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是東北林業大學直屬的教學實踐基地。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境內,地處小興安嶺山脈的東南段——達裡帶嶺支脈的東坡,總面積12133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紅松針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保護區是東北林業大學直屬的教學實踐基地之一,目前擁有教學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綜合展室、真菌展室、植物與環境展室、動物展室等一系列教學實習及科普宣傳基礎設施,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招待所、學生宿舍樓、食堂等生活基礎設施,設有數條教學實習線路。保護區具備針對教學實習、科研及旅遊會議同時接待400人的能力,每年接待本科教學實習約3000人次。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較為典型和完整的原始紅松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之一,是中國和亞洲東北部具有代表性的溫帶原始紅松針闊葉混交林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保護區級別:國家級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 
  • 氣候: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區域面積:12133公頃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 
  • 保護對象:紅松
  • 管理單位: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1997年12月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質地貌,土壤,區域範圍,概述,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保護對象,資源概況,植物資源,重點保護植物,動物資源,重點保護動物,管理狀況,管理機構,建設情況,開發利用,景點,土特產,生態價值,典型性,稀有性,多樣性,自然性,脆弱性,所獲榮譽,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涼水林區於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開發。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58年經林業部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劃歸東北林業大學(原東北林學院)建立涼水實驗林場。
1980年7月,涼水實驗林場所在範圍經原林業部(國家林業局)批准改建為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6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1997年9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網路,同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為國家理科人才培養野外實習基地,同年經科技部批准建立國家重點野外生態定位研究站。
2006年被確定為全國林業示範自然保護區。
2017年經教育部命名為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小興安嶺山脈的東南段——達裡帶嶺支脈的東坡,行政區劃屬黑龍江省。地理坐標為東經128°47′8″—128°57′19",北緯47°6′49"—47°16′10″,東西寬13.0km,南北長17.0km,總面積為12133hm。保護區地處帶嶺區北部中心地帶,東、北、西三面均以公路為界分別與帶嶺林業疊雄實驗局的紅光、寒月、北列、明月四個林楊相接壤,南部以永翠河為界與碧水實驗林場相鄰。保護區管理局局址位於保護區中部的實驗區,保護區的生活區設在伊春市帶嶺區政府所在地——帶嶺鎮,距保護區26km。
涼水國家級保護區

氣候

該區在地理位置上處於歐亞大陸的東緣,深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冬季在變性大陸氣團控制下,氣候嚴寒、乾燥而多風雪。夏季多受副熱帶變性海洋氣團的影響,降水集中(其中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凝設兆氣溫較高。春秋兩季氣候多變,春季多大風,降水量小,易發生乾旱。秋季降溫急劇,多出現早霜。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該區因緯度較高,太陽輻射量較少。年平均氣溫只有-0.3℃,年平均最高氣溫7.5℃,年平均最低氣溫-6.6℃;≥10℃的積溫在1700℃左右,≥5℃的積溫在2000℃左右,>0℃的的積溫在2200—2400℃之間舉照達嚷。年平均降水量676mm,全年平均降水日數120—150天;積雪期130—150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年平均蒸發量805mm。年日照數1850h左右,日照率43.5%。年平均地溫1.2℃,凍土深度2.0m左右,溝谷冷雲杉林下的局部地段可出現島狀永凍層。河流結冰期長達5個月(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無霜期100—120天(5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全年的主風向為西南風,一般春、夏多西南風,秋、冬多西北風。氣候總的特點是冬長夏短,夏季濕謎芝乎涼多雨,冬季嚴寒乾燥。

地質地貌

保護區境內峰巒起伏,群山環抱、溝壑縱橫,形成了較複雜的山區地形。主山脈為南北走向,次山脈多為東西走向,地形總趨勢是北、東、西三面較高、中央和西南部較低,其中部分核心區及部分實驗區位於盆地上。保護區的最高山峰是位於北部的嶺來東山,海拔為707.3m,向南逐漸降至本區的西南端永翠河北岸,海拔僅為280m,全區海拔平均為400m左右,相對高度在80-300m之間。本區屬於低山丘陵地帶,山頂較渾圓,山體兩側多不對稱,一般南坡短而陡,北坡緩而長,平均坡度在10—15°之間,局部地段為20—40°以上的陡坡。
該區出露的岩石種類有海西期的花崗岩、斑晶花崗岩,少挨臘抹部分為太古代的花崗片麻岩。

