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湯,中醫方劑名。為祛暑劑,具有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臨床常用於治療小兒夏季熱等屬於氣津不足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暑益氣湯(王氏)
  • 功用: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 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
  • 分類:清熱劑-清暑解表
  • 出處:《溫熱經緯》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禁忌,附註,附方,組成,功用,主治,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王氏清暑益氣湯,善治中暑氣津傷,洋參冬斛荷瓜翠,連竹知母甘粳襄。

組成

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用量

西洋參5g,石斛15g,麥冬9g,黃連3g,竹葉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

用法

上藥㕮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用

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主治

暑熱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方義

本證多由暑熱傷津所致,治療以清暑益氣,養陰生津為主。方中以西洋參益氣生津,養陰清熱,合西瓜翠衣清熱解暑,共為君藥。荷梗可以解暑清熱,又可理氣寬胸;石斛、麥冬助西洋參養陰生津,共為臣藥。黃連苦寒,其功專於瀉火,以助清熱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質潤,滋陰瀉火;竹葉清熱除煩,為佐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為使藥。

運用

本方用於暑熱氣津兩傷證,臨床套用以身熱多汗,口渴心煩,體倦少氣,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暑熱較高,可加石膏以清熱解暑;暑熱夾濕、苔白膩者,可去陰柔之麥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強祛濕之功;黃連味苦質燥,若暑熱不盛者可去之;用於小兒夏季發熱者,可去黃連、知母,加白薇、地骨皮等。

禁忌

本方因有滋膩之品,故暑病夾濕者不宜使用。

附註

附方

清暑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

黃芪、蒼朮、升麻各6g,人參、炒神曲、橘皮、白朮各3g,麥冬、當歸身、炙甘草各2g,青皮1.5g,黃柏2g。

功用

清暑益氣,除濕健脾。

主治

平素氣虛,又受暑濕,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睏倦,不思飲食,胸滿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者。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以上兩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氣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氣虛之證。但《溫熱經緯》之清暑益氣湯於清暑益氣之外,重在養陰生津(用石斛、麥冬),宜於暑熱傷津耗氣之證。《脾胃論》之清暑益氣湯清暑生津之力稍遜,但重於健脾燥濕,用治元氣本虛,傷於暑濕證。

重要文獻摘要

《溫病條辨》卷四:“濕熱證,濕熱傷氣,四肢睏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