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編鐘,戰國時期楚國的樂器,1978年河南淅川楚墓出土。每枚鐘都有調音槽,音槽兩邊形成遂部和鼓部的兩個音區。該組編鐘音質很好,音階準確,至今仍可演奏樂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淅川編鐘
- 出土時間:1978年
- 出土地:河南淅川
- 時期:戰國時期楚國
鐘是古代祭祀或宴饗時用的樂器。鐘體上部稱為"鉦",下部為"鼓",即發聲的部位。鐘口呈弧形彎曲,稱為"於"。內壁有深溝漕,系調音磨銼所致,由於鐘口彎曲,鐘體表面鑄有鐘乳,形成聲音衰減較快,並有雙音的特點。用多件頻率不同的鐘按大小不同依次排列, 編成一組,構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為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