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漢語辭彙)

太素(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素是漢語辭彙,拼音taisu,古代謂最原始的物質,出自《列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素
  • 釋義:古代謂最原始的物質
  • 拼音:taisu
  • 出處:《列子》
基本釋義,引證解釋,相關論述,

基本釋義

1.古代謂最原始的物質。
2.引申為天地。
3.樸素,質樸。

引證解釋

  1. 古代謂最原始的物質。
    《列子·天瑞》:“太素者,質之始也。”
    漢 班固 《白虎通·天地》:“始起先有太初,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
    《陳書·高祖紀上》:“肇昔元胎剖判,太素氤氳。”
  2. 引申為天地。
    三國 魏 曹植 《神龜賦》:“忽萬載而不恤,周無疆於太素。”
  3. 樸素,質樸。
    《淮南子·俶真訓》:“偃其聰明而抱其太素。”
    漢 班固 《幽通賦》:“皓爾太素,曷渝色兮。”
    漢 班固 《東都賦》:“昭節儉,示太素,去後宮之麗飾,損乘輿之服御。”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乃服》:“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
    清 黃鷟來 《和陶》之六:“被服太素中,何暇問紈綺。”
  4. 隋唐·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的簡稱。
  5. 小說名《太素》,作者看泉聽風

相關論述

道家哲學中代表天地開闢前出現原始物質的宇宙狀態,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並為先天五太,是無極過渡到天地誕生前的五個階段之一。
《列子》將太素定義為質之始。張善淵認為:太素者,太始變而成形,形而有質,而未成體,是曰太素。太素,質之始而未成體者也。(太素,是太始變化成形,有形然後有質,卻尚未成體。太素,就是質的起始而尚未成體的階段。)
《列子》中的《天瑞篇》、《湯問篇》、《周穆王篇》均較為集中地談到了對宇宙自然的認識,關於它的生成、演變、狀態、未來等等。如《天瑞篇》論宇宙本原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往復,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認為獨立永存、往復不終、不生不化的“道”,乃是宇宙萬物之本原。《天瑞篇》論宇宙萬物生成過程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奪。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即時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垺,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關於天地有無極盡問題,《天瑞篇》中曰:“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也。……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湯問篇》中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朕以是知其無極無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道教經籍論述其對宇宙生成的看法時,頗多吸取《列子》之言。如《雲笈七籤》卷二《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中說:“混元者,記事於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元氣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氣運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張而萬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虛,厥外惟無,浩浩蕩蕩不可名也。……三者化生以至九,玄從九反一,乃入道真,氣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氣為和以成於人,三氣分判,萬化稟生。”《太上老君開天經》集中地、系統地論述宇宙生成過程說:未有天地時,“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里,寂寞無表”,一切皆無,“浩浩蕩蕩,無形無象,自然空玄,窮之難極”;以後經過“洪元”、“混元”、“百成”等時期的運化而有“太初”,太初時才“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又“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間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太初”沒,而有“太始”,“太始者萬物之始”;“太始”而後有“太素”,“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長生”;“太素”沒而有“混沌”,始有山川五嶽四瀆,高下尊卑及識名,等等。《開天經》所講,基本上是據《列子》而加以宗教演伸。在道教最古老的經書《太平經》中,也可以找到《列子》思想的痕跡,如:“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氣無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氣,不緣道而生”,“道無所不能化,故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太平經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九者,究也,竟也,得行此者,德乃究洽天地陰陽萬物之心也”(《太平經合校》卷三十九)。講的都是化生萬物而自身不生不化的宇宙本原“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