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報告,由市政府於2015-02-26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北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報告
- 發布單位:淮北市政府
- 發布時間:2015-02-26
- 報告對象:市政府
剛剛過去的一年,市政府在市委的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爭先進位、率先崛起”的要求,搶抓機遇、加快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經濟持續較快增長,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預計,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0億元,增長12%;財政總收入完成26.5億元,增長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0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41億元,增長16.3%。工業經濟支柱地位更加穩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9億元,增長13%;實現利稅28億元,增長18%;綜合效益指數達120%,呈現出總量攀升、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運行態勢。縣區工業活力增強,不同所有制企業全面發展;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生產繼續向好,增加值分別增長13.2%和36.4%,工業經濟成為推動全市加快發展的主要動力。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面對秋季作物嚴重受災、養殖業受禽流感疫情影響等不利因素,通過最佳化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養殖、擴大勞務輸出、延長農業加工鏈條、活化市場流通等措施,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穩步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實現增加值22億元。優質糧、優質棉、優質果蔬、優質經果林、畜牧水產五大主導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建成了100萬畝優質麥、30萬畝果蔬、100萬頭優質肉豬、塌陷區養殖和石榴標準化生產等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其中肉、蛋產量分別增長8%和6.4%。勞務經濟不斷發展,新增勞務輸出5萬人,新增勞務收入3.2億元。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20餘家,專業批發市場25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40多個,位居全省先進行列;加工業和商貿流通業健康發展,糧食及飼料加工業走在全省的前列。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有效灌溉面積達122萬畝,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加快。預計全年實現增加值61億元,增長13%。突出發展商貿流通,積極引進超市等各類連鎖企業,並向農村延伸;住房等商品消費較快增長,旅遊業發展勢頭較好,南湖濕地公園被批准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礦山公園已經通過國家評審委員會審查,相山風景區、龍脊山風景區正在申報AAA旅遊區。
(二)投資規模繼續擴大,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順應國家產業政策導向,以實施省“86l”行動計畫為重點,完善推進機制,加大投資力度,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4億元,增長31%。一批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牽動作用的大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大唐淮北電廠8#機組竣工投產;許疃等礦井擴建,渦北等礦井續建,飛亞高檔服裝面料等在建項目進展順利,部分已竣工投產;總投資20億元的煤焦化電項目一期工程、臨渙選煤廠擴建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95億元的平山電廠項目和總投資7.2億元的500千伏變電工程即將開工;國安電力二期前期工作紮實推進;南坪煤化工一期50萬噸甲醇項目正在進行開工準備;總投資4.2億元的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開始實施;“淮水北調”項目列入省“十一五”重大項目建設規劃。
(三)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面加強,創建成效進一步顯現。城鄉規劃體系逐步完善實施。《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基本完成,已報國務院審批;按照建設“雙百雙宜”城市的目標,《淮北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全面展開,完成了綠地系統、城市防洪等專業規劃和人民路兩側、城市南部中心區、溫哥華城新區、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搬遷居住區等控制性詳規;繼續實施主城區“東進、西延、南擴”,城市建成區達6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積極籌措建設資金,獲得國家開行貸款7.45億元;大力推進國有土地資本運營,籌措資金3.8億元。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21項,完成投資1.8億元;改造了濉溪路,完成了人民東路、環山西路、翠峰南路、相山南路、淮海西路、惠民路、董莊路綠化和東外環路亮化等16項工程;開工建設了南湖路、南黎東路、3萬人體育場、城市垃圾發電項目等工程;區域供水工程以及污水管網工程完成管道鋪設62公里,基本建成高岳水廠、相南水廠;城市集中供熱工程進一步推進,新建小區已實現集中供熱。商貿服務建設項目逐步完善,商業步行街開街,盛世商貿城二期、東湖五金商貿城等主體工程完工。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完成投資8.5億元,建設重點房地產項目17個,總面積160萬平方米,其中啟動舊城改造項目12個,動工面積66.5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項目南黎花園等已開工建設,市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管理進一步規範。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相對集中行使行政處罰權,完成了市、區環衛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不斷加大社區建設力度,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社區掛職,招聘了一批年輕的社區專乾,改建、插建、購進社區居委會用房20處、6700多平方米,較好地解決了“有人辦事、有房辦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問題。創建工作成效顯著。集中開展“五項治理”、“八項督查”和創建“文明示範街”等活動,我市再次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創建全國園林城市工作成效顯著,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活動深入開展,建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8平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4.9%。
