字、天橋、楊木橋、上圍、幸福15個村民委、86個村民組、4個社區居委會、20個居民組。
至2008年,鞠惠清、孫延威、陸春勝、孫搏先後任書記,潘立華、江貴世、孫延威、高劫、陸春勝、陳俊松、孫搏先後任鎮長。
人口民族
1965年,今清河鎮域內(清河、熱鬧人民公社)有居民3544戶17055人(人社2985戶14151人),其中熱鬧人民公社有居民1098戶4859人。1985年,今清河鎮域內(清河鎮、熱鬧鄉)有居民4884戶21636人(非農業人口5009人),其中熱鬧鄉1225戶5356人。2005年,全鎮有居民7020戶20525人(非農業人口5448人),由漢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彝族、高山族、達斡爾族等民族組成。
經濟規劃
集安市清河鎮位於東經125度51分,北緯41度19分。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最高氣溫37攝氏度,無霜期127天。境內四周皆山,水源充足,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極有利於發展山區多種經營。清河鎮南離集安市區63公里,北距通化市區40公里。集錫公路303國道貫通全鎮,交通便捷,通訊發達,商貿活躍,是集安市嶺北五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和商貿中心。清河鎮幅員面積5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790畝,人均占有耕地2.6畝。全鎮劃分15個行政村、86個居民組、6個居民委,總人口20501人。
清河鎮充分發揮
區位優勢,在鎮域經濟突破中,全面實施開放開發戰略,大力進行招商引資,不斷加強小城鎮建設工作力度,從而使小城鎮建設逐步走向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自1996年以來,清河鎮抓住契機,審時度勢,以基礎建設為動力,商貿發展為拉力,綜合開發為動力,全方位地開展小城鎮建設工作。興建商貿綜合樓11棟,總面積達5.3萬平方米;鋪設水泥路、砂石路7條,總長度達39公里,其中清財線水泥路10公里;新增供水管網6500米。鎮區面積1.5平方公里,鎮區人口近萬人。隨著城鎮容量的擴大,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改善了投資環境,增強了小城鎮的區域功能和商貿輻射能力,吸引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了二、三產業的迅猛發展,保證了綜合經濟實力的明顯增強。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6838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1498萬元,財政收入935萬元,農村人均收入3693元。清河鎮先後被吉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級工業小區”、“省級綜合改革試點鎮”、“省級十強鎮先進鎮”。
發展優勢
清河鎮是連線通化市與集安市的交通樞紐。鎮區主要街路和通往周邊鄉鎮的鄉級公路全部是柏油路或水泥路。交通便捷,輻射區域大,是集安市乃至通化地區人參、中藥材的集散地,發展小城鎮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1)有較好的工業基礎。清河鎮有民營企業17戶,年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較大的企業有清河實業有限公司,年產值1200萬元;滙豐選礦廠年產值1200萬元。還有市級駐鎮企業集安市硼礦、集安市第一造紙廠。98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工業小區,2001年被省政府定為“十強鎮”,同時評為“十強鎮”先進鎮。
(2)有豐富的特產資源。2003年全鎮園參8萬簾,
西洋參2萬簾,林下參達到2500畝,中小藥材3222畝,輪葉黨參2110畝,食用菌150畝,天然山菜儲量150萬公斤(
蕨菜40萬公斤,山芹菜50萬公斤,葡萄、蘑菇等其它山珍60萬公斤),豐富的特產資源為開發新項目、進行深加工提供了條件。
(3)有活躍的集市貿易。清河鎮內設有農貿、人參、大牲畜三大市場,其中人參交易市場是吉林省東南部最大的人參專業市場,最高日交易額達180萬元。農曆每月逢三為集,現有個體工商戶951戶,年交易額突破億元。
(4)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鎮區交通便利,集錫公路在鎮內通過,鎮內主要街道均為柏油路面,各類班車和計程車達150多輛。鎮內通訊順暢,全鎮程控電話裝機容量為7000門,現已安裝5000門。鎮內設有中國電信行動電話接收塔、中國聯通行動電話接收塔,可與國內外通話,具備全球通訊網路功能。
