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淠河灌區位於江淮分水嶺兩側,南抵豐樂河及其主要支流張店河一線,北至淮河南岸22.5米等高線接正(陽)南、壽西等窪地,西界淠河,與史河灌區隔河相望,東跨淮南鐵路,與以長江為水源的撮鎮灌區和駟馬山提水灌區毗連。灌區控制面積7750平方公里,其中約三分之一在長江流域,其餘為淮河流域。灌區設計灌溉面積660萬畝,近期為616萬畝。其中自流灌溉431萬畝;提水灌溉229萬畝。1958年動工興建,1972年骨幹工程建成。
主要設施
橫排頭渠首樞紐
渠首樞紐工程位於
六安縣蘇埠鎮南5公里的橫排頭。由總乾渠進水閘、沖沙閘、溢流壩、土壩、分流島、導堤和船閘組成。水工建築物按Ⅱ級標準設計;防洪標準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抗震標準按地震烈度六級考慮。土壩長610米,壩頂高程57米,寬6米。壩體前半部由砂質壤土組成,後半部由砂組成,平台以上有乾砌塊石護面。溢流壩為砂心鋼筋混凝土殼滾水壩,長500米。壩頂呈園弧形,高程為52.75米,壩底寬26.95米,壩的淨高為7.75米。土壩與溢流壩連線處有弧形導堤,弧弦長260米。溢流壩建在砂層上,結構疏鬆,易於液化,為防止混凝土面板因壩體沉陷而斷裂,對基礎採用群孔爆炸密實處理。
沖砂閘有4孔,每孔淨寬5米、高3.3米。按每秒0.8米的沖砂流速要求,設計過水流量為320立方米每秒。進水閘有5孔,每孔淨寬5米、高6.6米。設計引水流量為300立方米每秒。兩閘均為重力開敞式結構。船閘按六級航運建築物標準設計,可通航百噸級船隻。閘室長100米,寬12米。沖砂閘與溢流壩之間築一分流島,寬約30米、長100米。
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灌區動工儀式在橫排頭工地舉行。由工程指揮部黨委書記兼指揮趙子厚開挖第一鍬土。樞紐工程由安徽省水電廳設計院負責設計,省建築廳組成的淠史杭工程局橫排頭工區和指揮部聯合施工。民工來自六安、壽縣兩縣。
橫排頭渠首樞紐是淠史杭工程最大的水工建築物,工程量大,僅土方就有177.7萬立方米。要攔腰截斷
淠河,在沙上築壩;要與洪水爭時間,搶在灌溉放水前面,任務十分艱巨。修築土壩開始,又恰逢久旱無雨,酷熱難當,僅3個月時間,淨高10米、長600多米的大壩如期完成。開工不到一年,渠首放水抗旱,當年就灌田77萬畝。
淠河總乾渠
總乾渠西起橫排頭渠首,東至新民壩渠尾,南北兩側與諸乾渠灌區犬牙交錯,控制面積1150平方公里。設計灌溉90.9萬畝,其中自流灌溉58.6萬畝,提水灌溉32.3萬畝。自流灌區與提水灌區大體上以總乾渠為界,自流在左,提水在右。
總乾渠全長104.5公里,渠底寬60~30米,設計水深5~4.2米。在距渠首31公里處,於左側分出淠東乾渠;37.5公里處,向右分出淠杭乾渠;41公里處,向左分出瓦西乾渠;82.3公里處,向右分出潛南乾渠;在新民壩,則與瓦東、滁河乾渠相接。
直接從總乾渠引水的有小蜀山分乾渠1條,從分乾渠引水的支渠有2條,直接從總乾渠引水的支渠有11條。
總乾渠上有下切10米以上深切嶺19處,總長21237米;有填高10米以上的高填方7處,總長8849米。其中樊通橋切嶺長1480米,最大切深13.9米。張店水利團民工劉美三首先創造“深挖陡坡劈土法”,平均每人每天可劈土50餘方,比用鍬挖土工效提高數十倍。此法在淠史杭渠道工程中被廣泛採用。因創造“劈土法”,劉美三被評為淠史杭特等勞模,出席全國群英大會。
總乾渠是淠史杭灌區主要通航河段,70年代通航後,船行波對渠坡沖刷十分嚴重,形成塌坡,影響高填方和深切嶺段的安全運用。從1976~1988年止,用乾砌塊石和混凝土板式預製混凝土塊護砌。
總乾渠上建有羅管廟閘1座,位於六安縣東卅鋪北,由節制閘和船閘兩部分組成。有泄水閘7座,均建於總乾渠之右岸,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200年一遇校核。有渠下涵12座,渡槽1座,橋樑9座。五里墩大橋為六安至合肥公路跨總乾渠的橋樑,長106.8米。196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來此視察,為之題詞:“溝通三河,橫貫皖中”。