(四)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國企改革大力推進。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線,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市屬國有企業改制面達65%;通過拍賣等多種形式變現資產,多方籌集資金1.6億元,安置職工1.3萬人;積極推進優勢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飛亞紡織成功上市,募集資金1.36億元。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完成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國資委)和中小企業發展局、商務局等部門的整合與組建工作。加強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建設,規範有形建築、土地交易和產權交易市場。以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為目標,不斷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科技、教育、農業、社保等公共支出逐年增加。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全市免徵農業稅5075萬元,發放糧食直接補貼、小麥良種補貼等各類涉農補貼4526萬元。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努力克服人民幣升值、貿易壁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5300萬美元,其中出口4500萬美元。大力實施東向戰略,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突出面向江浙和對韓招商,設立了駐溫州辦事處,與韓國抱川市的合作交流進一步加強,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家,實際利用外資2650萬美元;引進省外資金28.1億元,增長39.4%。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快淮北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和發展的決定》,推動市經濟開發區和縣區工業園區建設。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出台了《關於促進全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初步建立了有利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各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簽訂貸款項目82個,資金總額6.2億元,已發放貸款3.2億元,有力地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加值達50億元。
(五)切實維護民眾利益,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加快。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關於我市加快構建和諧社會若干問題的意見》,突出抓好就業和再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安全防控等關係人民民眾尤其是困難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繼續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全年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達4.7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32%。其中,新增城市醫療救助、資助困難家庭子女入學、兒童計畫免疫、婦女兒童救助等方面的資金1032萬元;全年發放低保金5154.7萬元,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城市低保標準由191元提高到210元,低保水平居全省前列;制定出台了《淮北市建立和完善農村特困民眾生活救助制度實施方案》,努力保障農村特困民眾的基本生活,累計撥付特困救助金和救災款762萬元。努力擴大就業和再就業。選聘臨時就業困難的100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到企業、鄉村和社區工作;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安置下崗職工500名;大力開發就業崗位,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7萬個,9000餘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建立健全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了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以煤礦、非煤礦山等為重點,排查和整治了一批安全事故隱患,努力防止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組織開展命案偵破、農村治安整治等專項行動,破獲了一批有影響的大要案,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四五”普法和基層司法所規範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加強民眾來信來訪和人民調解工作,組織開展了領導幹部開門接訪、帶案下訪活動,認真解決農村征地、城鎮拆遷、企業改制等影響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信訪工作連續6年進入全省前3名。
(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繁榮。科教興市戰略繼續紮實推進。鼓勵科技創新,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科研成果;多渠道籌集資金4000萬元支持民營科技園建設;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技工貿總收入15.2億元;農業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彩色棉和專用棉培育、胚胎移植生物工程套用、標準化生豬飼養等10多個領域居全省領先水平。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不斷鞏固義務教育,加強素質教育,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淮北一中新校區動工興建,市一小溫哥華城分校正式招生,淮北工業學校成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消除農村中國小危房面積近2.7萬平方米。全面實施三項基本國策。紮實開展“兩項清理”,夯實基層基礎,人口和計生工作整體水平有所提高,較好完成了與省政府簽訂的目標。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努力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推行清潔生產,強化環境現場監察,整治企業違法排污行為,嚴厲查處“十五小”、“新五小”污染反彈。實施“引閘入化”工程,化家湖水庫成功蓄水,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解決了東部地區人畜飲水困難。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成功舉辦淮北市首屆職工文化藝術節,民眾性文化活動異彩紛呈,文化市場不斷繁榮;圖書館新館建設立項及選址等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廣電中心大樓開始籌建。衛生事業整體推進,市衛生大廈主樓全面封頂,市傳染病醫院改造完工,引入民資股份制改造了市婦幼保健院,在全省率先放開醫療市場準入,疾病控制工作有條不紊。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水平穩步提升,網球館、田徑訓練場等項目竣工投入使用。繼續整頓市場秩序,深入開展價格誠信活動,加大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力度,查處藥品案件187件。“雙擁”工作紮實推進,國防教育、民兵應急隊伍和人防工作進一步加強。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廣大民兵在救災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統計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圓滿完成,並獲得國家級先進稱號。