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淮安運河博物館
- 類別:綜合類
- 地點:中國江蘇清江浦大閘口歷史文化風貌區裏運河中洲島上
- 館藏精品:淮安戲曲博物館、淮安名人館、淮安運河楹聯館、陳潘二公祠
- 開館時間:2009年
- 票價:免費
建築布局,發展歷史,場館信息,淮安戲曲博物館,淮安名人館,淮安運河楹聯館,陳潘二公祠,周信芳故居,
建築布局
博物館主體坐落在清江浦大閘口歷史文化風貌區裏運河中洲島上。博物館群下轄淮安戲曲博物館、淮安名人館、運河楹聯館、大運河名人館、陳(瑄)潘(季馴)二公祠及周信芳故居陳列館,運用圖板、書畫、人物蠟像、幻影成像、場景再現、實物展示、多維全息數碼互動遊戲、聲光電技術等複合布展方式,呈現了運河歷史、地方戲曲、地方名人、漕糧運輸、河道治理、漕糧倉儲對“運河之都”淮安的影響。
發展歷史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淮安,位於大運河與古淮河交匯處,地處我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向有“居天下之中”、“扼漕運之沖”的美譽。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則盛讚淮安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運河創始於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吳王夫差開鑿的從江都(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溝,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此以後不斷地開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條由杭州直達北京縱貫南北的人工大運河。作為因運河而興的城市,淮安運河歷史文化積澱異常深厚,明清時期,更以漕運總督、河道總督的雙雙駐節,成為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場館信息
淮安戲曲博物館
淮安戲曲博物館是展示和宣傳淮安戲曲歷史和成果的重要陣地,也是排演、交流戲曲的活動場所,傳播和學習戲曲知識的課堂。戲曲博物館由四個廳組成,分別是古代戲曲部分和淮劇、淮海戲以及京劇等,通過實物、圖片、模型、書畫、音像資料,以及現代多媒體技藝等,來呈現戲曲在淮安地區的發生和發展的概貌。
戲曲知識廳:藝海拾貝 梨園芬芳
戲曲知識廳是介紹全國、江蘇省和淮安市的戲曲分布狀況和淮安從外地引進的地方戲曲活動情況;以及戲曲方面的有關知識。淮安的主要地方劇種是淮劇和淮海戲,但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越劇、呂劇、泗州戲、木偶戲等專業劇團存在過,黃梅戲更已在盱眙縣生存發展了五十多年了,現已成為江蘇省唯一的一個黃梅戲劇團。這一部分展的還有戲曲知識中有關服裝、臉譜等方面的一些內容,目的是讓參觀者有些直觀的感覺。
淮劇廳:淮調傳播 氍毹增光
淮劇,是由蘇北民歌、號子、民間說唱及香火戲發展而來。它產生於兩淮(淮陰、淮安),流行於鹽阜(鹽城、阜寧)和揚泰(揚州、泰州),以及滬寧沿線及皖東地區。
民間的船民、漁民和農民為驅邪納吉、酬神祭鬼,經常請“僮子”念偈跳神、禱祀還願。僮子們為娛悅民眾的演出即被稱為“香火戲”,淮劇就是由香火戲一脈相承、發展而來。
到了明清時期,香火僮子向徽劇藝人學習,漸能搬演民間故事或傳奇,遂形成了地方小戲。到了二十世紀初期,因洪澤湖洪水泛濫,上、下河地區的藝人們隨難民流落江南,直到上海去謀生,他們的演出被稱為江北戲、江淮戲。而在後來的蘇北抗日根據地,又被稱為淮戲、新淮戲。直到1951年5月,上海成立民營公助的“淮光淮劇團”時,才正式定名為“淮劇”。
京劇廳:大師名家 成就輝煌
清·乾隆末到嘉慶初(1790—1797)以唱二簧調為主的四大徽班先後沿大運河北上進入北京,徽班藝人常和擅長西皮調的漢劇藝人同台演出,逐漸形成了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徽、漢合流的皮簧聲腔。到了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的皮簧班相繼到南方演出,因與當時的老徽班聲腔有所不同,遂被稱為“京調”以示區別,後又漸被叫做“京戲”。
光緒二年,清江浦就有了專門演京戲的場所——同慶樓。活動於兩淮地區的京戲班社有遠香、安瀾、長春、普慶等。
