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地藏王菩薩龕像是清代的石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地藏王菩薩龕像
- 所屬年代:清代
- 類別:石像
- 文物現狀: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地藏王菩薩龕像是清代的石像。
清地藏王菩薩龕像是清代的石像。1...
大足石刻地藏十殿閻王龕,地藏菩薩,作比丘裝,頭後發出兩道毫光,毫光匯集成祥雲,袒胸,胸下貼身著僧祇支,外著廣袖袈裟,左腿盤於座上,右腿彎曲下垂,足踏座下前並蒂蓮上,左手置於腹前,右手結說法印。其左右立一比丘,身著圓領廣袖服,手結至上菩提印;右後立一侍女,頭束髮髻,手持九環錫杖。藝術造型 ...
在雕刻技法上和藝術處理上,南龕造像打破了以前那種神秘化和程式化的束縛,體現了盛唐時期的雕塑藝術風格。有些主尊佛,面上流露微微的喜悅,給人以親切之感;眾多的菩薩像或單獨成龕,或與阿彌陀佛、地藏合塑一龕,人物造型嫵媚多姿,肌膚細膩豐滿,富有女性的特徵。人物特徵 石窟各類人物特徵鮮明:佛像表情和善,...
地藏王廟初為一草廬小廟,乾隆二十二年自四川天竺尊岩迎請地藏王金身奉祀後,香火逐漸鼎盛,於是地方人士乃倡言重修。嘉慶二十年,八郊重建天后宮,尚有餘款,乃撥款改建地藏王廟,成為今日我們所見到的建築。地藏王廟格局為兩殿兩廊式,正殿供奉地藏王菩薩,左右邊龕配祀境主尊神及註生娘娘。三川殿面寬三間,無...
第三層亦四面四龕,主尊為四大菩薩,龕外有四供養,膝跪,花冠俗服,後托奉器,此即密教金剛界外四供養菩薩:住東南角持香爐為金剛香,住東北角持塗香器者名金剛塗香;住西北持爐者叫金剛燈;住西南持蓮花者是金剛化。四龕之一為地藏龕,地藏披風帽、穿袈裟,左手托摩尼珠,右手持錫杖,左舒右跏,是地藏“...
兩聯的首字,連讀是“心目福慧”,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修到“福慧”二字。“慧”即覺悟成佛,“福”即是佛寺興旺發達。殿宇面闊3間,進深16米,地平鋪漢白玉石。中央為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上矗七層八方木質寶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層八面背有佛龕,每龕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供56尊,大小不一,以...
,外壁塗以朱漆,每層每面均設佛龕,龕龕供奉地藏和尚金色坐像。木塔內即石砌的三級肉身塔。殿內兩側分列十王金色立像。殿內地面、塔基、神座皆用漢白玉或鋪或砌,渾然一體,既給人聖潔之感,又用極 強的反差襯托出朱塔、金像的輝煌莊嚴。塔前懸掛的鏤空八角琉璃燈長明不滅。肉身殿是九華山的開山祖墳所在地,與...
南段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閣、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龕、接引佛龕、供養人龕、神龍大佛、如意輪觀音、單身佛窟等;北段龕窟有:三世佛龕、無憂花樹龕、彌勒佛龕、三身佛龕、節行僧龕、菩提像窟、伎樂天人窟、地藏王龕、力士龕、盧舍那佛龕、十一面觀音像、阿彌陀佛龕、飛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左龕:觀音佛祖、註生娘娘 右龕:關聖帝君、文昌帝君 左側殿:弘法大師、地藏王菩薩 右側殿:福德正神 玉皇殿: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太陽神君、太陰神君 弘法大師 天后宮除了在左側殿祀奉弘法大師空海像之外,另在殿外水池旁有一尊弘法大師的石雕。左側殿中的弘法大師雕像為坐姿,背後有一幅弘法大師畫像,殿外的...
九華山月身殿,原名金地藏塔,又稱肉身殿、月身寶殿,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九華鎮九華山風景區海拔700多米的神光嶺上,是唐代高僧金喬覺坐化之地。坐南朝北,建築面積680.13平方米。唐貞元十年(794年)金喬覺99歲,無疾坐化,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不化。僧眾視為地藏菩薩示現,建一石塔,將肉身供於塔中,尊為...