青年工作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取得進展。僑務、對台、民族宗教、新聞出版、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老齡、檔案、氣象、地方志、住房公積金管理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一)經濟持續較快增長,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預計,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0億元,增長12%;財政總收入完成26.5億元,增長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0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41億元,增長16.3%。工業經濟支柱地位更加穩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9億元,增長13%;實現利稅28億元,增長18%;綜合效益指數達120%,呈現出總量攀升、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運行態勢。縣區工業活力增強,不同所有制企業全面發展;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生產繼續向好,增加值分別增長13.2%和36.4%,工業經濟成為推動全市加快發展的主要動力。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面對秋季作物嚴重受災、養殖業受禽流感疫情影響等不利因素,通過最佳化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養殖、擴大勞務輸出、延長農業加工鏈條、活化市場流通等措施,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穩步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實現增加值22億元。優質糧、優質棉、優質果蔬、優質經果林、畜牧水產五大主導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建成了100萬畝優質麥、30萬畝果蔬、100萬頭優質肉豬、塌陷區養殖和石榴標準化生產等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基地,其中肉、蛋產量分別增長8%和6.4%。勞務經濟不斷發展,新增勞務輸出5萬人,新增勞務收入3.2億元。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20餘家,專業批發市場25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40多個,位居全省先進行列;加工業和商貿流通業健康發展,糧食及飼料加工業走在全省的前列。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有效灌溉面積達122萬畝,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加快。預計全年實現增加值61億元,增長13%。突出發展商貿流通,積極引進超市等各類連鎖企業,並向農村延伸;住房等商品消費較快增長,旅遊業發展勢頭較好,南湖濕地公園被批准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礦山公園已經通過國家評審委員會審查,相山風景區、龍脊山風景區正在申報AAA旅遊區。
(二)投資規模繼續擴大,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順應國家產業政策導向,以實施省“86l”行動計畫為重點,完善推進機制,加大投資力度,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4億元,增長31%。一批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牽動作用的大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大唐淮北電廠8#機組竣工投產;許疃等礦井擴建,渦北等礦井續建,飛亞高檔服裝面料等在建項目進展順利,部分已竣工投產;總投資20億元的煤焦化電項目一期工程、臨渙選煤廠擴建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95億元的平山電廠項目和總投資7.2億元的500千伏變電工程即將開工;國安電力二期前期工作紮實推進;南坪煤化工一期50萬噸甲醇項目正在進行開工準備;總投資4.2億元的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開始實施;“淮水北調”項目列入省“十一五”重大項目建設規劃。
(三)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面加強,創建成效進一步顯現。城鄉規劃體系逐步完善實施。《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基本完成,已報國務院審批;按照建設“雙百雙宜”城市的目標,《淮北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全面展開,完成了綠地系統、城市防洪等專業規劃和人民路兩側、城市南部中心區、溫哥華城新區、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搬遷居住區等控制性詳規;繼續實施主城區“東進、西延、南擴”,城市建成區達6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積極籌措建設資金,獲得國家開行貸款7.45億元;大力推進國有土地資本運營,籌措資金3.8億元。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21項,完成投資1.8億元;改造了濉溪路,完成了人民東路、環山西路、翠峰南路、相山南路、淮海西路、惠民路、董莊路綠化和東外環路亮化等16項工程;開工建設了南湖路、南黎東路、3萬人體育場、城市垃圾發電項目等工程;區域供水工程以及污水管網工程完成管道鋪設62公里,基本建成高岳水廠、相南水廠;城市集中供熱工程進一步推進,新建小區已實現集中供熱。商貿服務建設項目逐步完善,商業步行街開街,盛世商貿城二期、東湖五金商貿城等主體工程完工。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完成投資8.5億元,建設重點房地產項目17個,總面積160萬平方米,其中啟動舊城改造項目12個,動工面積66.5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項目南黎花園等已開工建設,市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管理進一步規範。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相對集中行使行政處罰權,完成了市、區環衛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不斷加大社區建設力度,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社區掛職,招聘了一批年輕的社區專乾,改建、插建、購進社區居委會用房20處、6700多平方米,較好地解決了“有人辦事、有房辦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問題。創建工作成效顯著。集中開展“五項治理”、“八項督查”和創建“文明示範街”等活動,我市再次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創建全國園林城市工作成效顯著,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活動深入開展,建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8平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4.9%。
