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初開

混沌初開

幾乎各民族都有古老的關於宇宙萬物起源和產生的神話。在我國就有盤古氏開天闢地的神話,封建社會的蒙學讀本《幼學瓊林》一開始就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升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混沌初開
  • 外文名:the very beginning of Earth
  • 拼音讀音:hùn dùn chū kāi
  • 特點:實際上還處於假說階段
  • 來源:宇宙萬物起源和產生的神話
拼音讀音,認識,形態,大爆炸前,面積,大爆炸,生與死,歷史記載,黑洞,年齡,展望,

拼音讀音

hùn dùn chū kāi

認識

正如上面所介紹的,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拓寬,從肉眼到光學望遠鏡,從光學望遠鏡到射電望遠鏡,由於地球大氣的阻礙,我們在地球上還是不可能收到全方位的信息。到了宇航已成為現實的時代,人們理所當然的把望遠鏡搬到地球之外,這就是世界上最新的望遠鏡——哈勃望遠鏡。這是1990年4月24日送到離地球613公里軌道上的最先進的望遠鏡。從而摘掉了地球大氣層這個遮眼罩。
根據觀測和理論,認為我們所在的宇宙起源於約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那時也可以說是混沌初開。而這大爆炸的起點的狀態是當今天文學、物理學研究的熱點。現代科學家認為在最原始狀態下電磁作用、弱相互作用、重力作用都是統一的,在大爆炸的一瞬間開始,重力場、電磁場相繼獨立出來,此後才由原物質形成質子中子,隨著宇宙物質的進一步演變生成現有的原子核和原子。我們的銀河系大約在100億年前形成。關於以後宇宙物質的演化,下面我們將較詳細地介紹。

形態

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宇宙是一個階梯式的宇宙,恆星組成星系,一些星系組成星系團,各星系團又組成我們觀測到的宇宙——總星系。這種階梯式的宇宙曾經解決了前面提出的奧伯斯的光度佯謬。而如今膨脹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好地解釋了天空為什麼是黑的。而奧伯斯問題的提出是建立在均勻的恆穩態的宇宙模型上的,這與實際觀測的結果不符。

大爆炸前

問題是在大爆炸前宇宙是什麼形態,如果在大爆炸的那一瞬間把時間作為0的話,那負時間宇宙會處於什麼狀態?再就是我們所處的宇宙膨脹有沒有盡頭。這就有兩種模型,一是無限膨脹,終於完全散開了去;一是膨脹到了極限又會收縮,也許會又縮回到原始的緻密狀態。這一切還有待天文學家們進一步觀察研究。

面積

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呢?是無限的。我們用哈勃望遠鏡已經觀測到120億光年遠的天體!但這只是我們認識的前緣,並不是宇宙的極限。在我們的宇宙體系外肯定還有別的宇宙體系。正像古代哲學家說的:宇宙是大小相含,無窮無盡,宇宙之外還會有更大的體系。只是我們的認識暫時還難以達到而已。

大爆炸

現代宇宙學認為:原始宇宙是完全由中子組成的非常熾熱、非常稠密的大火球。後來,宇宙開始膨脹並變冷,這時中子蛻變為質子和電子。這種由中子、質子和電子組成的原始物質名叫“太素”(Yelm)。
當原始宇宙溫度下降到109~1010K時,原始物質開始結合成氖和氦(當然絕大部分還是氫),這是原始的星際物質。根據B2FH理論,原始的星際物質靠引力收縮形成一些團塊——原始恆星,同時內部溫度逐漸升高,當恆星內部溫度升到7×106K以上時,氫的核聚變開始,核反應的輻射膨脹與恆星的引力收縮相抵制,恆星發光並進入相對穩定狀態,這時恆星內部的核聚變有質子-質子循環和碳-氮循環兩種。這是恆星氫燃燒階段,一般可穩定進行100萬~100億年。我們的太陽已進行了約46億年,估計還將繼續50億年。這一階段在恆星核心生成氦,同時還有一些碳、氮、氧等元素的形成。
當恆星核心的氫全部轉為氦(約占恆星總質量10%~15%)時核反應停止,引力收縮占優勢,結果使核心溫度上升,恆星外殼膨脹,變成紅巨星。當核心溫度升高到108K,密度也驟增,開始了新的核反應——氦燃燒。這時恆星變成脈動變星(這類恆星有規律的膨脹和收縮像脈搏一樣)。氦燃燒主要是三個氦原子核結合成碳核的聚變反應,然後再生成氧。
如果恆星足夠大,那么還將繼續收縮升溫,發生碳和氧燃燒(聚變)過程,生成矽、鈣等元素。更進一步則是矽燃燒(又名α過程),其核反應機理是矽核光解生成高能α粒子,α粒子又與別的核結合生成鐵族元素。當恆星演化到這個階段,核心的溫度可以增高到4×109K,這就使核達到統計平均狀態,生成元素周期表上鐵附近的多種元素。這個過程是e過程(平衡過程),結果是生成鐵質核心。到這時,恆星就進入風燭殘年了。
據B2FH理論,比鎳更重的元素不能靠聚變反應生成,而是由一些重元素核在恆星中連續俘獲中子形成的。在大質量恆星(質量達到8~20個太陽質量)演化的末期,核心溫度可以高達4×109K,鐵會轉為氦和中子,大量吸熱,使核心處於爆縮狀態,隨之是超新星爆發。這時強密度中子流會陸續擊人元素核中生成鈾、釷,甚至超鈾元素超重元素

