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廣西邊防建設研究

清末廣西邊防建設研究是李建國的一篇論文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論文作者:李建國著
導師:季雲飛指導
學科專業:軍事歷史學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學位授予時間:2007
關鍵字:邊防 國防建設 軍事史 廣西 清後期
館藏號:E295.2
館藏目錄:2009\E295.2\1

中文摘要

邊防是國防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伴隨著國家的出現而產生。論文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以清末歷史發展為線索,以時間為經,以與廣西邊防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為緯,從大邊防觀出發,著眼廣西邊防建設,緊密圍繞中法劃界、邊境治理、邊疆防務和邊疆開發等幾個問題,對清末廣西邊防建設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國家邊界是劃分兩國領土的界線,是國家行使主權的界限,也是進行邊防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中法戰爭甫一結束,中法雙方互派代表團前往中越邊界勘界。經以鄧承修為首的中國勘界代表團和兩廣疆臣力爭,桂越邊界第一次作出了明確的劃分。在此後豎立界碑的過程中,經廣西提督兼邊防督辦蘇元春、太平歸(思)順道向萬〓和蔡希邠等力爭,又收回了金龍峒等險要。清末桂越邊界勘界立碑,第一次以條約形式明確劃分了中越邊界廣西段,改變了千百年來廣西邊界不明、有邊無防、虛邊弱防的局面,為清末廣西邊防建設打下了基礎。 中法戰爭後,廣西邊防實現了由以“防內”為主的古代邊防向“防外”為主的近代邊防的轉變,清王朝和廣西疆臣具備了近代邊防意識。隨著邊防思想和邊防政策的轉變,清王朝和廣西當局在廣西邊疆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邊防建設。軍事方面,將撤退回國的抗法將士裁併為20營,分東中西三路布防,並以廣西提督兼任邊防督辦,統率廣西邊防軍。軍事設施建設方面,重修和新修了鎮南關、龍州等城池、關隘,修建了大、小連城、十二道門等營壘,在沿邊修築大小炮台、碉台165座。邊境管理方面,分兵駐守沿邊各關、隘、卡,稽查往來行人,嚴杜私越;《中越邊界會巡章程》簽訂後,中法雙方在桂越邊界開設對汛,負責界碑管理、邊界巡邏、查驗出入境憑證等,進一步規範了邊境管理。邊疆開發方面,清王朝和廣西當局採取移民實邊、鼓勵農桑、發展實業等措施,對於邊疆地區經濟發展、貿易繁榮、文化發達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此外,還進行了以交通、電訊建設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廣西邊疆地區修築軍路、籌修鐵路、發展航運事業、架設電線等,一定程度改變了廣西邊疆貧窮落後的面貌。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持續10年之久的會黨、游勇起義衝擊下,廣西邊防軍瓦解,廣西提督兼邊防督辦蘇元春被參革職。此後廣西邊防軍統帥更迭頻繁,邊防軍營制屢經變更,廣西邊防的職能也轉而演變為以“防內”為主,邊防建設基本陷於停頓。清末“新政”期間,廣西巡撫張鳴岐等採取了一些開發邊疆、加強邊境管理的措施,但因清王朝處於搖搖欲墜境地,廣西邊防建設收效甚微。 清末廣西邊防建設有成功之處和積極意義,也有缺失之處和消極作用。認真總結廣西邊防建設的經驗教訓,對當今邊防建設具有借鑑意義。本文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廣西邊防建設為考察重點,通過深入挖掘相關史料,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探討清末廣西邊防建設在邊界劃分、邊境治理、邊疆開發和防務建設等方面的發展變化,總結了清末廣西邊防建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對當代中國邊疆開發和邊防建設有益的歷史性啟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