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抗戰(1932年1月28日—5月5日)

又稱“一二八抗戰”“上海抗戰”。一二八事變發生後,全國各地民眾和海外華僑紛紛支援十九路軍抗日;中國共產黨通過上海黨組織發動民眾,支援前線。中共江蘇省委領導下成立的上海民眾反日救國聯合會,在這一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廣大人民民眾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軍和隨後參戰的第五軍(張治中任軍長)部分官兵,發揚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在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遠不如日軍的情況下,堅持抵抗一個多月,取得重大戰果。日本侵略軍被迫三易主帥,數度增兵,結果損傷1萬餘人卻無法實現速戰速決。蔣介石、汪精衛聯合掌權的國民黨政府,對一二八事變提出所謂“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實際上是要在略作抵抗之後仍然請求英、美等國出面調停,求得對日妥協。最後,中國軍隊在腹背受敵又無援軍的情況下,不得已於3月1日奉命放棄前線陣地,撤出上海。經過英、美等國“調停”,中日雙方代表進行談判,於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協定規定上海至蘇州、崑山一帶地區中國軍隊不能駐紮,只能由警察接管,而日本反而可以在許多地區駐紮軍隊。這個屈辱的停戰協定傳出後,遭到上海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也在通電中反對這一協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