土壤

全區的土壤共劃分為4個土綱(淋溶土綱、半水成土綱、水成土綱、有機土綱)、4個土類(暗棕壤、草甸土、沼澤土、泥炭土)和14個亞類。因本區海拔不高,無明顯高山,土壤的垂直分布不明顯,只有地域性分布規律。地帶性土壤為暗棕壤分布於山坡地,占保護區面積的84.91%;非地帶性土壤為草甸土、沼澤土、泥炭土,占保護區面積的15.09%;其中草甸土占1.20%,分布於林中空地、河岸台地上;沼澤土占13.07%、泥炭土占0.82%,均分布於河流兩岸的低洼地和山間谷地排水不良的地段。土層厚度在30—60cm。山坡地的暗棕壤是生長著原始闊葉紅松林的具有較高肥力的土類,其表層具有較厚的腐殖質層、有機質含量較高,質地以壤土為主、向下層石礫含量漸多,土壤剖面通體呈酸性,土色以暗色為主、向下逐漸變淺,土壤肥力較高。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區域範圍

概述

根據保護區的地形、地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狀況和主要保護對象的空間分布情況,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及有關自然保護區的區劃原則與方法,將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盛紋鑽循12133hm2的林地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

核心區

集中成盛烏棕片的闊葉紅松林處於整個保護區的中部,其中一部分於上世紀50年代進行過少量採伐,現在形成了人工林,其谷地還有少部分雲冷杉林和興安落葉松。因核心區的劃定要最大限度的保護和管理好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所以將這部分森林、林地劃為核心區,包括16個林班,面積為3740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8%。核心區內全部為典型的處於原始狀態的闊葉紅松林、冷雲杉林和興安落葉松林以及處於不同演替階段的次生楊樺林。核心保護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實行絕對的保護措施。如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保護區,需經上級主管部門和保護區管理機構的批准後,方可入內,從事觀測、調查等項研究工作。
保護區功能分區圖保護區功能分區圖
具體區劃範圍是:從保護區北部最高山峰707.3m山頂,逆時針方向沿山脊線—647.0m—546.2m—552.0m—454.0m—412.0m—525.0m—416.0m—430.2m—410.0m—386.3m山峰,再由此往東偏南30°到保護區公路314.5m海拔處,再由此434.7m—443.7m—577.4m—549.6m—575.8m(巴顏西山)向北至548.2m—523.0m—558.4m向西至涼水林場場部(已搬遷)南部325.0m,再由此沿6、9林班分界線至620.6m—654.0m—614.2m一707.3m(起點)。
可見,保護區的核心區部份是由山脊圍成的半封閉區域。該區域東側6、10、14、16四個林班,由於上世紀50年代紅松林採伐量大,現多以各類人工林為主、人為干擾大、科研實驗地多,因此不將其劃入核心區。

緩衝區

緩衝區位於核心保護區的外圍(西、北、東三面),該緩衝區為涼水保護區與帶嶺林業實驗局聯合保護,林權為帶嶺林業實驗局。主要森林植被類型為過伐的針闊葉混交林、皆伐或火燒後天然發生的次生林和紅松、落葉松、雲杉人工林。緩衝區包括28個林班,面積為5739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7.3%;緩衝區作為核心保護區的緩衝地帶,可從事各種科學研究的觀測、調查等項工作,但絕對禁止任何形式的森林採伐作業和森林旅遊等活動。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緩衝區外界界線走向是由明月林場場址一碧水一北列一寒月393.0m—530.6m的環區公路,由此山峰638.0m—582.0—486.0m公路上—紅光林場—明月林場場址(起始點)組成順時針公路閉合圈。外界線距核心區距離1200m左右,在向核心區方向絕大多數地段為上山坡方向。這樣的地形特點和公路的走向要以為保護核心區提供條件。核心區內的紅松林的種群擴散作用還可以為緩衝區內各種林分的紅松的恢復提供種源。

實驗區

將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以外的區域劃為實驗區。實驗區面積為2654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1.9%。
實驗區人為活動較頻繁,干擾大。可在相關的規定範圍內開展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宣傳教育、生態旅遊、野生動物馴化繁殖及經濟植物栽培等多種經營活動。

