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鐘,指鐘在古代“八音”分類法中屬金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覺鐘
- 簡介:鐘在古代“八音”分類法中屬金部
- 甬:鐘體上端之柄
- 敲擊鐘:正鼓部和側鼓部可發兩個頻率音
簡介,概述,名詞解釋,詳細介紹,敲擊鐘,節線走向,范合鑄法,鐘懸於架,先秦編鐘,
簡介
概述
曾侯乙編鐘 鐘在古代“八音”分類法中屬金部。《周禮·考工記》“鳧氏為鐘”一節中,記載了甬鐘的各部位名稱
名詞解釋
甬:鐘體上端之柄。衡:甬頂端之平處,與舞面平行。旋:甬上突出的凸帶,用以銜斡。斡:懸掛鐘體的環,環上有紋飾,有的飾以浮雕或立體的獸頭。舞:鐘體頂部的平台,與甬相連。枚:篆間突起的乳。景:枚的上端。篆:枚間的紋飾界帶。鉦:舞下枚、篆中間的部分,居鐘體正中,是銘文的主要鑄鐫處。於:兩銑角之間,鼓部下沿。銑:鐘體的左右兩邊。隧:鐘體鼓部內膛凹槽。鐘體有斡旋的一面為正面。鈕鐘與甬鐘結構相同,區別僅在於舞上所設為鈕。
詳細介紹
敲擊鐘
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可發兩個頻率音,即一鐘有兩個基頻。這兩音一般為大小三度音程。鐘的發音機制是彎曲板的板振動。由於鐘體特有的合瓦形結構,它產生兩種基頻振動模式。敲擊正鼓部時有六條節線,位置在四個側鼓部和兩個銑棱。敲擊側鼓部時有四條節線,位置在兩個正鼓部和兩個銑棱。鐘體兩側的棱在振動中起阻尼和加速衰減的作用,以避免哄鳴聲。同時,兩振動波相互制約,使“哼音”(時間拖延很長的嗡聲)儘快消除。枚也有加速高頻衰減的作用。這種巧妙合理的結構設計,使編鐘成為可以演奏旋律的大型打擊樂器。
節線走向
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掌握了節線的走向,並利用改變鐘體壁厚的方法在節線敏感部位調節音高。西周鐘內壁常見的凹槽和戰國鐘內壁常見的凸帶,即為此而設的。鑄鐘要經過繁複的工序,音高誤差需控制在0—±5音分之內,以保證良好的音質。
范合鑄法
鐘採用分范合鑄法製造。1960年至1963年,山西侯馬村古城東周遺址發現三千餘塊陶范,其中有大量鐘、鎛的內外范,提供了古代分范合鑄法的物證。青銅鐘的合金成分是錫青銅,並含有少量鉛和其他微量元素。《周禮·考工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表明當時鐘的合金比例已規範化。
鐘懸於架
鐘懸於架上演奏。鐘架,古稱“簨簴”(Sǔn、jù),橫樑為“簨”,也作筍、栒;承托橫樑的立柱為“簴”,也作虡、鐻。立柱下方有起穩定作用的“跗座”。由於每組(套)編鐘懸鐘數目不同,架制也有多種。如一梁二柱(河南信陽楚墓編鐘,十三件);二梁五柱(湖北江陵天星觀一號墓編鐘,二十二件);曲尺形二梁三柱(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編鎛,八件);曲尺形七梁十四柱(曾侯乙墓編鐘,六十四件)等。有些編鐘出土時伴有鐘鉤、穿釘和敲擊鐘體的鐘棰、鐘棒出土。甬鐘用鐘鉤或繩子懸系,鈕鐘用穿釘懸掛。演奏中小型編鐘,用T形木棰;演奏大型鐘,用長圓形木棒。以曾侯乙墓為例。其T形鐘棰長62厘米、木棒長達215厘米。
先秦編鐘
迄今為止,先秦編鐘的發現數量已相當可觀,據1988年的不完全統計,共一百一十六批,一百七十四組,九百零三件(型式、組、件不明者未計在內)。其中有銘文者約四百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