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河

袁河

袁河,又稱蘆水,發源於江西武功山,是江西省蘆溪縣流域面積最大的常年河流。在該縣境內流徑三鄉四鎮,全長110多公里,流域面積約776平方公里。

袁河在蘆溪縣境匯聚了的潭口河、新華河、沂源河等河流而形成。經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向東奔流,流經宜春分宜新余,樟樹市昌傅鎮,新幹縣三湖鎮,最後在樟樹市區注入贛江,為贛江水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袁河
  • 屬於:贛江水系
  • 發源:武功山
  • 別名:袁水
  • 流經宜春分宜新余、新乾、樟樹
  • 注入:贛江
源頭,蘆溪段蘆水,袁河介紹,抬水工程,袁州段秀江,史料記載,歷史典故,新余段神話,袁河沿岸經濟,水利建設,

源頭

袁河上游分為兩條支流:
金頂源有二處:一處起於赤腳坳、千丈岩的山溪,曰東江,一處源於白鶴峰、雞冠岩的山溪,曰西江,東西兩江匯合於熊嶺橋,稱麻田河。流至花苑村頭,又與源於雙樹洞與九龍山的溪水來匯,稱新泉河。流入坑口再匯張佳坊鄉的山溪,形成湍流峽谷,經九洲出山口岩至蘆溪再與上埠、高坑等處溪水匯合再流往宣風
發雲界源也有二處:一處源於發雲界木馬坳和回龍山,溪水匯合於茅店橋上首,稱茅店河。一處源於萬龍山羊獅幕明月山諸水匯合稱東坑河,東坑河與茅店河相匯於兩江口,稱沂源河。在沂源河上段被黃州電站的欄河大堤鎖住,形成一座碧波蕩漾的高山平湖。蓄水量達150萬立方米。電站發電量達2000千瓦,然後再經沂源出京口,當沂源河到達宣風街的西南角時,與袁河主流匯合,東入宜春境內。

蘆溪段蘆水

驢友拍攝的武功山驢友拍攝的武功山

袁河介紹

袁河是蘆溪縣流域面積最大的常年河流,又稱蘆水。在該縣境內流徑三鄉四鎮,全長110多公里,流域面積約776平方公里。在縣境匯聚了的潭口河、新華河、沂源河等河流而形成。

抬水工程

袁河水源都出自深山峻岭,河床的寬窄深淺由水勢沖刷而自然形成。時而狹窄如喉,時而沖洗成洲。過去每逢山洪暴發,淹田毀莊,人們束手無策。1971年蘆溪區委決定根治袁河。新泉鄉數千民眾從獺形橋開始,在長達5公里的兩岸砌成寬1.5米,高2米的水泥片石防洪堤。同年春銀河鄉民眾在長達1200米沙石洲上切彎取直,開闢一條60米寬的新河道。1974年蘆溪鎮萬人上陣,從大鐵橋到林家坊,新開一條長7公里的新河道,兩岸用水泥片石砌成3米高的階梯形河堤,從此水患始息。

袁州段秀江

史料記載

位於宜春中心區袁州,據史料記載:袁河,自隋朝起,因設袁州州治、府治,河位於轄區,故名袁河(亦名袁水),從新田河(稠江)與袁河匯合處至分宜一段,水澄深碧,瑩澈如練,故此段有秀江或秀水之美稱。
秀江是宜春的母親河,溫婉的河水穿城而過,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宜春人。其實秀江也就是袁河。經宜春城時,因那裡東漢有著名隱士袁京之故,所以宜春亦稱袁州,流經宜春的河稱袁河,在宜春城中的一段由於風景秀麗,稱為秀江;到原分宜縣城前(現為仙女湖所淹),澄澈環繞,“羅村如玉帶”,名清源江;入新余境,袁河已歷“九十九灣,八十八灘”,到城區前,城勢已趨平坦,流速緩慢,泥沙下淀,“瑩澈如練”,故又名“渝水”。

歷史典故

袁京(69-142)字仲譽。祖籍河南汝陽縣,東漢司徒(宰相)袁安次子。袁京初拜郎中,稍遷侍中,出為蜀郡太守。後遠徙於袁,隱居於縣城北山之麓,死後葬於大袁山(今宜春的袁山公園)。當時,宜春尚為縣,後因其姓以為山,曰大小袁山,郡曰袁州。袁京嫡五世重孫袁紹,袁術皆為三國名將。繼東漢大隱士嚴子陵之後,第二位最具影響的山中高士。明初建文帝時代的文學博士方孝孺在《高士袁京贊》中這樣稱讚道:“緊袁之山,富春並峻,緊袁之水,嚴灘比清。嚴袁兩公,東漢齊名。”

新余段神話

很久很久以前袁河稱為黑龍河,在黑龍河的源頭有一條黑色的惡龍,此惡龍乃一畜牲,生性殘暴,經常把黑龍河的水吸乾。這個時候新余出了個英雄袁水清,經過一番較量和黑龍同歸於盡了,從此黑龍河改名為袁河。

袁河沿岸經濟

袁河流經蘆溪宜春分宜新余樟樹,新乾,滬昆線基本上是沿袁河鋪設,袁河沿岸經濟發達,有著四個中等規模地級市,是江西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
攝影家拍攝的蘆溪縣城攝影家拍攝的蘆溪縣城

水利建設

袁河大型的水利建設項目有蘆溪山口岩水利樞紐工程,新餘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又稱仙女湖)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