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歷史(常建華創作歷史學著作)

清朝大歷史(常建華創作歷史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朝大歷史》是常建華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0年1月。

該書在“大歷史觀”的視域下,以“國家認同”為政治統攝上的一個支點,探討清朝統治內在規律,結合朝廷與民眾,涉及清朝政治文化、社會人口、礦業、民族等綜合內容。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清朝大歷史
  • 作者:常建華
  • 首版時間:2020年1月
  • 字數:350千字
  • 類別:歷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包括國家認同、國計民生、邊疆民族、制度、基層生活、文化、外交七個部分,具體分為十六章。開篇闡釋清朝對明朝制度的繼承,強調正統,以求政治和文化認同性,並迎來康雍乾之盛。在國家認同的思想下,借用儒學,以民生為綱,重科考禮制。關注民生,圍繞國計民生綜合問題,從人口、糧食和資源三方面討論清代人口增加及流動、社倉推行和開礦政策等。也談及邊疆戰爭、改土歸流等民族問題,強調多元一體,民族融合。探尋具體的基層百姓生活,綜合討論地方的宗族管理等基層社會組織,並以山西、江西兩地為典型,從人口婚姻、農工商經營生計、生態、移民等方面談論清朝統治下的民生細節。並從教育科舉制度、朝賀節慶制度、宗教文化、修書、戲劇等多方面探討清代文化認同。篇末討論清朝與西方之間的傳教、貿易、使團等交匯方式,以及晚清在變法和革命中的覆亡。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清朝統治的建立與國家認同
第二章 康雍乾的興盛
第三章 人口膨脹與社會經濟
一、滿族的興起與清朝的統一
二、明太祖與清朝的正統觀
三、清朝皇帝的南巡尊明活動
四、清承明制的真實內涵
一、康熙初盛
二、雍正改革
三、乾隆盛世
一、清代人口數量的增長
二、人口增加引起耕地不足
三、人口增加與糧價上漲
四、四川嘓嚕:遊民社會問題
五、奉天移民:清前期的“闖關東”
第四章 社倉的推行與普及
第五章 開礦政策演變
第六章 改土歸流與西南民族區域的開發
一、康熙朝試行社倉
二、雍正朝推廣社倉
三、乾隆朝整飭社倉
一、康熙朝開礦的放與收
二、雍正朝的礦禁
三、乾隆朝開放礦禁
一、順康時期對南方土司的處置
二、雍正改土歸流
三、西南民族區域的開發
第七章 邊事紛擾與疆域鞏固
第八章 科舉考試與士人風習
第九章 宮廷元旦節慶制度
一、中俄關係與東北邊界的劃定
二、平定準噶爾部、統一漠北地區
三、再平準噶爾,控制西藏、青海地區
四、對西藏的政教改革
五、統一天山南北
六、南疆的反清鬥爭
一、整飭士習
二、振興文風
三、科舉考試與移風易俗
四、龔煒筆下的吳中科舉社會
一、元旦朝賀活動
二、元旦朝賀儀
三、元旦朝賀中的蒙古族
四、元旦朝賀中的表箋問題
第十章 宗族、保甲、鄉約與基層社會的新建構
第十一章 清中葉山西的日常生活
第十二章 清中葉江西的日常生活
一、宗族制度的強化
二、鄉約的實踐
三、保甲的推行
四、宗族、保甲、鄉約的融合與基層社會組織
一、人口、婚姻、家庭分析
二、從罵人看生活特性
三、移民外省謀生
四、店鋪生計與日常生活
一、生命:人口、婚姻、家庭與宗族
二、生計:農、工、商與多種經營
三、生態:生活山水間
第十三章 宗教政策與民間信仰
第十四章 編纂《四庫全書》的功與過
第十五章 宮牆內外的演戲與京劇的形成
一、佛教信仰
二、道教信仰
三、秘密宗教信仰
四、民間諸神信仰
一、編纂《四庫全書》的複雜原因
二、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
三、《四庫全書》編纂之功
四、《四庫全書》編纂之過
五、說不盡的《四庫全書》
一、內外有別:清代北京的戲曲娛樂
二、大內演戲,無乾伊事:清代帝後熱衷欣賞戲曲
三、限制與區隔:清廷對戲曲欣賞的措施
四、空間、族群、娛樂與政治
第十六章 清前期與西方世界的交往
尾章 走向近代化的清朝及其覆滅
附錄 清初四大疑案
一、西方傳教活動與清朝的應對
二、清朝與外國的貿易活動
三、西方國家使團來華以及中英矛盾
一、學習西方:被迫融入世界體系
二、變法圖強:走向近代化
三、辛亥革命:清朝覆亡
一、太后下嫁
二、順治出家
三、雍正繼位
四、乾隆身世

作品鑑賞

該書具有以下三方面寫作特點:首先,該書不局限於微觀史學的特定領域,而涉及政治、民生、文化、制度、民族等多方面,關注國計民生,結合日常生活史,在巨觀歸納中探尋國家管理與民生的內在規律。如第三至五章人口、糧食和資源部分,提到人口增加和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在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國家通過糧價奏報、社倉存儲平糶等干預控制市場,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穩定。在國家礦產資源的開取中,以康熙時期的三次政策調整為案例,即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初期通過“任民採取”政策的設定調動商民投資礦業,在礦業繁榮後以“限開限賣”“限中尋開”等加以管控,在礦產資源政策制定中以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地方政府與百姓利益為主導。介於礦業對經濟、農業和人口流動等的多重影響,雍正、乾隆時期在開礦問題上都比較慎重,以在農商間尋得均衡,解決民生之艱難。
其次,該書圍繞中心論題,重審史料,提出新觀點。如清朝統治初期政治制度“清承明制”的確定,尊崇明太祖等相關禮制,其主要目的還是鞏固民心,消除民族矛盾,達到文化認同,以及國家認同,並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康熙等帝王的南巡活動。康熙曾六次南巡,此前研究中多次提起南巡對於經濟文化發達的江南地區的了解及治理黃河等目的,該書則根據康熙等皇帝在南巡中對南京明太祖陵的多次祭祀拜謁等活動,強調其主要意義還在於對民心的順應,包括對江南文人集團的籠絡等,與東巡、西巡及北巡塞外等有一定區別。
再次,該書在巨觀探討中注重局部與案例。全書各章節書寫注重細節,選取相關領域社會史研究中的典型個案,談論具體問題,尋求細節的闡釋,即“大歷史,小故事”。如八、九章在清朝對於科舉、朝賀等文化領域的制度管理研究中,提到清代的社會結構中以士農工商四民為基礎,其中士人對文化風俗有一定導向作用。因此清代推崇儒學之舉也在於君民之策。該書以崑山人龔煒為例,重點講述清代經濟重心江南蘇州府及周邊地區的科舉群體社會。在對婚姻、營生等具體百姓生活的章節也同樣突出了典型地區、具體案例的細節描寫。

作品評價

《清朝大歷史》是一部立意國家認同、以大歷史觀整體討論清代歷史之作。全書討論了清朝如何承接明朝治統、如何進行文化建設、如何解決民生問題、如何構建基層社會、如何開疆拓土、如何處理民族關係等問題,討論清朝的國家治理,也顯示出社會史融入清史的特色。(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清朝大歷史》
2020年1月
中華書局
978-7-101-14235-8

作者簡介

常建華,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史、明清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