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風

宣風是指宣揚風教德化,弘揚中華美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風
  • 拼音:xuān fēng
  • 注音:ㄒㄨㄢ ㄈㄥ
  • 尺寸:《後漢書·隗囂傳》
宣風(宣風)
宣揚風教德化。《後漢書·隗囂傳》:“今 山 東之兵二百餘萬,已平 齊 楚 ,下 蜀 漢 ,定 宛 洛 ,據 敖倉 ,守 函谷 威名四布,宣風 中嶽 。”《周書·齊煬王憲傳》:“吾以不武,任總元戎,受命安邊,路指 幽 冀 。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風導禮,皆荷來蘇。” 唐 杜甫 《鹿頭山》詩:“仗鉞非老臣,宣風豈專達。” 唐 白居易 《薛伾鄜坊觀察使制》:“俾宣風於廉察,庶乎勞倈諸部綱紀列城。” 清 龔自珍 《對策》:“至 唐 以後,孝義高年之訪雖下於朝,宣風美俗之官雖巡於野,而故事具文,了無真意,此所聞於史者也。”
地名:
宣風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稱“仙鳳”,以“仙界風景勝地,鳳凰擇棲之所”而得名。集鎮駐地附近昔為界子山,當時古木參天,茂林修竹,風景秀美,歷為御道驛站。南面京口的坪峰山棋盤石相傳為仙人臨風娛棋之地,尚留有棋盤殘局。相傳東漢初(公元26年)有一秀才赴京應試,道經此地,停轎小憩,慨言曰:“真可謂仙界風景勝地也”。從此後人習稱“仙鳳”。又據《昭萍記略》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知府鄭淳典將此驛站改建為“公館”,名曰“宣風公館”,故原來的“仙鳳”逐漸演變成“宣風”了,並沿用至今。
宣風是萍鄉故城水陸交通的必經之地,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文鼎盛、商業發達、水陸交通方便的小市鎮。昔年袁河木帆船通過航,每逢春夏旺水季節,每艘可滿載萬斤貨物,直達南昌。河岸有碼頭,日泊千帆,歷代文人學士宦遊至此,多有題詩,以志其盛,有詩云:“日有千人燒香,夜有萬盞明燈”。廖廖數語,可見當時宣風之盛。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為廷風鄉,解放後,1950年改屬宣風區;1968年宣風、河下、沂源等3個公社和宣風鎮、東風水產場合併為宣風鎮革命委員會;1973年河下公社劃歸蘆溪區;1981年宣風改稱為宣風鎮人民政府至今。
宣風街道為明崇德年間所建,崇德三年,宣風有蛇皇廟,時年宣風街稱為華光街,橫街上有上牌坊(文革中拆除),橋埠頭有下牌坊(1985年拆除),兩頭有城門和護城河,宋建炎邑人劉榮籌建宣風大虹橋,元毀。明洪武六年知縣李順英重建後水圯,正德十三年知縣高桂諭、道人李道傳募建,後圯。明萬曆二十三年通判陳啟孫改建石橋,後又圯。清乾隆十六年副貢生易上觀重建,移里許,改名為思永橋,又稱虹橋。橋長80米,寬8米。清道光癸卯年萍鄉知縣在宣風鎮茶垣村境內袁河東岸集資興建文塔,系有銅鈴,金屬白磚麻石結構,整個造型似一尊高聳的石筍,寓人文鼎盛之意,故名興文塔
宣風鎮是革命老區,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宜萍兩縣交通要衝的中心點,也是萍北紅軍通往井岡山的一條交通線。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姚斌山奉浙贛省委指示,在境內組織“萍東赤衛隊”,舉行萍東暴動。彭德懷曾於1929年11月、1930年3月兩度親臨宣風指揮革命戰爭。1930年3月彭德懷率紅軍主力進軍宣風,宣風各地相繼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和建立了赤衛隊,1930年冬在排樓京口、紅橋山背、茶垣紫瓜嶺與來犯安蕪軍戰鬥,現在盤田村澗口修建“澗口烈士紀念碑”。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宣風鎮為革命獻身的烈士有172名。
宣風鎮地處萍鄉市的東大門地理位置為東經114度11分,北緯27度42分,古稱“仙鳳”,以“仙界風景勝,鳳凰擇棲之所”而得名;東鄰宜春市,南與萬龍山鄉毗鄰,西靠蘆溪鎮、西北與銀河鎮隔河相望,是宜、萍兩地相連線的邊貿大鎮,總面積99.6平方公里,耕地2.55萬畝,林地8.5萬畝,現有人口3.4萬,三二0國道、浙贛鐵路複線和宣萬公路縱橫穿越於境內,通訊發達、程控電話行動電話、無線尋呼已覆蓋全鎮。
宣風交通優勢突出,地理位置優越,商貿活躍,信息靈通,水電完備,各類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砂石英石、石英粉等,儲量多、石質優,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境內有興文塔等名勝古蹟;特色農副產品主要有花卉苗木、毛竹、藥材、茶油、鵝、鴨、生豬和牛羊等,高效養殖、種植業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工業基礎雄厚,全鎮形成了以鞭炮煙花、水泥、水電、建材、電石、造紙、化工和石英加工等為主的新型工業體系。
以榮獲“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為契機,宣風鎮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按照高標準的城市總體規劃,高起點的市政設施,高要求的建設舉措,高效益的城鎮管理,大力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結合舊城改造,不斷拓展新城區,拉大城市框架,使城區面積由90年代初的0.6平方公里擴張到現在的2.3平方公里。近年來,累計投資近5000萬元興建了文鳳小區一期、二期工程、宣風客運站、自來水廠、農貿市場和贛西商貿批發市場及栗灣小區。完善了宣風新街、老街水泥路面硬化、綠化、淨化、亮化工程;規劃了千畝麻里園工業園區,城鎮功能日趨完善,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宣風已成為一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經貿繁榮、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贛西商貿明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