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
一叛
嘉平三年(251年),王淩見
東吳在
塗水有軍事行動,於是上書請朝廷準許討伐東吳,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馬懿,此為王淩之叛。但是請求並沒有得到回應,王淩於是派部將
楊弘將廢立計畫告訴
兗州刺史
黃華,希望得到支持,但楊弘和黃華卻向司馬懿揭發王淩的圖謀,司馬懿於是率軍討伐。王淩自知不敵,司馬懿又在發軍時先赦免他的罪,於是投降,司馬懿納降。但後來王淩自知他不久一定會被誅殺,於是在被押解到洛陽的途中自殺。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誅滅三族,曹彪亦被賜死。
同年六月,司馬懿病重,夢見
賈逵、王凌作祟,不久去世,其長子
司馬師繼之掌權。
二叛
正元元年(254年),
李豐與
夏侯玄及
張緝等人意圖推翻
司馬師,但計畫敗露,李豐、夏侯玄和張緝等皆被殺。
曹芳對李豐等人被殺後深感不平,引起司馬師不滿,於是在數月後強行廢黜曹芳而改立高貴鄉公
曹髦為帝。李豐等人被誅殺和曹芳被廢,令到當時駐守壽春的
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
文欽非常不安,害怕會牽連到自己;而毌丘儉的兒子
毌丘甸亦勸父親要舉兵保衛曹魏,二人於是決心要反抗司馬師。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並進兵
項城,此為毌丘儉文欽之叛。東吳知道毌丘儉叛亂後亦由丞相
孫峻率領
呂據和
留贊領兵到壽春支援毌丘儉。司馬師自己親自率軍討伐,並派遣荊州刺史
王基率兵與叛軍對抗,搶先占領
南頓。及後諸葛誕、
胡遵和
鄧艾都領軍與司馬師會合。司馬師命令諸軍不能進攻,毌丘儉和文欽不能進攻,又怕撤退時壽春被襲,軍中的淮南將士因家屬都在北方,軍心於是潰散,只有新歸附的農民仍然效命。此時鄧艾駐屯
樂嘉,毌丘儉見鄧艾兵弱,於是派文欽攻擊,但文欽到後卻發現司馬師率領大軍到來,於是撤退。司馬師派左
長史司馬班追擊,文欽軍敗退,因其子
文鴦奮戰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時殿中人
尹大目追出試圖勸降文欽,但遭文欽拒絕。毌丘儉知道文欽敗退後乘夜逃走,餘眾於是崩潰,毌丘儉逃到
慎縣被平民
張屬射殺,梟首被送到洛陽。文欽回到
項縣時大軍已潰散,壽春又被諸葛誕占領,於是逃亡到東吳。孫峻到
東興時知道諸葛誕已占領壽春,於是退兵;諸葛誕派部將
蔣班追擊,斬殺留贊。
三叛
毌丘儉文欽之叛被鎮壓後不久,司馬師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於許昌,由弟弟
司馬昭接手掌權。
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好友
夏侯玄、早前在壽春叛變的
王凌和
毌丘儉皆相繼被誅殺,十分不安,於是一方面在淮南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養死士以作自保。司馬昭為了剷除支持曹魏的勢力,聽從
賈充之言逼反諸葛誕,徵召他入朝為
司空。
諸葛誕接到詔令後十分恐懼,於是在甘露二年(257年)殺
揚州刺史樂綝,據守壽春反抗司馬昭,又派長史
吳綱帶兒子
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當人質,請求援兵;此為諸葛誕之叛。司馬昭於是率二十六萬大軍討伐諸葛誕,駐屯
丘頭,並派
鎮東將軍王基及
安東將軍陳騫包圍壽春,派
石苞、
胡質及
州泰領兵抵抗吳兵。東吳援軍
文欽、
唐咨和
全懌等趁包圍圈未成突入壽春城,但其後王基建立起堅固的包圍圈,文欽等數次突圍也不能攻破。同時吳將
朱異率軍屯壽春西南的
安豐作外援,被兗州刺史州泰擊破。
孫綝率軍屯鑊里(今安徽
巢湖市境),派朱異率領
丁奉和
黎斐等再前往壽春解圍,但被石苞和州泰擊敗,
太山太守
胡烈更出奇兵盡焚
吳軍糧秣。