總乾渠灌區內有小(一)型水庫12座,集水面積合計58.65平方公里,總庫容合計為282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8.44萬畝。直接從總乾渠引水的水輪泵站7座,六安市內工業用水的抽水站15座,灌田萬畝以上的抽水站7座,均建於總乾渠之右側。
總乾渠土方總量為4323萬立方米。1958年全線動工,由六安、壽縣、肥西、肥東4縣20萬民工投入施工。1959年7月開始通水,1968年全線通水,1987年按設計標準全部完成。
淠東乾渠
淠東乾渠起於
六安城北九里溝,止於
壽縣城南,全長94.5公里,是淠史杭灌區水路運輸網通向淮南的要道。設計過水流量56.8立方米每秒。灌區控制面積1131平方公里,設計自流灌溉六安縣10.4萬畝,壽縣111.1萬畝。從乾渠引水的分乾渠有木北、石集、楊西、堰口、正陽5條,總長102.5公里;支渠49條,總長366.1公里。
乾渠從1958年10月開始施工,1962年全線通水,1968年初步建成。1974年對中、下段進行續建、整修。經過16年施工,累計完成土方2924萬立方米,迄今尚未全部結束。
乾渠上有進水閘1座,位於六安市北九里溝,由進水閘、水電站、船閘組成。1961年5月建成。有木廠、雙門、戈店、老龍窩等節制閘4座,其中2座建有電站。有排洪建築物4座,平交、立交各2處。乾渠上還有渠下涵2座,均在乾渠下段。橋樑6座,其中公路橋4座,機耕橋和人行橋各1座。放水口門27座,六安2座,壽縣25座。乾渠下游國家投資興建的補給水源抽水站有5座。
“安豐塘”是淠東乾渠上的1座反調節水庫。設計蓄水量近1億立方米,受益農田63萬畝。1988年元月,國務院將此工程正式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淠杭乾渠
淠杭乾渠自淠河總乾渠高堰泄水閘對岸敞口引水,至打山渡槽止,全長42.9公里。進水閘以上渠底寬40~20米,為平底渠道,排灌兩用;進水閘以下渠底寬15~7米,設計水深2.9~2.2米。灌區控制面積598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0.3萬畝,其中自流灌溉21.8萬畝,提水灌溉18.5萬畝。近期灌溉13.4萬畝。有分乾渠1條,長25.66公里。支渠11條。
乾渠全線有深10米以上切嶺13處,總長8公里,其中以江淮分水嶺為最大,長500米,最大切深18.9米。首段從1963年開始動工,1972年全線基本建成,共完成土石方644萬立方米。
乾渠上建有進水閘1座,位於六安廿鋪南,單孔圬工拱涵,設計過水流量24.3立方米每秒。有節制閘1座,設計流量2.8立方米每秒;泄水閘1座,雙孔,設計流量37.5立方米每秒;地下涵15座,公路橋5座。
淠杭灌區有小(一)型水庫5座,其中2座為反調節水庫。總庫容合計為594.5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合計為1.8萬畝,實灌1.13萬畝。
到20世紀末已建成的抽水站35處,裝機5342千瓦,實灌面積11.37萬畝。抽水站主要建於20世紀70年代。
瓦西乾渠
瓦西乾渠自淠河總乾渠百家堰引水,全長61.16公里。設計底寬15~7米,引水流量27.4立方米每秒。灌區控制面積626.87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61.37萬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55.13萬畝,提水灌溉面積6.24萬畝。有分乾渠1條,長14.6公里;支渠3條。
乾渠上有進水閘1座,為單孔圬工拱涵,設計過水流量27.4立方米每秒。有節制閘2座、地下涵3座、倒虹吸1座。石集倒虹吸距乾渠進口47.3公里。乾渠與淠東乾渠和瓦埠湖通航的石集航道相交,高差15.8米。建設初期,因資金、器材有限,為使灌溉、航運兩全,決定建此工程。倒虹吸由3排長127.1米、內徑1.5米的鋼筋混凝土管組成,管道設計過水流量12立方米每秒。1961年7月12日通水灌溉。1964年,劉伯承元帥為之題詞:“革命精神,科學態度”。
瓦西灌區有中型水庫——花果園水庫1座,興利庫容875萬立方米。小(一)型水庫5座,合計總庫容1346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39座,合計總庫容1048.1萬立米。其中35座為反調節水庫。
以渠水為水源的固定抽水站有24座,合計裝機1220千瓦。臨時抽水站32處,裝機720馬力。鄉村自辦電灌站21處,合計裝機25台590千瓦。補給水源抽水站3處,均以瓦埠湖為補給水源。