抗戰時期,中共淮海專署組建了淮海實驗京劇團。解放戰爭時期,該團隨大軍渡江南下,進駐上海易名為華東京劇團,後併入上海京劇院。
淮海戲廳:戰地黃花 吐蕊飄香
淮海戲是拉魂腔系的根基劇種。主要流行於江蘇北部淮安、連雲港、宿遷市和鹽城、徐州市的部分縣區,以及魯南、皖東北一帶。它的主要唱腔,原為海州一帶的秧歌號子發展起來的[太平歌]、[怡心調]、[獵戶腔],因其旋律優美、高亢嘹亮,特別是尾音常翻高“起腔”,具有攝人心魄的魅力,故被稱為“拉魂腔”。拉魂腔傳到淮北後形成泗州戲;傳到魯南後形成柳琴戲;在海州當地形成了淮海戲。
淮安名人館
坐落在淮安市清江浦樓東側,是集中展示淮安歷史、人文的一座現代化的展覽館。
已在淮安大地上流淌了近2500個春秋的大運河與古“四瀆”之一的淮河,她們甘甜豐美的乳汁,不僅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淮安人,而且哺育了一座又一座歷史豐碑式的將相之才、文學巨匠以及各類英傑,從千古名將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到《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形成了一條密集悠長的人才鏈。走進淮安名人館,猶如走進一條群星燦爛的歷史長河。
淮安名人館共入選淮安歷史名人52位,如枚乘、韓信、關天培、梁紅玉、吳承恩等淮安歷史文化名人。再現了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關天培虎門抗英等淮安歷史名人的英雄業績;戲曲博物館展現了王瑤卿、周信芳等戲曲大師和儺戲、十番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奇魅力。
淮安運河楹聯館
位於淮安市區中洲島清江浦樓內。清江浦樓新建於2003年,高達23餘米,為明三暗五樓閣式仿古建築,飛檐翹角,巍峨壯觀。2007年,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將清江浦樓改造成淮安運河楹聯館。淮安市文化局刊登《淮安運河楹聯征聯啟事》,全國範圍徵集與京杭大運河(淮安段)及其沿線文物古蹟等內容有關的楹聯,共收到應徵楹聯1236幅,經專家評審最終評出46件獲獎作品。為了更好地展示這些優秀的楹聯作品,邀請了46名國內知名書法家,對46件獲獎楹聯進行書法創作,後採取裝裱和木刻兩種方式懸掛在清江浦樓內。這些優美的楹聯和書法家們精湛的書法技藝,相得益彰,再加上裏運河旖旎的風光,使得淮安運河楹聯館成為淮安運河文化的一朵奇葩。
陳潘二公祠
陳瑄(1365~1433),字彥純,安徽合肥人,明代治河名臣。明永樂年間,平江伯陳瑄督運,改漕糧海運為內河航運,開清江浦河,建清江閘、常盈倉、清江船廠,奠定古清江城的發展基礎;並改革漕運制度。宣德八年,他病逝於淮安任上,正統六年建陳公祠祭祀。
潘季馴(1521~1595),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烏程(今湖州市)人,明代水利專家、治河名臣。明萬曆間,總理河道潘季馴建洪澤湖水庫,創“束水攻沙”、“以水治水”世界領先的治理多沙河流理論,並付諸實踐,獲得成功。此後,黃河安流,運道暢通,達到“流連數年無大患”。他著有《河防一覽》等名著,為後世治河借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為表彰這位治水名臣的功績,官方在陳公祠建附祠祭祀,易名陳、潘二公祠。原存歇山頂、飛檐翹角,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大殿一座。因原祠破損嚴重,現異地復建。
周信芳故居
周信芳故居位於淮海路東文渠畔,古虹橋邊(都天廟街63號隔壁)。這就是名聞全國乃至世界的京劇大師,麒派創始人周信芳的出生地。他祖籍浙江慈谿。他的父親周慰堂隨戲班子流落淮陰。後來周慰堂與淮安人許氏結婚,定居於虹橋附近毗盧庵東側小屋。1895年1月14日,周信芳出生於此。周信芳故居是個古樸典雅的小院落,院子前方左右兩側是碧綠茂盛的芭蕉樹,標誌著周信芳所創的麒派藝術蓬勃發展;大家聽到吹拉彈唱的聲音是淮安京劇票友們聚在這裡學唱京劇,自娛自樂,讓您有進入戲園子的感覺。現在周信芳故居是淮安京劇票友的聖地,他們天天在此聚集學藝,引吭高歌,正如門兩旁對聯:“學大師風範振興京劇,承麒派藝術宏揚國粹。”這裡不僅是京劇大師周信芳的紀念地,也是淮安京劇藝術愛好者切磋技藝,弘揚京劇藝術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