朱異因糧秣已失,拒絕再進攻。孫綝大怒,斬殺朱異,但因無力再戰,被迫退還
建業。被圍困的壽春久久沒有等到援兵,諸葛誕部將
蔣班和
焦彝勸諸葛誕率主力專攻一方,以求突圍,不宜困守壽春;但文欽認為東吳救兵必至,勸諸葛誕固守。諸葛誕不聽蔣班的建議,更意圖殺掉二人,二人於是逃出城投降魏軍。後來,司馬昭採用
鐘會的計謀,偽造剛剛投降曹魏的全輝和全儀的誘降書信,又派二人的親信將書信交給吳將全禕和
全端等人。全褘等收到的書信後,果然率眾向曹魏投降,此舉令壽春城民大驚。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諸葛誕和文欽及唐咨等突圍但失敗,死傷枕藉,唯有撤回城內。而城內糧食已經接近枯竭,已有數萬人出降,文欽亦意圖盡釋城中的北方人,僅以吳兵據守以減省糧食消耗,諸葛誕不聽,更加因忌恨文欽而將他殺害,文欽子
文鴦和
文虎知道文欽被殺,於是投降司馬昭。文鴦二人獲封賞更令壽春的兵民喪失戰意,最終司馬昭在二月攻克壽春,諸葛誕兵敗出城逃亡,被
胡奮部下士兵擊殺;吳將
於詮亦力戰而死;唐咨和
王祚則投降。
影響
這三次兵變的失敗,使司馬氏成功剷除擁護魏帝的勢力。此後朝廷上很少有實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紛紛擁護司馬氏,
司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甘露五年(260年),發生
甘露之變,
曹髦不甘被控制,率臣反抗司馬昭,最後被司馬昭、
賈充及
成濟所殺。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不久,其子
司馬炎即篡魏稱帝,建立
西晉,曹魏滅亡。
評價
西晉史學家
陳壽將淮南三叛和之後的
鐘會之亂並提,評價說:“王凌風節格尚,毌丘儉才識拔乾,諸葛誕嚴毅威重,鐘會精練策數,鹹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機,宗族塗地,豈不謬惑邪!”
東晉史學家
伏滔在《淮南論》評價淮南三叛中說:“及至彥雲、仲恭、公休之徒,或憑宿名,或怙前功,握兵淮楚,力制東夏,屬當多難之世,仍值廢興之會,謀非所議,相系禍敗。”
宋代史學家
鄭樵認為:“晉史黨晉而不有魏,凡忠於魏者,目為叛臣,王凌、諸葛誕、毌丘儉之徒,抱屈黃壤。”
宋朝學者
王應麟認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是“節義之臣,齾巨奸之鋩”,並評價說:“若王凌以壽春欲誅懿而不克,文欽、毋丘儉以淮南欲誅師而不遂,諸葛誕又以壽春欲誅昭而不成,千載猶有生氣,魏為有臣矣。”
元朝學者
郝經認為淮南三叛這個稱呼是“晉之臣子尊晉之志”,評價說:“王凌之欲廢僣孽,立宗子,澄汰王室,大臣之節也。······儉誕繼起聲罪致討。聞雒中禪代之語,投袂致死,有古義士之風。夫豈叛乎哉?誕之得士,至麾下數百人拱手待斬以盡,不為司馬氏屈,義烈挺然,未之前聞也。”
清朝學者
姜宸英認為只有毌丘儉是曹魏忠臣,王凌和諸葛誕則是各有私心,評價說:“魏之忠臣,惟毋丘仲恭一人而已。王彥雲事跡猶在影響之間。諸葛誕以見疑謀叛,其死宜矣。若果忠於魏室,則不首發儉、欽之謀,坐成司馬之勢。”
清朝考據學家
何焯將三人稱作三賢,稱讚道:“至於三賢,乃心王室,事連不就,而典午之勢益重,諸人之終即國之終也,故次於此焉。”
民國學者
盧弼評價說:“當時勤王諸將,惟文欽父子,粗猛武夫,反覆無常,彥雲、仲恭皆為儒將,懋著功勳,事之成否,豈可概論?公休謀定後動,子上至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眾臨淮討之,傾全國之力,挾兩宮以行,用兵十月之久,侭乃克之。公休力竭智窮,而麾下壯士數百人拱手為列,無一降者,田橫得士,何以加茲!此皆魏之忠臣義士,承祚合為一傳,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論事,不能以成敗相繩,不佞考訂事實,不為空論,偶因姜氏之說,特發其凡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