4號龕為孔雀明王龕。6號龕為地藏菩薩龕,7號龕為西方淨土變。詩詞文化 龍居寺懷古 悠遊醉臥老僧房,難得秋涼夢正香。似聽行宮絲竹亂,猶思宋主戰旗揚。後園粉壁尋詩跡,階下囚車嘆蜀王。月白風清依舊是,何須感慨問滄桑。 題龍居寺 宋王敖道 靈剎倚山光,無塵染洞房。雲籠金地暖,龍噴玉泉香。松竹分幽逕...
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像 清 地藏菩薩像 清 明王佛菩薩像 清 阿難尊者像 清 護法神像 清 天王像 清 織成重錦《極樂世界圖》(局部) 清 米拉日巴傳布畫 清 嗄巴拉碗 清 金剛杵 清 金剛杵 清 降魔金剛斧、金剛錘 清 銅鍍金轉經筒 清 達賴進鍍金銀曼達 清 銅鍍金鑲珊瑚松石曼達 清 青玉五供 清 銅鍍金責...
佛教說法,乃是菩薩應世,於是建三級小浮屠及建肉身殿供奉。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是地藏王的生日和成道日。這幀地藏圖,地藏身披袈裟,左手打一“說法印”結,右手持無極寶珠,跨騎於坐騎“諦聽”之背。地藏左邊執禪杖侍立者為道明,右邊手捧紅色覆缽侍立者是閔公。地藏身旁兩脅侍是父子倆,當時九華山歸...
造像內容豐富,有觀無量壽經變、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四菩薩、羅漢、地藏、觀音、佛道合龕等。是佛道合於一處的造像,龕內造像題記時代明確,龕像多有造像銘文。靈游院造像為近年發現的安岳較大規模的造像群,入選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100大發現”。捨身岩 時代:唐 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岳縣林鳳鎮大月村...
明王龕,千手觀音龕,地藏菩薩、十王變龕、羅漢龕、北方毗沙門天王龕等,帔巾凸起高出體表,甲片魚鱗片片可數。這種精緻細膩的雕刻手法,是中國民間雕塑民族化的成功表現。在南岩下的真相寺後,有宋代理學大師陳摶墓,墓碑上陰刻陳摶畫像,另有“圖南仙跡”,“希夷煉丹處”等古蹟。秦九韶紀念館 秦九韶(公元1202...
東西兩壁塑十八羅漢像,各執法器,其容迥然。外覆木龕,妙手巧琢,頂飾游龍。青石為台,蓮辦為邊,青石壁刻有蓮花出浴、寶蓮獻瑞等吉祥圖案,刻工細膩,雕工精湛,觀之如臨其境。後壁左側供地藏王菩薩,右側供西方二聖寶像。庭院東西兩側建廂房。西廂房為法師寮房。過西廂房,即至觀音殿。殿堂不大,內主供...
安史之亂後,出現了如意輪觀音、地藏與六道輪迴、觀音與地藏並立、阿彌陀佛與觀音和地藏並立、毗沙門天、大量的觀音立像、文殊和普賢等造像,反映西方淨土信仰的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菩薩龕像消失,代之而出現的是阿彌陀佛與二脅侍菩薩,龕內兩側雕出天宮樓閣的形式。唐高宗也主張道先佛後,封道教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寺院都是坐北朝南,山門三楹,進入山門左右有鐘樓鼓樓各一座,正中是三楹天王殿,左右有兩座碑亭,東西兩邊是配殿,天王殿後面是五楹大殿。由於塔寺方位的不同,所供之佛也不同。東塔永光寺供奉“地藏王佛”;西塔延壽寺供奉“長壽佛”;南塔廣慈寺供奉“千手千眼佛”;北塔法輪寺供奉“天地佛”。
上寺有靈光洞,高4.5米,深8.9米,寬5.9米,為覆斗狀,裡面塑有地藏王菩薩;百子觀音洞,高2.5米,深1.5米,寬2米,塑有百子觀音;萬佛洞,高4米,深8.2米,寬6米,裡面塑有佛像、羅漢,頂上塑有許多小佛像,其神熊各異,栩栩如生,神熊慈悲安禪。以上三洞均在二層樓閣上。第一層為大雄寶殿...