潛南乾渠
潛南乾渠自肥西
官亭鄉夏祠村至五十埠止,全長43公里,渠底寬15~6米,設計流量27~5.8立方米每秒。灌區控制面積765平方公里。江淮分水嶺兩側及紫蓬山以北為提水灌區;龍潭河以東為自流灌區;龍潭河以西為磨墩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64.3萬畝。其中自流灌溉44.1萬畝,提水灌溉20.2萬畝。
乾渠有進水閘1座,為圬工拱涵,2孔,閘前為六安至合肥的公路橋,進水閘可通行船隻。有節制閘4座,均為開敞式1孔閘。已建5座平交和立交排洪建築物,排洪面積為105.07平方公里。有渡槽3座,聚星渡槽為鋼筋混凝土U型結構,槽身寬6米,長77米。
潛南灌區有中型反調節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9座。磨墩水庫總容量為1420萬立方米,1976年增加了非常隘洪道,最大泄量為344立方米每秒。小(一)型水庫總庫容為2707萬立方米,合計設計灌溉面積11.7萬畝。
到20世紀末已建以渠水為水源、裝機100千瓦以上的電灌站6座,總裝機39台5870千瓦。其中官亭電站為3級提水,裝機19台3890千瓦,設計灌溉面積7.5萬畝。
瓦東乾渠
瓦東乾渠自總乾渠末端新民壩引水,至長豐縣的杜集水庫止,全長109.46公里。渠底寬27~4米,渠首引水流量64.5立方米每秒。灌區控制面積184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47.7萬畝。其中自流灌溉74萬畝。有分乾渠1條,長22公里;支渠31條,總長319.7公里。
乾渠穿行於江淮分水嶺北側丘陵地帶,先後跨越
東淝河、
瓦埠河、洛河上游眾多的支流。沿河渠切深10米以上的深切嶺10處,總長16000米。其中四樹切嶺全長3600米,最大切深22米,工程之艱巨僅次於史河總乾渠的平崗切嶺。車王集填方工程長達4282米,最大填高23米。乾渠從1958年冬開始施工,1975年全線通水。
乾渠上有進水閘1座,為開敞式3孔閘,北側有通航標準為百噸的船閘,今通航至王崗閘。有節制閘4座,泄水閘5座,渡槽1座,為混凝土箱型結構。有渠下涵8座,公路橋(涵)8座。
瓦東灌區內已建中型水庫7座,小(一)型水庫19座。總庫容合計為2182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合計為63.6萬畝。中型水庫除大井水庫外,其它各庫均在
長豐縣境內。在淮南鐵路西側的魏老河、龍門寺、陶老壩等3座中型水庫,初建於1958年,是在乾渠截沖而過形成的窪地上建起來的。1966年後,為便於蓄水,確保全全,建成雙壩,使渠庫分家。
到20世紀末已建抽水站48處,總裝機23914千瓦200馬力,其中裝機100千瓦以上的抽水站35處,灌溉5萬畝以上的抽水站均在長豐境內。
滁河乾渠
滁河乾渠自新民壩引淠河總乾渠水,穿越江淮分山嶺,至
肥東縣
袁河西水庫止,全長103公里。渠底寬20~5米,設計引水流量30.5~10立方米每秒。灌區控制面積1613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34.6萬畝。其中自流灌溉58.3萬畝。
乾渠過江淮分水嶺後,穿越
南淝河、
滁河上游源頭諸支流,有多處深切嶺、高填方工程。其中將軍嶺切嶺全長4020米,最大切深20.5米。傳說曹操為使江淮水路相連,曾派一將軍率士卒民夫在此開鑿人工河,“日挖一丈,夜長八尺,終未成”。將軍抑鬱而死,葬於嶺上,故名“將軍嶺”。
乾渠進水閘即將軍嶺節制閘,圬工開敞式,3孔,設計流量30.5立方米每秒。可通行百噸位船隻的船閘在其右側,用以溝通淠河總乾渠和淮南鐵路。有節制閘7座,除將軍嶺節制閘外,雙墩、卅頭2座節制閘在長豐境內,均為3孔拱涵。設計流量分別為22.5和19立方米每秒。眾興、張小郢、雁沖、管灣4座節制閘在肥東縣境內,均為開敞式。雁沖節制閘為3孔,其餘均為2孔,設計流量分別為14.5、11.5、18.9立方米每秒。
滁河灌區有分乾渠3條,設計灌溉面積共58.7萬畝。到20世紀末已建成蓄水庫容超過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有8座,小(一)型水庫28座。大型水庫——