鎮內電力設施完好,具有二次變電所一座。鎮內居住條件逐年改善。80年代末我鎮居民居住都是磚瓦結構的平房,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現已有辦公樓、住宅樓、商貿樓15幢,面積58,000平方米,改善了居住條件,改變了鎮容鎮貌。鎮內社會公益事業迅速發展。全鎮現有中學3所,中心國小2所,村小8所,幼稚園2所,在校生達2000人。鎮級衛生院2所,下設5個門診部。文化活動中心1處。有線電視實現了與市區聯網。
資源優勢
清河是山區鄉鎮。這裡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一切投資者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外部條件。
人參資源
園參:清河鎮區有近一百多年的人參栽培史,並素有“人參之鄉”之美譽。到1986年,清河鎮園參總面積高達17萬簾。產業結構調整後,人參經營面積回落到8萬簾。人參質量以其條長秀美而著稱,同時人參交易市場每日為客商提供10萬公斤水參。雄厚的人參資源,為人參加工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林下參:清河鎮林下參於1995年剛剛起步。現已發展到2500畝。
西洋參:西洋參在清河發展較晚,但發展的步伐較快。到2003年,全鎮西洋參經營面積已達2萬簾。
中草藥材
清河鎮自然和人工栽培的中草藥不但藥用價值高,而且品種多、數量多、分布廣,從而為從事藥材加工提供了優越的資源條件。
主要品種:
黃芪、細辛、山參、五味子、柴胡、黨參、貝母、天麻、艾蒿、防風、寄生、南星、木通、
獨活、貫眾、仙鶴草、蒲公英、川龍骨、三叉九葉草、狗奶根、山百合、龍膽草、車前子、山芍藥、土三七、沙參、刺五加、薄荷等。
食用植物
清河鎮野生食用植物繁多,味美價廉,無污染,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實屬天然綠色食品。
山菜類:蕨菜、
薇菜(牛毛廣)、猴腿、廣東菜、刺嫩芽、
黃花菜、四葉菜、桅頭菜、大葉芹、小葉芹、毛菠菜、山地瓜、曲麻菜、水芹菜、老牛銼、山鋤板、落豆秧、貓爪菜、山白菜、辣椒秧、柳蒿、油蒿等。
野果類:山梨、李子、
山里紅、核桃、獼猴桃、山葡萄、臭李子、
狗棗子、橡子、松樹籽。
食用菌類:小灰蘑、粘蕈子、趟子蘑、大腿蘑、玉黃蘑、元蘑、黑木耳、
松樹傘、榛蘑等。
林木
清河鎮山林資源優越,林木品種繁多,儲量雄厚,是林業開發及從事木材加工的理想之地。林木品種主要有:
紅松、白松、魚鱗松、
油松、落葉松、楊樹、
柳樹、柞樹、樺樹、
曲柳、楸樹、臘樹、椴樹、槐樹、色樹、黃鳳梨……
礦藏
清河鎮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的已被開發,有的則有待開發。不但礦藏儲量雄厚,而且品位較高,具有理想的開發價值。主要品種有:硼、鉛、鐵、鋅、鈾、石棉、彩石、雲母、大理石、透灰石、硫化亞鐵、石英石、安綠石、
紫石、化石。
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清河鎮黨委、鎮政府依託資源和地域優勢,不斷調整和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以工業項目為重點,突出發展民營企業;以城鎮建設為龍頭,拉動商貿經濟快速發展,建成了全市第一個大型封閉人參交易市場、大牲畜交易市場、集貿市場、農貿市場。村鎮建設逐步向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新型城鎮發展。城鎮供水、供熱、供電、通信、電視、交通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提高了小城鎮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了瀋陽新華龍公司人參加工、遼寧滙豐鉛鋅銅浮選等一些新項目;建成恆豐金屬貿易公司、鑫豐鐵礦和文字鐵礦。引導以開發木材、人參加工、旅遊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和鎮辦企業。建有天潭、林海、長眉溝生態旅遊度假村,雲母礦、硼礦、建材廠等,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340戶。發展人參83325簾,西洋參 24849簾,林下參360公頃,趴參3300簾,農田栽參6.67公頃,種植中小藥材 226.67公頃。吸引域外資金和民間資金參與小城鎮建設開發,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拉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使小城鎮建設走在了全市的前列。200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3791萬元,其中農業收入6876萬元,林業收入597萬元,牧業收入856萬元,哈什螞養殖、水產等漁業收入262萬元,.工業收入(含鄉企)l640萬元,建築業收入754.5萬元,運輸業收入952萬元,商飲業收入998萬元,服務業收入405.5萬元,其他收入450萬元;人均純收入337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