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清真寺是淮陽區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間淮陽縣。淮陽縣北關清真寺有門樓一座,迎賓牆一堵,禮拜大殿4間,南北講堂12間,水房4間,阿訇住房及女禮拜房3間,總計23間。整體建築為典型的阿拉伯風格的清真寺。淮陽縣北關清真寺位於北關進步大街路西,繁華的商貿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關清真寺
- 地理位置:周口市淮陽區北關進步大街路西
- 著名景點:禮拜大殿
- 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建築特點,寺院文化,寺院榮譽,歷任阿訇,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初建
北關清真寺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時寺內有房屋17間,磚木結構,青磚瓦粉白牆,高雅而莊重。寺外的自養土地17畝,市房12間。是社首蘇應元率眾繼城內清真寺之後興建的。
修繕重建
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雨滄桑,於建國前由馬萬章等待人集資對北關清真寺進行了翻修擴建,其規模較前更為宏偉、布局更為合理,擴建後的北關清真寺有門樓一座,迎賓牆一堵,禮拜大殿4間,南北講堂12間,水房4間,阿訇住房及女禮拜房3間,總計23間。每日進寺禮拜人數達百人之多,主麻日人數更多。
“文革”期間,北關清真寺作為“四舊”,被全部拆除,成為一片廢墟,正常的宗教生活被迫停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恢復原北關清真寺寺址。1992年,原管理委員會主任金守印、阿訇孫良仁帶領回族民眾,捐資重建了一坊具有阿拉伯風格的清真寺。禮拜大殿4層16間,望月樓頂高18米。整個建築為磚混結構,外表裝飾講究,巍巍壯觀。馬騰安接任清真寺管委會主任後,積極帶領管委會人員,發揚以寺養寺的自力更生精神,於1998年又建起11間現代化的男女水房及婦女禮拜的地方,全部硬化了寺院的地面,改善了北關清真寺的禮拜條件,創造了一個清靜舒適的禮拜環境,得到全坊穆斯林的稱讚。
為加強對清真寺的領導與管理,處理好清真寺內外部的各項事務,北關清真寺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寺內工作緊張有序,保障了宗教活動的正常開展,促進了本坊經濟發展。
北關清真寺十分重視民族團結,始終堅持相互尊重,互諒互讓的原則,講大局,講風格,不串連,不聲援,不上訪,依靠黨委、政府,依照法律辦事,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回漢民之間往來密切,親如兄弟,漢族民眾辦紅白喜事也備回民席。多年來民族團結,關係融洽。
在2008奧運年劉旭東阿訇協同寺管會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翻蓋了連心路路北的五間門面房,使之成為具有歐式建築,風格獨特新穎大方的三層門面樓拔地而起,既增加清真寺的收入又成為北關一亮麗的風景線。
坊間回族民眾有6000餘口,分布在北關、蘇花園、蘇馬莊、蘇陵莊、季花園等等,以蘇姓為主,“蘇淮陽 有義方 教六子 名俱揚”的牌匾現在存放在淮陽北關清真寺之內。
規模建制
北關清真寺有門樓一座,迎賓牆一堵,禮拜大殿4層16間,南北講堂12間,水房4間,阿訇住房及11間現代化的男女水房及婦女禮拜的地方。望月樓頂高18米。
建築特點
北關清真寺於1992年由原管理委員會主任金守印、阿訇孫良仁帶領回族民眾,捐資重建了一坊具有阿拉伯風格的清真寺。在2008奧運年劉旭東阿訇協同寺管會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翻蓋了連心路路北的五間門面房,使之成為具有歐式建築。
寺院文化
寺院榮譽
北關清真管理委員會一班人,繼承和發揚老一代社首的傳統美德,團結務實,辦事認真,得到廣大穆斯林民眾的擁護,數人被評為先進個人。北關清真寺連續數年被評為地、縣、鎮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被周口地區伊協評為模範清真寺。
歷任阿訇
1678--1932年失考
於岐山 淮陽人 1933--1936年
蘇傳林 淮陽人 1937--1944年
馬明道 項城人 1944--1947年
范好古 淮陽人 1947--1953年
馬孝亭 項城人 1954--1958年
劉官連 淮陽人 1981--1982年
吳鳳啟 安徽人 1983--1984年
孫良仁 淮陽人 1984--1990年
張龍輝 郟縣人 1991--1992年
孫良仁 淮陽人 1993--1995年
陶立賢 寧陵人 1996--1998年
李寶雲 淮陽人 1999--2004年
楊少華 遂平人 2004--2006年
竇慶品 太康人 2006--2007年
劉旭東 太康人 2007--2009年
時任阿訇 馬福賢 寧夏人 2009年
地理交通
淮陽縣北關清真寺位於北關進步大街路西地處繁華的商貿中心。
北關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