生與死

根據愛因斯坦在20年代初提出的質能轉化關係,貝特等在30年代末提出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是太陽發光發熱的能源。通過對太陽內部結構的研究和分析,天文學家們進一步研究了恆星的能源和演化的關係。於是就產生了核天體物理學這樣的一個天文學分支。由於恆星形成時的質量不同,發的光(能量)也不同。恆星越大發光越強烈(表面溫度也高),在主星序內停留階段也短,反而是質量小的恆星,能量消耗少,穩定發光的時間要更長。一般說來,高光度、大質量的O和B型星在主星序上停留只有幾百萬年、幾千萬年,而低光度、小質量的K和M型星則可以穩定發光長達幾千億年、幾萬億年之久。太陽是G型星,據計算在主星序階段可以停留100億年左右,如今已過了50億年,即已達到中年,估計還能維持50億年或更長的壽命才進入晚年。
當恆星核心中氫的含量消耗到只剩下1%~2%時,能量供應不足抵住引力,恆星開始收縮。收縮使核心溫度進一步增高,這時恆星核心邊層開始發生氫轉變為氦的核反應,使得恆星外層溫度增高而膨脹變成紅巨星。而內部核心的溫度升得更高,引發了氦的聚變,這時恆星會發生周期性的膨脹和收縮。
更進一步的情況是,小質量的恆星,因能源耗盡而收縮成紅矮星。大質量的恆星,因引力收縮,使熱核反應不斷升級直到生成鐵的核心。這時恆星的核心再進一步坍縮,外層就會爆發成為“新星”或“超新星”(“新”只是我們似乎觀察測到一個新的星,而實際上是個快要老死的星),而其核心則變成為密度極大的白矮星中子星。也有的爆發後就完全散開到宇宙空間去了。

歷史記載

例如,公元1054年在金牛座超新星爆發,在我國的史書中有詳細的記載。在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爆發時拋出的蟹狀星雲,和一顆中心遺留的中子星新星和超新星爆發可以說是恆星晚年的迴光返照。但這決不是一般的回光,一顆超新星爆發時光度可以達到107~1010個太陽的光度(相當於整個星系的光度),即光度突然增大千萬倍甚至上億倍,同時放出極大的能量。這是恆星世界中已知最為激烈的爆炸,而爆炸得到的產物是比鐵更重的元素,直到超鈾元素

黑洞

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還預言了一種特殊的天體——黑洞。1939年奧本海默等作過計算,認為星球有可能坍縮到它的引力半徑之內.對於晚期高密度的恆星來說,當恆星質量超過引力半徑公式給定的M值時,就會形成黑洞。也就是說連光線也不能從黑洞中逃逸出來,這樣外界就無法再觀察到它了。黑洞也是恆星終極的產物,天文學家們極力設法找尋黑洞,首先在雙星體系內尋找黑洞。天文學家們描繪了這樣的圖景,黑洞天體不斷地把它的伴星的物質像長虹吸水一樣的吞噬著,它們也許最終會合併成一個黑洞。
一般說來,恆星是由低密度的星際物質凝縮而成,這是形成恆星的原料——原始星雲,質量大約是幾十個乃至一萬多個太陽的質量。在凝縮過程的同時,不僅密度不斷增加,而且核心溫度也不斷增加,輻射壓力和引力相互較量之後,終於平穩地收縮成原恆星。在這過程中,原恆星的核心溫度繼續增大,增大到700萬度以上時,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開始,恆星發光發熱,而核心產生的能量足以抵住引力收縮的壓力和向外輻射掉的能量,於是變成一顆穩定的正常發光的恆星,進入了主星序成為一顆主序星,這是恆星的壯年時代。
恆星經歷了生老病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把物質轉化為能量,把氫和氦轉化為更重的元素直到超鈾元素,從而為宇宙向更深層次的演化奠定了基礎。恆星死亡的殘骸將混人星際物質中,準備生成更新一代的恆星。

年齡

以上概略敘述了元素在恆星中的演化。根據B2FH理論,放射性元素是在恆星演化後期形成的。如果我們選兩個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例如鈾-235和鈾-238,假定它們同時形成,形成的比例可由理論推算,可以簡單認為是1比1。那么,由地球或其他宇宙天體中這兩种放射性物質的現今比例,就不難推算出經過了多少年了。
例如,在地球上鈾-235對鈾-238現今的比例已經是0.00725。而且科學家們已經測定:鈾-235的蛻變常數是972億年;鈾-238的蛻變常數是154億年,所以就不難推算出鈾元素生成已經過了65億年了。當然,這是元素的年齡下限,也就是說這是老一代恆星爆發為超新星的年齡,再往前推算原始恆星的生成和演化的年齡,由之可以估算出銀河系的年齡約為150億年。或者說,這就是原始大爆炸的年齡。
如果我們銀河系的初始狀態全部是氫,那么第一代恆星應當全部由氫組成;第一代恆星死亡後,生成的各類元素彌散開來,使銀河系的組成發生變化,於是再凝聚成的第二代、第三代恆星的原始組成就複雜了。我們的太陽現處於氫燃燒階段,但已有鐵等重元素,可以肯定它不是第一代恆星。而地球也只能是由第一或第二代恆星的殘骸形成,地球的鐵核、地球上的各種元素和放射性物質,都說明了這一點。這就是地球上為什麼有這么多種元素的原因。
在恆星中後期形成的重元素,實際上儲存了恆星的能量,又以放射蛻變形式逐步釋放,所以我們地球不僅享受著本代恆星——太陽供應的能,而且還在享受著前幾代恆星留下來的“祖先遺產”。可以這樣認為,地球是銀河系物質演化高級階段的產物。

展望

關於元素的起源和演化的學說,實際上還處於假說階段,還有不少重要環節不很清楚。在這方面,天文學上的新發現還在不斷豐富其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