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蕈甲蟲生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蕈甲蟲生菌
  • 拉丁學名:Rickia episcaphae
  • 別稱:寄生蟲
  • 二名法:蟲囊菌目
  • :真菌界
  • :蟲囊菌目
物種信息,分布範圍,形態描述,寄 主,相似物種,

物種信息

編號
172
定名人
Thaxter
參考文獻
Proc.Amer.Acad.Arts Sci.52:41,1916; Mem.Amer.Acad.Arts Sci.15:469,1926.Shen et al.,Res.Appl.Entomogenous Fungi China 4:257,1997.

分布範圍

中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

形態描述

菌體粗長,大,微呈“S”形彎曲或近直,自足細胞至子囊殼頂,長423.4~485.8μm,至子囊殼基部310.4~354.2μm。足細胞較大,明顯,黑褐色,近卵圓形或圓形,13.5~15.1×15.1~16.8μm。子層托粗長,長為子囊殼的近3倍多,近淺黃色,透明,自基部至頂,長379.5~436.9μm,除基部第1~2層細胞外,其他部分上下近均勻等寬,37.1~52.3μm。子層托基細胞柄狀,長為寬的近2倍,近長圓柱形,25.3~30.3×11.8~20.2μm,兩側細胞壁較厚,最厚處可達6.7μm,細胞頂部近45。向上圓突,插入第2層2個細胞中間。子層托第2層為2個近45。向內傾斜的棱形細胞,其細胞僅為基細胞的近1/3大,10.1~13.5×5.0~6.7μm。子層托第3層以上為並排的3列細胞,分前、中、後列子層托。前列子層托由22~24個細胞組成,細胞接近長圓柱形或三角形,10.1~16.8×5.0~10.1μm,頂細胞達到子囊殼的3/4高處,貼著子囊殼的頂端細胞自下向上逐漸變小,成卵圓形,除頂端3~4個細胞不著生附屬枝或複合雄器外,各細胞外側均著生3~4個附屬枝或複合雄器的基細胞。後列子層托由19~23個細胞組成,其細胞形狀、大小與前列子層托的相似,頂細胞達到子囊殼的2/3~1/2高處,其細胞外側同樣大部分著生3~4個附屬枝或複合雄器的基細胞。中列子層托由17~19個細胞組成,其細胞比前、後列子層托的細胞大1~2倍,細胞長為寬的近2倍,近長方形或長圓柱形,15.1~25.3×6.7~15.2μm,貼著子囊殼的頂端細胞自下向上逐漸變小,成近卵圓形。子囊殼著生於前、中列子層托的頂端中間,近對稱,呈近紡錘形或橢圓形,為半透明的褐橙色,116.4~133.2×50.6~62.4μm(包括兩側的子層托細胞),子囊殼後側僅1/3的頂端離生,子囊殼近頂和頂部分的顏色較淡,近透明,淺黃色,頂近圓鈍。附屬枝簡單,單細胞,近無色或淺黃色,透明,卵圓形至短粗的圓柱形,頂近圓鈍,6.7~13.5×5.0~13.5μm,基部具一略內縊的黑褐色、不透明的細胞分隔。複合雄器個數較少,其腹部近梨形,近淺黃色,頂為長頸狀,均比附屬枝長,8.4~15.2×3.3~5.0μm,呈淺橙色,透明,基部與附屬枝一樣,均具一略內縊的不透明、黑褐色的細胞分隔。

寄 主

寄生於◆Episcapha gorhami Lewis(Coleoptera,Erotylidae)的鞘翅上。湖南大庸,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1982.Ⅸ.4,葉東海、沈亞恆,HMIGD 61416-1,61416-2。
大蕈甲蟲生菌

相似物種

本種與Rickia coptengalis Thaxter(1915)相似。兩者的區別僅在於:本種複合雄器較少,附屬枝較多,子囊殼後側近1/3頂端離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