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堂

清河堂

據歷史典籍記載,張氏的根在清河。翻閱張氏譜書,大多寫有“清河堂”字樣。如清河張、始興張(廣東曲江)、犍為張(四川宜賓)、吳郡張(江蘇吳縣)、馮翊張(陝西大荔)、東河張(江西貴溪)、中山張(河北省北部)等等。據張氏譜牒記載,清河在周代就有張氏祠堂及古墓;台灣屏東縣《清河百忍族譜》記載:張氏祖脈在清河。查閱《清河縣誌》及一些史志,清河先民歷史上曾多次大規模的向外遷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河堂
  • 別稱:張氏姓氏的別稱
  • 祖籍:清河縣
  • 記載書籍:《張氏宗譜》
  • 類型:歷史
  • 年代:清末光緒
詞條信息,張氏清河堂,張氏宗譜,起源傳說,

詞條信息

【詞條】清河堂
【拼音】qīng hé táng
【注音】ㄑㄧㄥ ㄏㄜˊ ㄊㄤˊ

張氏清河堂

翻閱張氏譜書,大多寫有“清河堂”字樣。如清河張、始興張(廣東曲江)、犍為張(四川宜賓)、吳郡張(江蘇吳縣)、馮翊張(陝西大荔)、東河張(江西貴溪)、中山張(河北省北部)等等。來清河尋根的香港張氏宗親會及馬來西亞分會譜書中,也多標有“清河堂”。首次來清河尋根問祖的馬來西亞張氏公會,就稱是“沙巴州清河堂張氏公會”。清河之外的海內外張姓人士,其家乘譜書標有“清河堂”,一是說明他們的先祖居清河,二是說明他們這一支族是從清河遷出的。海內外有這么多張氏支族由清河遷出,足可以說明張氏的根在清河。如湖南省《張氏宗譜卷首(清河堂)》記載:“閱先代著籍江西豐城,來自明初,堂號‘清河’。因思天下之姓張者,共出清河一脈,而茲何異焉!”
據張氏譜牒記載,清河在周代就有張氏祠堂及古墓。《清河家乘》(大明永樂年間張君紹撰序)記載:“儀仕秦為相……策魴公當時墳塋諸處,立廟清河。”又據《張氏宗譜》記載:“欲溯源流,賜御葬夫婦共穴,頂受父諸侯官職者名撰,妣吳氏,與齊國張儀同胞兄弟,叫他前來商議,在葬墳前故立一大宗祠。祠冢先年是齊國縣郡,即是清河,遂以此郡定祠,立為後裔傳芳。”此說明張儀的兄弟張撰曾在周朝就於清河立過宗祠。這是張氏根在清河的又一佐證。
據台灣屏東縣《清河百忍族譜》記載:張氏祖脈在清河,後因“生子眾多遷入徐州,逐漸南下。西漢末年,王莽當權,時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帶領男婦族人眾多,過揚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贛州等處。一祖遷往建州(在今福建),一祖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處。後世子孫皆是親生骨肉,不可棄也。”查閱《清河縣誌》及一些史志,清河先民歷史上曾多次大規模的向外遷徙,比如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時、靖難之役(當地稱“燕王掃北” )時清河先民向外遷移很多,另外清河歷史上天災人禍不少,先民為避戰亂、躲水患,曾多次向外遷出。

張氏宗譜

4月13日,來自武漢新洲區的張國祥等一行向歷史文獻閱覽室捐贈了一部新洲清河堂《張氏宗譜》。
清河堂
該《張氏宗譜》由張國祥擔任主編。據譜卷首介紹,其始遷祖為顯公張文德,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自曲江輾轉遷徙於江西餘干,最終落籍於湖北黃岡縣中和里(武漢市新洲區李集和紅安毛張塢)。涉及始祖畫像、歷代名人畫像、表序、名人錄、捐資名目、第六次續譜名目、人物傳序等內容。
《張氏宗譜》全譜80卷,一箱92冊。編纂體例完善,段落完備。
或為日照海曲太平橋(正始堂)張氏分支

起源傳說

上古時代,軒轅部落與未全進化的蚩尤部落爭戰,八戰不勝,節節敗退。軒轅的第五子揮,夜觀天象,發現流星飛渡弧矢星,頓生靈感。於是製造了弓箭,並輔佐軒轅發起第九次對蚩尤的殊死決戰。弓箭威力無邊,勢難抵擋。蚩尤大敗後逃遁入海而亡,軒轅從而定天下,稱黃帝。黃帝奠定君臨天下的地位後,對揮公大加封賞,並賜姓為張,世居清陽,即今天的清河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