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九年(1920年),廣東人范肖在現遺址附近建造別墅,取名為“范莊”。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海軍陸戰隊分五路進攻上海閘北中國軍隊十九路軍防區;十九路軍總指揮
蔣光鼐、軍長
蔡廷鍇決定將軍部移至真如鎮范莊,並親臨指揮抗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范莊在“八·一三”抗戰中毀於炮火。
1989年9月,普陀區人民政府在范莊旁的車站新村建立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並在遺址中央建立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紀念碑。
遺址特點
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占地面積為483平方米,中央的平台上豎著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建立的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紀念碑。
主要建築
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紀念碑是一塊黑色的大理石,高2.05米,寬1.1米,正面刻有“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字樣,其餘三個面均刻寫著當時十九路軍抗戰事跡簡介。
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設有遺址宣傳欄,在宣傳欄內設有14年抗戰歷史及十九路軍的事跡展板,通過文字、照片的形式來展現當年十九路軍奮勇抗戰的光輝業績。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蔡廷鍇(1892—1968年),字賢初,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4月15日出生於廣東羅定,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早年參加同盟會。曾參加第一次北伐、討伐桂軍沈鴻英及東征討伐陳炯明等戰役,後任國民黨軍第六十師師長。
民國十九年(1930年),蔡廷鍇任第十九路軍副總指揮、軍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率十九路軍進行一二八淞滬抗戰,在真如范莊設立臨時軍部;同年被蔣介石調往福建“剿共”,任十九路軍總指揮、福建綏靖公署主任;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同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蔣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海外,宣傳抗日救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蔡廷鍇與李濟深等在廣州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在香港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被推為中央常務委員、財務委員會主任;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1964年12月至1968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活動建設
2017年4月1日,上海政法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培訓部)黨支部前往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開展祭掃活動。
保護措施
2021年3月11日,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被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布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軍部遺址位於上海市
普陀區桃浦路127號的車站新村內。
交通線路
2、乘坐上海公交944路、
上海公交01路、上海公交768路、上海公交129路、上海公交106路、普陀社區巴士至曹楊路芝川路站下車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