(四)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國企改革大力推進。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線,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市屬國有企業改制面達65%;通過拍賣等多種形式變現資產,多方籌集資金1.6億元,安置職工1.3萬人;積極推進優勢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飛亞紡織成功上市,募集資金1.36億元。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完成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國資委)和中小企業發展局、商務局等部門的整合與組建工作。加強土地、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建設,規範有形建築、土地交易和產權交易市場。以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為目標,不斷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科技、教育、農業、社保等公共支出逐年增加。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全市免徵農業稅5075萬元,發放糧食直接補貼、小麥良種補貼等各類涉農補貼4526萬元。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努力克服人民幣升值、貿易壁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5300萬美元,其中出口4500萬美元。大力實施東向戰略,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突出面向江浙和對韓招商,設立了駐溫州辦事處,與韓國抱川市的合作交流進一步加強,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9家,實際利用外資2650萬美元;引進省外資金28.1億元,增長39.4%。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快淮北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和發展的決定》,推動市經濟開發區和縣區工業園區建設。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出台了《關於促進全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初步建立了有利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各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簽訂貸款項目82個,資金總額6.2億元,已發放貸款3.2億元,有力地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增加值達50億元。
(五)切實維護民眾利益,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加快。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關於我市加快構建和諧社會若干問題的意見》,突出抓好就業和再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安全防控等關係人民民眾尤其是困難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繼續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全年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達4.7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32%。其中,新增城市醫療救助、資助困難家庭子女入學、兒童計畫免疫、婦女兒童救助等方面的資金1032萬元;全年發放低保金5154.7萬元,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城市低保標準由191元提高到210元,低保水平居全省前列;制定出台了《淮北市建立和完善農村特困民眾生活救助制度實施方案》,努力保障農村特困民眾的基本生活,累計撥付特困救助金和救災款762萬元。努力擴大就業和再就業。選聘臨時就業困難的100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到企業、鄉村和社區工作;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安置下崗職工500名;大力開發就業崗位,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7萬個,9000餘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建立健全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提高了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以煤礦、非煤礦山等為重點,排查和整治了一批安全事故隱患,努力防止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組織開展命案偵破、農村治安整治等專項行動,破獲了一批有影響的大要案,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四五”普法和基層司法所規範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加強民眾來信來訪和人民調解工作,組織開展了領導幹部開門接訪、帶案下訪活動,認真解決農村征地、城鎮拆遷、企業改制等影響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信訪工作連續6年進入全省前3名。
(六)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繁榮。科教興市戰略繼續紮實推進。鼓勵科技創新,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科研成果;多渠道籌集資金4000萬元支持民營科技園建設;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技工貿總收入15.2億元;農業科技貢獻率顯著提高,彩色棉和專用棉培育、胚胎移植生物工程套用、標準化生豬飼養等10多個領域居全省領先水平。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不斷鞏固義務教育,加強素質教育,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淮北一中新校區動工興建,市一小溫哥華城分校正式招生,淮北工業學校成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消除農村中國小危房面積近2.7萬平方米。全面實施三項基本國策。紮實開展“兩項清理”,夯實基層基礎,人口和計生工作整體水平有所提高,較好完成了與省政府簽訂的目標。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努力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推行清潔生產,強化環境現場監察,整治企業違法排污行為,嚴厲查處“十五小”、“新五小”污染反彈。實施“引閘入化”工程,化家湖水庫成功蓄水,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解決了東部地區人畜飲水困難。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成功舉辦淮北市首屆職工文化藝術節,民眾性文化活動異彩紛呈,文化市場不斷繁榮;圖書館新館建設立項及選址等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廣播電視事業健康發展,廣電中心大樓開始籌建。衛生事業整體推進,市衛生大廈主樓全面封頂,市傳染病醫院改造完工,引入民資股份制改造了市婦幼保健院,在全省率先放開醫療市場準入,疾病控制工作有條不紊。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水平穩步提升,網球館、田徑訓練場等項目竣工投入使用。繼續整頓市場秩序,深入開展價格誠信活動,加大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力度,查處藥品案件187件。“雙擁”工作紮實推進,國防教育、民兵應急隊伍和人防工作進一步加強。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廣大民兵在救災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統計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圓滿完成,並獲得國家級先進稱號。青年工作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取得進展。僑務、對台、民族宗教、新聞出版、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老齡、檔案、氣象、地方志、住房公積金管理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