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元

清和元

清和元飯店坐落在太原市橋頭街與大濮府相交路口的東北三角地帶,以其歷史悠久、製作精良、營養豐富和風味獨特的地方名吃——“頭腦”而譽滿太原,並聞名省內外。談“清和元飯店”,無論是追溯老店的建店淵源,還是談及“頭腦”的來歷,都離不開明末清初的山西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傅山先生。這是清和元飯店在眾多的老字號里獨具特色,聲望卓著的主要緣故。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清和元飯店
  • 總部地點:太原市橋頭街
  • 公司性質:私營
  • 別稱:清和元
發展光大,名吃來歷,弘揚海內外,老字號新生,

發展光大

清和元飯店歷經幾代經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朵林風之手,發生了較大變化,店鋪成了雕龍畫鳳的二層木製小樓,並配有四合過庭院,最忙時雇有幫工夥計20多人,主原料肥羊肉既固定了品種質量,也固定了購買地點,一個銷售期(從頭年的白露到第二年的立春)要宰用兩歲的子綿羊 200隻左右,並有了“帽盒”和“稍梅”等佐餐食品,使“頭腦”生意成龍配套,日臻完美。
隨著時代的興衰和變遷,“清和元”也曾幾經沉浮。抗日戰爭期間,太原淪陷,民不聊生,百業蕭條,“清和元”店員大多逃散避難。這時節店鋪被迫改為行客旅舍,情況一直延續到太原解放前夕。

名吃來歷

相傳,清和元飯店建於清初,迄今已有 390多年的歷史。當時,在太原南倉巷中段的地面上有個小吃攤點,主人姓朵,專賣羊肉雜割湯。那時這個攤點既無字號店鋪,也沒有幫工夥計,生意做得並不景氣。誰知當傅山先生將“頭腦”的配方和親筆所書的“頭腦雜割清和元”的牌匾贈給朵家後,經營情況就很快發生了變化——小打小鬧的攤棚擴展成店,有了夥計幫工,買賣也做得紅火熱鬧起來。從這時起,一過白露節令,“頭腦”便上市供應。這家飯店也在每天黎明之前便將紅燈幌子高懸門前,早早地做起生意來。就餐的人們便於五更時分手提燈籠從城內街頭巷尾匯攏而來,把個不大的店堂擠得滿滿當當。夥計們把一碗碗“頭腦”挨桌端上,堂內香氣四溢,熱氣騰騰。再加上鼎沸的人聲,穿動的人流,使得就食“頭腦”的場景十分可觀。

弘揚海內外

改革開放以來,清和元飯店先後接待了日本、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挪威、瑞典、瑞士、奧地利、澳大利亞、泰國、香港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參觀團和個人。其傳統名吃和熱情服務,受到賓客們的熱烈讚揚。

老字號新生

1949年,太原解放了,給“清和元”帶來了生機。1956年,清和元飯店遷於橋頭街,重建了餐廳,請回了失散多年的老店名師,進行了第一次恢復傳統風味名吃的整頓工作。1979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恢復傳統風味名吃的整頓工作,重點放在了恢復傳統特色上:一是恢復傳統名吃名點的配料、工藝,使其質量不亞於當年,甚至要超過當年;二是恢復傳統的服務方法、傳統的店規,使服務質量、服務態度,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以便取得顧客的信任。經過三年的努力,到1982年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頭腦”、“帽盒”、“稍梅”、“涮羊肉”等本店傳統名吃、名菜都恢復了傳統配方、傳統製法,加之原料齊全精良,保證了上市產品的質量、數量,大大滿足了人民民眾對名特產品的需求。在把握“頭腦”的質量上,他們嚴格按照傅山當年的原配方,強調營養和藥理上的作用,使其能真正起到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補虛虧的功效。當時每日銷售 600至 800碗,這是“清和元”的歷史上所沒有的。就在這個期間,不僅一些曾斷檔的品種像“酥盒子”、“夾沙餅”、“荷花酥”、“一窩酥”、“混糖餅”、“鴛鴦酥”、“桂花餅”、“龍眼饃”、“開花饃”、“九龍餃”以及一些高檔的山珍海味都恢復了供應,還創新了優質名點名菜“香酥餅”、“雙餡梅花餅”、“抓炒糖醋魚”、“香菇雞”等20多個品種。這一年中,飯店還擴大營業面積 700多平方米,增設了兩個高雅別致的高級餐廳和三個普通餐廳,日接待顧客量達2000至2500人次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