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訴訟文化轉型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末訴訟文化轉型研究
- 論文作者:章育良著
- 導師:李交發指導
- 學科專業:訴訟法學
清末訴訟文化轉型研究
清末訴訟文化轉型研究副題名以清末修律為中心外文題名論文作者章育良著導師李交發指導學科專業訴訟法學學位級別博士論文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學位授予時間2007關鍵字訴訟 清律 法律文化館藏號D925館藏目錄2010\D925\...
《從公堂走向法庭:清末民初訴訟制度改革研究》是2009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德美。該書講述了近代中國訴訟制度的變革,經歷了艱難、漫長的過程。相比較而言,新型訴訟制度的建立,比民法、刑法等實體法律制度的建立,充滿著更多的曲折和艱辛。傳統中國,存在“文化重結果,社會輕法律”的特性。中國...
四、訴訟文化衝突的功能 第三章 訴訟文化衝突的歷史場景 一、中國古代的訴訟文化 二、清末民國時期訴訟文化的轉型 三、新中國成立前後訴訟文化的革命化、民眾化 第四章 當代中國人訴訟文化與訴訟心理調查報告 一、關於問卷調查實施情況的說明 二、當代中國民眾的糾紛解決觀 三、當代中國民眾的訴訟行為模式 四、當代...
《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導論》是200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耿雲志。內容介紹 研究近代文化轉型,第一,要比較清晰地描繪出文化轉型的基本軌跡;第二,要揭示出轉型的外在條件及其內在機制。做到這兩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相當不容易的。但必須提出這樣的目標,我們的努力才是有意義的。自然,能在多大程度...
《清末民初刑訴法典化研究》反映了中國古代刑事訴訟法律規範的歷史演化過程及其社會影響,真實客觀地分析了1840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增封建社會後,有志振興中華的仁人志士積極引進以罪刊法定主義為核心的刑訴理念,推動了刊事訴訟法的理論轉型。客觀地分析了清末政府制定的《大清刊事民事訴訟法(草案)》、《大清刊事...
《清末民事訴訟立法進程研究》, 《清末司法制度現代化進程研究》,載《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百年進程》(第一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大清民事訴訟律草案(點校)》 《清末律師制度研究》 《清末各級審判廳籌辦進程研究》,載《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百年進程》(第二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近代中國訴訟立法的...
第三章 我國刑事訴訟模式的演進 第一節 我國糾問式訴訟——我國糾問式訴訟盛行原因探究 第二節 我國糾問式訴訟盛行原因之分析 第三節 清末刑事訴訟轉型 第四節 強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形成 第五節 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以後的刑事訴訟模式——以強職權主義為基調的混合式訴訟 下篇 第一章 我國刑事訴訟制度...
《晚清五四祭悼文學及其文化轉型研究》是201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清末至五四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異質文化頻繁接觸、對抗與交融的時期,形成了一種“常”與“變”、“退”與“進”、“取”與“舍”的文化交鋒和轉型的語境。在文學“標新”的進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便是祭悼文化,以及在這種文化格局下...
一、維新運動引起的社會變遷和文化轉型 二、清末新政對社會變遷和文化轉型的進一步推動 三、城市近代化於社會變遷和文化轉型的重要意義 四、近代新文化結構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 社會的進一步變遷與文化的進一步轉型(下)一、20世紀初階級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新變化 二、政治改革和革命對社會變遷和文化轉型的影響 三、民國...
《清末民初:中國監獄現代轉型肇始研究》是上海政法學院學術文庫·刑事法學叢書之一。作者簡介 王志亮,男,1962年生,1985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獲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刑法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上海政法學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在讀博士,講授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監獄學基礎理論、中國...
第二節 我國古代刑事審判期限制度 一、我國古代刑事審判期限制度沿革 二、我國古代刑事審判期限制度內容 三、我國古代刑事審判期限制度評析 第三節 刑事訴訟期限制度的近代轉型 一、清末民國時期刑事訴訟期限制度轉型的思想基礎 二、清末民國時期刑事訴訟期限制度的主要內容 三、清末民國時期刑事訴訟期限制度轉型嘗試的評價 ...
一、中國近現代文化史研究的兩個階段 二、中國近現代文化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中國近現代文化史新研究範式的嘗試 第二章 物質層面的文化轉型 一、物質層面的文化轉型的原因 二、物質層面的文化轉型的興起 三、物質層面的文化轉型的評價 第三章 制度層面的文化轉型 一、戊戌維新研究 二、清末新政研究 三、辛亥革命...
《外來法與近代中國訴訟法制轉型》系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何志輝助理教授獨立撰寫完成的學術專著,《外來法與近代中國訴訟法制轉型》宗旨在於探究20世紀外來法對於中國訴訟法制現代化的歷史影響,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為引論,交代問題意識及基本構想;第二部分為正文,第一章介紹20世紀初期英美訴訟法文化對於清末修律的制度...
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文化轉型、思政理論教育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主要著作有《國共關係與中國現代化》《留學生與中外文化交流》等;在《史學月刊》《江海學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論清末民初政府管理模式的現代性流變”、中央編譯局...
《 晚清職官司法研究》是2000年政法大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曙光 。內容簡介 首先,為什麼本文標題定語不採國內學術界通用的“清末”,而說“晚清”。已故的著名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曾認為把“末期”和“晚期”加以區別,他認為末期“是指理的生產關係完全崩潰瓦解,並向新的社會制度過渡的階段,”而晚期“是指這個制度...
