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阿爾泰邊防研究

晚清阿爾泰邊防研究,論文作者是白劍光,導師是王宏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晚清阿爾泰邊防研究
  • 外文名:Study of the frontier defence in the Altai reg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 論文作者:白劍光
  • 指導教師:王宏斌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學科專業
中國近現代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河北師範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9
關鍵字
邊疆地區 邊防 新疆 清後期
館藏號
E295.2
館藏目錄
2010\E295.2\1

內容簡介

在清代西北邊防體系中,阿爾泰地區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乾隆平定準噶爾以後,阿爾泰地區始全部納入清朝的版圖。
乾隆皇帝在此編旗設盟,建立軍府機構,修建卡倫、台站,實行屯田,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邊防建設,為清代阿爾泰地區的邊防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此後百餘年來阿爾泰邊防的相對安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治初年中俄第一次勘分西北邊界,徹底打破了乾隆之後阿爾泰邊防的平靜局面,是清代阿爾泰邊防的重要轉折點。自此以後,與晚清時期全國的邊防形勢相契合,阿爾泰地區的邊防進入一個嚴峻複雜、危機重重的歷史階段。此時的阿爾泰地區,是西北邊疆地區諸多矛盾和問題的交匯處。
對外緊鄰強俄,處於防俄的第一線,面臨著沙皇俄國的巨大威脅;對內處於新疆和外蒙古的交界地帶,蒙古、哈薩克等民族在此遊牧居住,民族關係複雜,宗教信仰歧異,各種矛盾相互交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尖銳化。晚清時期發生在西北地區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諸如同治、光緒年間中俄兩次勘分西北邊界、同治年間新疆地區反清起義和外敵入侵導致的動盪局面、科塔借地之爭和科阿分治以及清末在邊疆地區推行新政等,都與阿爾泰地區有直接關係,都對阿爾泰地區的邊防產生重大影響。
可以說,晚清阿爾泰地區的邊防就是晚清西北邊防的一個縮影,是開啟近代西北邊防史研究的一把鑰匙,是深入研究晚清西北邊防史的一個絕好的標本。 同治、光緒年間中俄兩次勘分西北邊界,使阿爾泰地區的邊防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兩次分界,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占據了阿爾泰地區的大片土地,阿爾泰地區的中俄邊界線大規模內縮,腹地變為邊地,邊防形勢嚴重惡化。
兩次分界,導致阿爾泰地區西北部的8座卡倫經歷了內遷——裁撤——復設——再次內遷的曲折過程,使乾隆時期構建的阿爾泰地區的卡倫防護體系遭到極大破壞。兩次內遷之後的8座卡倫,駐兵數額大幅減少,防護邊界的能力大為下降,事實上已經無法正常地履行其防外安內的職能。兩次分界,導致原來住牧於卡倫之外的哈薩克牧民大量越卡內遷,進入阿爾泰烏梁海等蒙古部落的遊牧地。
內遷的哈薩克牧民數量眾多,不可避免地與當地蒙古各部落爭奪水草和牧地等資源,從而導致蒙哈矛盾激化,嚴重威脅到阿爾泰地區的安全和穩定。 同治年間新疆地區各族人民反清大起義和外敵入侵導致的長達十餘年的動盪局面,對毗鄰新疆的阿爾泰地區影響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