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羊絨科技園

清河國際羊絨科技園區是“中國羊絨之都”的“風水寶地”,是河北省十大民營科技園區之一。1999年12月由清河縣委、縣政府興建。園區一期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遠期控制面積25平方公里。清河國際羊絨科技園區地處環京津、渤海經濟隆起帶腹地,東臨308國道、京九鐵路,西接邢臨、京開高速公路,北連銀清高速公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河羊絨科技園
  • 別名:中國羊絨之都
  • 時間:1999年12月
  • 面積:2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園區規劃由清華大學按照國際一流標準進行設計,規劃占地面積8平方公里,平均綠地率在42%以上。園區已累計投資近億元,初步完成了交通、電力、供水、供勢及管網等基礎設施建房。已入駐園區的企業達128家,總投資19.8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0.5萬元。形成了年紡紗、制條3000噸,面料150萬米,絨衫、披肩等絨製品500萬件的生產能力。
清河羊絨科技園
分散採購向集中採購轉變。清河羊絨產業所需的原料山羊原絨、綿羊原絨、氂牛原絨、駱駝原絨,最初為企業自發奔赴牧區挨家挨戶上門收購。隨後牧區誕生了專業的收購公司,本地的企業便委託收購公司採購。與此同時,個體收購大軍也在迅猛成長,直接聯合牧民把原料送到清河銷售。如此一來,市場魚龍混雜,一些因質量、等級、貨款回收等問題的紛爭時有發生。隨著信息、交通的日益發達,大批的牧民來清河銷售原料,清河獨有的風景線——羊絨客棧應運而生。客棧負責牧民住宿、原料的安全倉儲、交易、貨款回收,為牧民提供安全優質交易環境,很受牧民的歡迎。目前,清河已有羊絨客棧40多家,每年所需原料的50%以上由羊絨客棧完成集散功能。 分散加工向集中加工轉變。原料加工成成品絨,必須經過分撿、水洗、分梳這么幾個環節。上世紀90年代,家家戶戶搞分梳,加工質量、品質無法保證。隨著清河羊絨產業發展形成了專業化生產格局,大中戶分梳山羊絨、小戶分梳短絨、綿羊絨、牛絨、駝絨,並出現200多個絨毛分梳專業村。全縣擁有梳絨機近2萬台,從業人員達到10萬人。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原絨、無毛絨、毛渣類的市場購銷體系。原絨的採購觸角還深入到了阿富汗、外蒙古、伊朗、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每年來清河的客商達到10萬多人次,年交易原絨近萬噸。

其他信息

粗級加工向深級加工轉變。完善產業鏈,發展深加工是做強做大羊絨產業的有效手段。清河提出發展“大紡織”概念,即:在大力發展山羊絨製品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綿羊絨、棉、絲、絨混紡製品,引導羊絨業深加工向多元方向發展,並形成分梳、紡紗、織衫、織布、製衣一整套的產業鏈條。2008年,全縣固定資產達100萬元以上的羊絨深加工企業達到280多家,建成羊絨合資合作項目32個,極大地推進了羊絨深加工產業發展。並湧現出了一批著名品牌,如宏業、東高、雅高思蒂、依羅迪、絨之傑等。全縣有80多家企業獲得自營進出口權,出口創匯連續四年名列全省前茅。
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轉變。清河羊絨產業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已由最初的一家一戶到專業區域再向產業集群方向發展,產業集聚度日益提升。清河縣順應產業發展要求,審時度勢,規劃建設了羊絨科技園區,面積達12平方公里,吸納引進了150家企業入駐,投資規模普遍在300萬元以上。羊絨科技園以其鮮明的特色產業優勢、超前的規劃、合理的布局,先後被評為全國十佳民營科技園區、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國最大羊絨特色羊絨產業區園的建成,使清河羊絨產業集聚度不斷提升,分工協作更加細化,羊絨產業邁入了集約化發展模式。與此同時,清河縣還投資10個億建成了中國清河·濮院羊絨製品市場,終結了清河羊絨產業“有市無場”的歷史。該市場吸引了內蒙、北京、山東、廣東等地的鄂爾多斯、恆源祥、兆君、皮皮狗等150多個品牌入駐,匯聚了全國各地羊絨服飾製品的生產廠家及經銷商,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羊絨服飾交易市場,使清河成為名副其實的“羊絨之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