晚清政治改革的文化思考 洋務運動中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傳播 戊戌前後湖南今文經學的學術播遷及其影響——以王閩運和皮錫瑞為始末 廖平經學思想研究述評 文化轉型背景下的義和團運動 論清末新政時期新舊文化的轉型 清末新政期間新文化體系的構成 長沙近代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與辛亥革命 論早期新文化運動對“五四”愛國...
三 研究的基本路徑與總體框架/25 四 資料說明/28 第一章 明清時期的醫病糾紛/32 一 醫病關係的緊張化趨向/33 二 醫者的規避責任/39 三 醫病糾紛的發生與解決/45 四 醫病糾紛沉寂的原因/57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醫病糾紛/64 一 清末醫學考試的呼籲與嘗試/64 二 民國初期規範行醫的漸次推行/68 三...
《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內因與外力》上述兩種研究取向,將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問題置於古今中西的歷史坐標系中,注重內因與外力的辯證統一,著眼於中國社會內部的矛盾運動,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從政治、經濟、文化多個層面具體探究了明中葉至清末民國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動力源泉和內在機制,深刻揭示了中國文化近代轉型的複雜過程和...
西法東漸的研究視野。《清末民初來華美國法律職業群體研究(1895-1928)》以及他們建立遠東美國律師協會以加強聯繫、提高業 務、建設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努力,揭示了清末民初來華美國法律職業人作 為一個整體,既是美國侵犯中國司法主權的一個縮影,又是美國對華進行 文化教育滲透的一種體現,側重於中國法律職業從無到有的...
等。目前在胡適,孫中山、梁啓超,梁漱溟、張君勱,章士釗等人物思想,以及晚清憲政運動和思想。清末民初政黨,五四新文化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後社會文化思潮變動、三十年代政治思潮。近代啟蒙思潮。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西化思潮等研究領域處於學術界先進水平,2002年入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重點建設學科。
法律文化是一定社會對法或法律制度的觀點和態度的形態,包括法律意識及法律制度運行機制等方面。如此等等。總之,法律文化是法律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的統稱。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法律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的統稱,是指從上古起至清末止,廣泛流傳於中華大地的具有高度穩定性和持續性的法律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傳統法律...
在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也一再重申“以獨立之生計,成獨立之人格”的極端重要性。歷史意義 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團為強化封建國家機器,整頓和鞏固清王朝統治搞起來的。也不可否認新政改革由於主觀和客觀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頑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諸多缺陷和差強人意之處。儘管這樣,清末新政改革,...
(三)研究方法 四、創新性研究成果 第一章 檢察權制度引入的社會文化背景與模式選擇 一、社會文化背景I (一)社會政治背景 (二)訴訟文化背景 二、中國近代檢察權制度的引入 (一)中西訴訟制度的直觀對比 (二)對西方檢察制度的心理認同 (三)選擇檢察制度的參考樣態 第二章 檢察權配置的制度建構 一、清末...
論清末的文化轉型 洪仁想初探 五四時期科學同迷信的鬥爭 理學史篇 論胡安國及其《春秋傳》張械與南宋理學 論朱熹及其《伊洛淵源錄》宋元時期理不的論爭與《宋元學案》的理學觀點 論羅洪先理學思想的演變與特點 論《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的理學史觀點 學術史篇 先秦諸子的學術史研究及其特點 漢代的儒學獨尊與...
《徽州民間私約研究及徽州民間習慣調查》(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2)並在法律史領域發表如下論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法律史研究——讀〈法律、資源與時空建構:1644-1945年的中國〉》,載《清華法治論衡》2015年8月。《清末民初法制移植與實效分析──以訟費法規為切入點》,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9、《死刑存廢之法律文化透視》,《法學評論》2004年第六期。10、《簡論沈家本的死刑廢除觀》,《現代法學》2005年第一期。11、《清末法制改革:訴訟立法與訴訟文化》,《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五期,《法理學·法史學》2005年第十一期轉載。12、《法治建設論綱》上、下,《湘潭大學學報》1997年5-6期,《法...
邱澎生、閻鴻中、邱仲麟合著,〈融攝人生志業於史事考訂的大家:悼念黃彰健先生〉,《明代研究》(台北)13 (2009.12):1-20。〈覺非山人《珥筆肯綮》點校本〉,《明代研究》(台北)13 (2009.12):233-290。〈清末兩種中國「百科全書」的經濟與法律之學〉,收入黃興濤主編,《新史學‧第三卷:文化史研究...
第一卷 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導論 第二卷 社會結構變遷與近代文化轉型 第三卷 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到近代 第四卷 西學東漸:迎拒與選擇 第五卷 西學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六卷 近代中國思維方式演變的趨勢 第七卷 人的發現與人的解放:近代中國價值觀的嬗變 第八卷 中國近代學術體制...
二、中央研究院評議會與院士選舉 三、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 第八章 科學家社會角色的形成及其變異 一、傳統與近代之間:翻譯西方科技書籍的傳統科學家群體 二、以匠為特色:洋務運動時期的工程技術專家 三、以宣傳與教育為主、科研為輔:清末民初的科學家角色 四、以科研為特色:科學家角色的形成 五、科學家角色...
中國傳統律學研究方法中解釋的主要依據有多種31 中國傳統律學研究方法中的其他相關問題33 四、中國傳統法典條標的設定與現今立法的借鑑36 中國現今的法律中都不設條標是立法中的缺憾36 可以從中國傳統法典條標的設定中得到的借鑑38 中國現今法律設定條標的立法建議40 五、清末中國法文化轉型的現代思考43 清末中國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