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志》是清光緒10年(1884年)出版書籍,共16冊。
《淮安府志》是清光緒10年(1884年)出版書籍,共16冊。
《淮安府志》是清光緒10年(1884年)出版書籍,共16冊。...... 《淮安府志》是清光緒10年(1884年)出版書籍,共16冊。責任者孫雲錦出版者出版時間清光緒10年[1884...
《淮安文獻叢刻》是方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淮安市地方志辦公室。...... 《淮安文獻叢刻》是方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淮安市地方志辦公室。...
淮安菜主要指古代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區)菜系,兼輔以今淮安市(原淮陰市)菜系。...清代康熙年間的《淮安府志》中則記載:“涉江以北,宴會珍錯之盛,淮安為最。...
淮楊菜淮安菜 編輯 明清時期,淮揚宴席的發展形成一個高潮。明萬曆年間《淮安府志》記載:“淮安飲食華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視江表。”這“制度”之中,就...
著有(正德)《淮安府志》、《眺豐亭記》、《錦屏山二十詠》、《存道詩集》等。詞條標籤: 古代史 , 歷史人物 , 歷史, 人物 ...
天啟《淮安府志》卷二《物產》中,蒲菜列於第四類“蔬菜”的第十一種,用的是古名蒲蒻,可見明代淮安人已意識到蒲菜是地方特產。 [3] ...
淮安城位於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古代和揚州城、蘇州城、杭州城,並稱於運河線...於是夫差命士卒“築堰於北辰”(明天啟《淮安府志》)車壩入淮。後過往客商南...
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駐有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歷史上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曾經淮安“因運而興、因運而盛” [4] ,有...
淮安府撤銷,山陽縣更名為淮安縣(今淮安區),清河縣更名為淮陰縣(今淮陰區),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
據乾隆《淮安府志·卷五·城池·關》中所載,柳淮關即為下關。鎮襲關名,古老的下關,自古商戶聚集,是城東著名的一市,即“冶市”。下關原本擁有與河下相近建築...
吳承恩(1506-1583)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作者、明代小說家,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人(現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
《淮安府志》 目錄 1 簡介 2 古末口、“五壩”的形成及歷史作用 3 古末口和五壩故址考 ▪ 1、末口: ▪ 2、五壩: 古...
胡金(約1465-約1550),字世資,號西軒,明朝南直隸淮安府桃源縣(今江蘇省泗陽縣)人,正德年貢生,遠赴瓊州府會同縣任知縣。志載,輕財好義,致仕回鄉後重修東嶽廟...
豐濟倉歷史上在淮安府境內共有兩處,一處在淮安府城西門城樓附近,一處在淮安府清河縣內。據光緒《淮安府志》中載,淮安府學東預備倉為漕糧征兌倉,豐濟倉則為賑濟...
景泰二年(1451)置漕運總督兼巡撫鳳、揚、廬、淮四府,徐、和、滁三州,駐淮安(今屬江蘇),後曾分設巡撫,嘉靖四十年(1561)又歸併,改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後未...
胡璉(1469-1542年),字重器,別號南津,南直隸淮安府沭陽縣人。胡璉於弘治乙卯(1495)科中舉人,乙丑(1505)科中進士,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調閩廣二省兵備道,平佛...
在清代乾隆《淮安府志》和光緒《安東縣誌》都提到潮河鎮:“潮河鎮,在治東北一百二十里”。清代《淮關統志》說潮河鎮“通里河入海”。...
曾與修《江南通志》、《淮安府志》、《無錫縣誌》等,還曾協助秦蕙田編《五禮通考》。乾隆十五年(1750)特詔薦舉經明行修之士,顧楝高被舉授國子監司業,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