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鎮淮樓

淮安鎮淮樓

鎮淮樓雄踞淮安區城中心,是古城淮安的象徵性建築,當地人俗稱鼓樓。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800多年,鎮淮樓為磚木結構城樓式單體建築物,下層為台基,中有城門洞,上層為二層山樓,全樓通高18.5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26米,造型優美,敦厚堅實。清代為鎮壓淮河水患,始名鎮淮樓。現鎮淮樓被闢為淮安區博物館展覽廳,樓四周建成市民公園。2002年,鎮淮樓為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安鎮淮樓
  • 地點淮安區城中心
  • 時間北宋年間
  • 特點:東西長36米,南北寬26米
建築格局,歷史,地圖信息,

建築格局

明朝修築淮安城的時候把它改建為譙樓,即用來打更、報時、報警的鐘鼓樓。鎮淮樓的下部是磚石高台,正中辟拱形門洞,台子由底至頂逐漸收小,略呈梯形,台子旁邊有磚砌梯道供上下行走之用,台頂四周設欄桿。台子的上部為木結構兩層樓閣,面寬三間,重檐青瓦歇山頂,十分古樸。內有一女木乃伊,頭髮皮膚清晰可見。還有關公的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刀長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鑲有蟠龍吞月的圖案,因而得名。雖不是當年的關公使用的原配,但霸氣也是十足的。今天,在勤勞智慧的淮安人民的裝點下,鎮淮樓顯得更加瑰麗多姿。
鎮淮樓鎮淮樓

歷史

鎮淮樓始建於北宋年間,原為鎮江都統司酒樓。因為淮安(現淮安市淮安區)“扼江北之要衝,為南北交通之孔道”,縱貫淮安全境的大運河,便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命脈。南糧北運,要從運河穿長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隻以到淮安視為安全,無論文武官員,顯宦世家,巨商富賈,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樓祭酒,以慶幸運。在元代,淮安 “總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車轉輸”,樓上便懸掛“南北樞機”、“天澈雲衢”的金字匾額。明代樓上置“銅壺滴漏”,用以報時,故又名“譙樓”。後又置大鼓專伺打更、報警,故又稱為“鼓樓”。
淮安鎮淮樓
清代乾隆年間,因水患不斷,人們為震懾淮水,更名為“鎮淮樓”。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十月重建式樣,但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擴大。坐北面南,底座為磚砌基台,長28米,寬14米,高8米,略呈梯形,堅實穩重。基台正中為拱形門洞,宛如城門。東西兩側為拾級而上的方磚踏步。基台上是兩層磚木結構的高樓,面闊三間,樓高18.5米,樓頂為重檐九脊式,四角翹起的龍頭,雙目圓睜直視,大口吞雲吐霧,似有騰飛之勢,令人驚嘆不已

地圖信息

位置:淮安市淮安區鎮淮樓東路2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