董鋪水庫在乾渠右側,7座中型水庫均在乾渠左側,和乾渠隔堤相連。小(一)型水庫總庫容0.92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2.14萬畝。已建成以渠水為水源的抽水站87處,總裝機33280千瓦,灌溉面積68.44萬畝。一級站裝機容量大於5000千瓦的抽水站6處,總裝機現為123台22825千瓦,灌溉面積43.24萬畝;一級站裝機容量500千瓦以下的有81處,總裝機為10455千瓦,灌溉面積25.4萬畝。以巢湖為補給水源的抽水站有2處,均為4級提水。
主要水源
佛子嶺水庫位於霍山縣境淠河東源上。淠河東源上游有兩支。西支漫水河到梅家渡與東支東流河匯合。佛子嶺水庫壩址在梅家渡下游打魚衝口,控制流域面積1840平方公里。至1988年,佛子嶺水庫與響洪甸水庫累計灌溉面積達1.1億畝,增產糧食143億公斤;佛子嶺水電站累計發電26億千瓦時。水庫還有養魚及改善庫區的航運等效益。
磨子潭水庫位於霍山縣佛子嶺水庫上游東流河上,與佛子嶺水庫壩址相距2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70平方公里。壩頂高程202.9米,防浪牆頂高程204米,總庫容3.37億立方米。東岸壩後式發電廠房,裝機1.6萬千瓦,年發電量0.58億千瓦時。磨子潭水庫的建成,提高了佛子嶺水庫的防洪標準,調節徑流與佛子嶺、響洪甸水庫共同灌溉淠河灌區,發揮了綜合利用效益。
響洪甸水庫位於金寨縣境淠河西源上,控制山區流域面積1400平方公里。水庫控制山區洪水,為淮河幹流和淠河蓄洪,兼有灌溉、發電、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1956年開始興建,1958年6月大壩澆築到頂,1959年9月水電站第一台機組發電,至1961年4月,4台機組全部投入運行,全部工程建造完成。響洪甸水庫大壩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的鋼筋混凝土重力拱壩。水庫建成以來,在防洪、灌溉、發電等各方面取得很大的效益。
瓦埠湖位於淮河右岸。壽縣境內,東淝河的中游,河湖一體,為河道擴展的湖泊。受南北不均勻升降運動,黃河南泛河口段被淤,窪地積水逐漸形成。瓦埠街(現為
瓦埠鎮)濱其右,故名。湖面跨壽縣、長豐兩縣及淮南市,主要在壽縣境內。湖區南起白洋淀,北至錢家灘,長52公里,東西平均寬約5公里。正常水位18.0米,水面積156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5.5米,相應容積為2.2億立方米。具蓄洪、灌溉、防洪、航運、水產之利。
巢湖,曾稱居巢湖,俗稱焦湖。由合肥、巢湖、肥東、肥西、廬江二市三縣環抱,東西長54.5公里,南北寬21公里,湖岸線長170多公里。水位8米時,面積755平方公里,容積17.17億立方米,深度2~5米,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有大小支流35條,大部分集中在西,北部,主要有杭埠河、豐樂河、南淝河、派河,白石天河、柘皋河、兆河等。湖區平均攔蓄地面徑流30多億立方米,諸流匯集後,經巢湖市南的湖口,入
裕溪河匯入長江。有1962年建成的可以人工調節湖水的
巢湖閘,和陸續建成的總裝機10萬多瓩的700多個排灌站。
工程效益
響洪甸和
佛子嶺水庫設計共同灌溉淠河灌區660萬畝。灌區於1958年興建,1959年大旱之年即引水灌溉77萬畝。隨著灌區的建設和配套,淠河實灌面積已達500多萬畝,至1988年累計灌溉1.1億畝。
僅以瓦東乾渠為例,瓦東進水閘年過閘流量2010年2.7億方,2011年3億方,而高劉段瓦東乾渠2010年消耗水量約0.5億方,2011年消耗水量約0.6億方。保證肥西、壽縣、長豐三地的農業灌溉外,還提供了合肥人的飲用水源。
水電站自1959年第一台機組發電以來,到1961年四台機組全部投產,裝機容量占當時皖中電網裝機容量的12.5%,在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電站兼有事故備用和系統調頻作用,保證系統電能質量。至1988年共發電26.9億千瓦時。
利用灌溉引水的總乾渠和滁河乾渠,經六安到雙墩集連線淮南鐵路,發展航運里程142公里,年運輸量達16.9萬噸。灌溉引水解決了沿渠城鄉的鄉鎮企業和丘陵地區民眾生活用水;多年平均最低水位水面35.1平方公里發展了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