兩側有菩薩立像和天王立像各兩尊。七尊造像的上部浮雕飛天和伽陵頻伽鳥各兩尊,作散花狀。龕楣呈拱弧形,正中橫列七佛,兩端為騎獅的文殊菩薩和騎象的普賢菩薩,均為浮雕。北面地藏龕,內雕地藏菩薩像和左右脅侍。地藏光頭大耳,作和尚打扮,半跏趺坐式,左腳下垂踏蓮座上,兩側脅侍持物恭立,龕左側引出雲頭,...
該龕與北山觀經變的嚴整密緻結構不同,而是依崖面凹凸布局,錯落有致,靈活自然。耐人欣賞的是龕中所刻蓮花化生童子,兒童嬉笑顏開,給這佛國世界增加了歡樂的活力。十六觀在大龕左右邊緣轉角處,參差錯落地刻出了韋提希16種冥想境界,在流雲飄渺中有幻化之感。編號20的地獄變相摩崖造像,除地藏菩薩及十冥王相外,...
長壽殿位於觀音殿西側,大殿坐西朝東,正門檐下懸掛《莊嚴佛土》匾,為1923年10月康有為參訪廣仁寺的時候所題寫。長壽殿主位供奉無量壽佛,西北側為白度母,北側為藥師佛、地藏王菩薩;西南側為尊勝佛母,南側為四臂觀音、虛空藏菩薩。綠度母殿 綠度母殿是廣仁寺第二重大殿,面闊三間,為廣仁寺主殿,為綠度母的主...
兩廂的觀音閣、地藏閣從石柱題記看,創建於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現存除石柱、斗栱、梁栿等保留宋代建築風格外,整體結構為清代重修樣式。觀音閣上現存宋代觀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地藏閣上存有地藏菩薩和十殿閻王,也為宋塑。觀音閣樓下後牆中部,鑲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羅漢碑記》石碑上,刊載十六...
文殊菩薩像:像高1.5米,騎青獅持劍。其坐騎青獅,亦系木刻,長1.8米,高1米。文殊,全稱“文殊師利”,供置於大雄寶殿東後側。普賢菩薩像:像高1.5米,坐象閱經式。其坐騎白象。系用混凝土塑成,長1.8米,高1米,供奉於大雄寶殿西後側。地藏菩薩像:像高80厘米,結跏趺坐式,現供置在塔院西寮房客...
下龕為一阿彌陀坐像,左腿下垂,右腿盤曲蓮台上,袒胸披紗,神態自如,身後圓形背光。龕左題記: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重修佛殿。當為金代作品。右側下部有4龕,每龕內一尊題記有:“……呵彌陀佛像一區,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京兆府華原縣令造地藏王阿彌陀佛像一鋪。”並有“大足元年(701年)”款。...
東晉十六國時期一佛二菩薩的二三尊像開始流行,現存炳靈寺西秦建弘元年(420)的第169窟就有一些三尊像造像和壁畫。其中第6龕西方三聖三尊像左側繪一釋迦立像,高1.2m,題記“釋迦牟尼佛”。立像右側繪一脅侍菩薩,題記“彌勒菩薩”,左側為建弘元年榜題。此鋪圖像的彌勒菩薩仍為釋迦的脅侍,只是釋迦佛左側書寫...
通過訪問村裡的老者,該寺院原占地近十畝,有正 殿五間供奉釋迦牟尼及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在正殿的兩側有地藏菩薩殿和觀音堂,規模是很大的。為什麼興善寺會有這樣的規模?經調查,這裡是皇寺鎮玉泉寺的 下寺。此寺自元明始,是玉泉寺為方便人們到寺內進香,在此地修建了一座下(轄)寺,由玉泉寺的派住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