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褐蟲生菌

深褐蟲生菌是一種菌體近直或略呈“S”形彎曲,較粗短,自足細胞至子囊殼頂,長171.5~197.4μm,至子囊殼基部98.7~119.7μm,近子囊殼中部處最寬,自此向足細胞略微逐漸變窄的細菌,分布於中國、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喀麥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深褐蟲生菌
  • 拉丁學名:Rickia ancylopi
  • :真菌界
  • :蟲囊菌目
物種信息,分布範圍,形態描述,寄 主,相似物種,

物種信息

編號
168
定名人
Thaxter
參考文獻
Proc.Amer.Acad.Arts Sci.52:40,1916; Mem.Amer.Acad.Arts Sci.15:452,1926.Terada,Trans.Mycol.Soc.Japan 19:60,1978.Shen et al.,Res.Appl.Entomogenous Fungi China 4:257,1997.

分布範圍

中國、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喀麥隆

形態描述

菌體近直或略呈“S”形彎曲,較粗短,自足細胞至子囊殼頂,長171.5~197.4μm,至子囊殼基部98.7~119.7μm,近子囊殼中部處最寬,自此向足細胞略微逐漸變窄。足細胞近圓形或卵圓形,較大,明顯,黑褐色,12.6~8.8×11.8~11.9μm。子層托較粗大,長為子囊殼的2~2.5倍,自基部至頂,長154.7~173.6μm,至子囊殼基部,95.2~116.9μm,近子囊殼基部處寬31.5~34.3μm;基細胞柄狀,長為寬的近2倍,近長圓柱形,13.3~14.1×7.7~9.8μm,頂部近45。向上突起,插入第2層的2個並列細胞中間,第2層寬11.2~12.6μm,向上逐漸變寬,其2個細胞均近三角形,9.1~11.9×3.5~4.9μm,第3層以上為並排的3列細胞,分前、中、後列子層托,第3層寬23.1~25.2μm。前列子層托由16~19個細胞組成,其細胞近卵圓形或三角形,11.9~18.2×4.2~7.7μm,頂細胞達到子囊殼的近頂處,貼著子囊殼的頂端細胞,自上向下逐漸變小,成卵圓形,除基部4個細胞為半透明的褐橙色外,其他部分為半透明的棕褐色,其中近子囊殼基部以下的5個細胞的下半部分或接近整個細胞,呈近不透明的黑褐色,各細胞外側均著生1~2個,偶爾3個近透明無色的附屬枝或複合雄器的基細胞。後列子層托由15~16個細胞組成,其細胞形狀、大小和顏色與前列子層托的相似,各細胞外側同樣均著生1~2個,偶爾3個近透明無色的附屬枝或複合雄器的基細胞。中列子層托由11~20個細胞組成,細胞形狀由基部的長方形或長圓柱形向上逐漸變為短圓柱形或方形,緊貼子囊殼的細胞自下向上逐漸變小,成圓形或卵圓形,基部2~5個細胞為半透明的褐橙色,其他的細胞為半透明的棕褐色,自下向上各細胞之間的橫分隔處均具一不透明的黑褐色斑帶,並且由平扁逐漸變寬,如竹節狀。子囊殼近垂直或稍向內側傾斜,著生於前、中列子層托的頂端中間,近對稱,呈近扁橢圓形,71.4~73.5×32.2~37.1μm(包括兩側的子層托細胞),近半透明的棕褐色,僅近頂的少部分離生,子囊殼頂圓鈍,顏色較淡,近無色透明。附屬枝近短圓柱形或卵圓形,近無色透明,3.5~9.8×2.1~4.9μm,基部具一略內縊的不透明黑褐色細胞分隔。複合雄器瓶狀,腹腔近無色透明,頸近直或略向一側彎曲狀,呈褐橙色,7.7~11.9×3.5~4.2μm,基部與附屬枝一樣,具一略內縊的不透明黑褐色細

寄 主

寄生於四星偽瓢蟲◆Ancylopus melanocephalus(Olivier)(鞘翅目Coleoptera,Endomychidae)的鞘翅上。湖南嶽陽,1983.Ⅶ.2,葉東海,HMIGD 60314-1。海南屯昌,1982.Ⅵ.23,沈亞恆,HMIGD 603745-1。日本學者Terada(1978)也報導我國台灣有此種,其寄主為Ancylopus pictus asiaticus Strohecker。

相似物種

本種的主要特點為子層托顏色較深,呈褐橙色或棕褐色,其中,中列子層托的細胞分隔處呈不透明的黑褐色斑帶,似竹節狀,前後列子層托的細胞外側的附屬枝或複合雄器的基細胞為無色透明,成明顯的對比。這些特點使本種易與本屬其他種區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