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樣接觸性皮炎

淋巴瘤樣肉芽腫病於1972年由Liebouw首先報告,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系統性疾病,表現為壞死性肉芽腫和血管炎,病死率高,可達60%,通常在出現症狀後的14個月內死於泛發性肺部疾病和繼發性感染。

疾病概述,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診斷檢查,治療方案,

疾病概述

最初認為本病是一種良性或淋巴瘤前期病損,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其病變組織中的異型淋巴細胞表達T細胞分化抗原,例CD3、CD4等,同時也有T細胞分化抗原的丟失,如CD1、CD5及CD8等。並有T細胞受體β鏈(CβlCβ2)基因重排,表明該病病變組織中存在T細胞的克隆性增生,因此提出了淋巴瘤樣肉芽腫病可能是淋巴瘤異型的問題,但尚未定論。

症狀體徵

該病好發於中、青年男性,男女之比約為1.7∶1,發病年齡7~85歲,平均48歲。除上呼吸道受累外,約50%有肺部損害,表現為咳嗽、咳痰、氣促及胸痛,常伴發熱、不適、體重減輕、肌痛和關節痛。20%~30%有中樞和周圍神經受累,出現精神錯亂、共濟失調、癲癇、顱神經障礙及感覺異常等。屍檢發現腎、肝、脾、淋巴結、腎上腺、心臟及消化系統也可受累。
約40%~50%的患者有皮膚損害,可發生於病程中的任何時期,主要為紅色浸潤性斑塊,皮下或真皮結節,偶見潰瘍、斑丘疹及紅斑,可累及體表任何部位,也可泛發全身,常對稱性分布。約有12%患者最終發展成惡性淋巴瘤。

疾病病因

原因不明的系統性疾病。

病理生理

真皮內尤以真皮深層血管附屬器周圍可見多形性細胞浸潤,包括淋巴細胞、漿細胞、組織細胞及少許嗜酸性粒細胞,其中淋巴細胞可見異型改變,核大、深染、形態不規則,可有不典型分裂象。浸潤細胞可破壞血管,深入至皮下引起脂膜炎和灶狀脂肪壞死。出現異物巨細胞反應和多種炎細胞浸潤。血管炎在炎症少的部位更明顯,主要侵犯細動脈,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腔內血栓形成,管壁有纖維素樣變性及炎細胞浸潤,浸潤中可見上述異型淋巴樣細胞。浸潤區內皮膚附屬器常被破壞。少數病例真皮內可見少量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
肺部浸潤主要有小淋巴細胞、漿細胞和不等量的異型淋巴細胞。異型淋巴樣細胞胞質豐富,有泡狀核及嗜鹼性核仁。炎症侵犯血管壁,並瀰漫於間質內,有壞死,核分裂象明顯。損害主要為腎間質浸潤和血管炎。中樞神經損害亦為壞死性血管炎及異型淋巴細胞浸潤。

診斷檢查

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特殊發現,偶見貧血及血沉快,白細胞增加或肝輕度增高。肺部病變可見胸部X線的改變,表現雙肺中、下野及周邊有多髮結節狀陰影,肺門淋巴結一般不增大。
確定本病的依據是肺部肉芽腫性血管炎,血管炎為血管中心性和血管破壞性,由異型淋巴樣細胞、漿細胞和組織細胞組成,而不是白細胞碎裂性改變,並結合其它臨床表現考慮。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一)Wegener肉芽腫 侵犯上呼吸道,腎臟有腎小球腎炎改變,浸潤細胞中多為巨細胞而無異型細胞。
(二)鼻部和鼻型NK/T細胞淋巴瘤 主要侵犯鼻、鼻竇及上呼吸道,雖然異型淋巴樣細胞浸潤,但無典型血管炎改變。
(三)過敏性肉芽腫病 本病先有 哮喘,真皮內可見柵狀肉芽腫改變,無細胞學異常。

治療方案

早期局限性良性淋巴細胞性血管炎及肉芽腫對治療的反應好。目前通常用中等至大劑量皮質類固醇系統治療,苯丁酸氮芥可使大多數患者緩解,但仍有發展成淋巴瘤者。
飲食方面:吃一些含維生素A、B2、B6、E的食物:因維生素A、B2、B6對脂肪的分泌有調節和抑制作用。維生素E有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改善皮脂腺功能的作用。富含上述維生素的食物有動物、南瓜、胡蘿蔔、土豆、捲心菜、芝麻油、菜子油等。
生活中要注意調節飲食,多吃蔬菜,限-制多脂、多糖飲食,忌食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及局部搔抓,生活有規律,保持足夠睡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