保護對象

資源概況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是以紅松為主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屬於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地帶北部亞地帶,典型闊葉紅松林分部亞區,為世界紅松林分布的中心地帶,具有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全區植被可劃分為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叢、草甸、沼澤等6大植被類型11個群系19個群叢。原始紅松林樹種組成以紅松為主,伴生著多種溫性闊葉樹種,如椴樹、樺樹、蒙古柞、裂葉榆、色木、大青楊等,多達20餘種,其中有一些第三紀孑遺種——水曲柳、黃波蘿、核桃楸,同時還伴生一些歐亞針葉林中的寒溫性樹種,如紅皮雲杉、魚鱗雲杉、臭冷杉等,構成密集成片的針闊葉混交林,谷地植被為冷、雲杉林、毛赤楊林及河岸柳叢。境內既有從未採伐過的原始林,也有經火燒或皆伐後發生的次生林,有森林發生演替的各個階段,同時還有人工營造的紅松、雲杉、落葉松、樟子松人工林及不同混交方式的人工混交林,是小興安嶺林區開發前的真實縮影,能為人類提供小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的原始“本底”資料。[1]境內生物多樣性豐富,經調查植物種類有枝葉狀地衣12科90種,苔類植物11科17種,蘚類植物28科95種,蕨類植物12科36種,裸子植物1科9種,被子植物70科445種;動物種類有兩棲類2目4科共5種,爬行類2目3科共7種,鳥類16目46科252種,獸類6目16科44種,昆蟲類14目207科1586種;真菌物種有7綱21目59科578種。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植物資源

按中國植物區系分區,保護區屬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東北地區,長白植物亞區小興安嶺南部區。植物區系組成比較豐富,種屬分布廣泛。據多年的調查研究統計,有枝葉狀地衣12科90種,苔類植物11科17種,蘚類植物28科95種,蕨類植物12科36種,裸子植物l科9種,被子植物70科445種。在602種高等植物中有維管植物490種,種子植物454種。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本區的植物區系組成儘管不如熱帶、亞熱帶那樣豐富,但仍具有古老、原始的成分。區內除廣布第三紀孑遺種紅松外,尚有黃波羅、水曲柳、核桃楸等闊葉樹和古熱帶起源的刺五加、刺老芽、山槐等,另外還有大冰期殘遺植物鑽天柳及毛莨科、透骨草科等古老的孑遺科、屬的發育,保護區植物種類雖然不多,但區系成分比較複雜。在植物區系組成上深受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華北植物區系和蒙古植物區系的影響,起源上具有多樣性、分布上相互滲透,組成上南北種類混合。區內除分布有長白植物區系的絕大部分種類以外,還有東西伯利亞分布的興安落葉松、鈴蘭等;有南鄂霍次克分布的紅皮雲杉、魚鱗雲杉和臭冷杉等;有南方起源的山葡萄、五味子、刺南蛇藤、狗棗獼猴桃和團扇蕨等;有蒙古成分的蒙古櫟、萬年蒿;有歐洲分布的電燈花、鹿蹄草等;以及阿爾泰成分的菟葵和世界廣布種蘆葦等。

重點保護植物

我國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種中,黑龍江省有16種,而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有6種,即水曲柳、黃鳳梨、鑽天柳、紫椴、野大豆、紅松。本區經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經濟植物有480餘種,以藥用植物種類最多,已被收入中國藥典的有貫眾、烏頭、三棵針、升麻、五味子、黨參、龍膽等70餘種。山野菜中的蕨菜、猴腿菜、黃瓜香、刺嫩芽等均為對日本出口的名菜。野果資源中除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的松籽、榛子和著名的維C之王—刺玫果以外,尚有近年來倍受重視的蘭靛果和狗棗獼猴桃等,已成為優異的釀酒原料。

動物資源

本區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於古北界——東北亞界——東北區——長白山地亞區。動物區系介於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之間,其東部為三江平原,西部為松嫩平原。因此,野生動物區系組成比較豐富。
區內計有兩棲類動物2目4科共5種,爬行類動物2目3科共7種。從動物地理區系看,絕大多數都屬於古北界的種類,個別種則在古北界、東洋界均有分布。
5種兩棲動物中,大蟾蜍、東北雨蛙、黑龍江林蛙、中國林蛙等4種為廣布種,均廣泛分布古北界的東北區、華北區和蒙新區。其中大蟾蜍、東北雨蛙、中國林蛙也見於東洋界,極北鯢、黑龍江林蛙分布於東北區和蒙新區。
黑龍江林蛙在小興安嶺地區為優勢種。東北雨蛙、中國林蛙、大蟾蜍雖然分布較廣泛,但數量不多。涼水自然保護區7種爬行動物,均屬古北界成分,在數量上,麗斑麻蜥、枕紋錦蛇、烏蘇里蝮為優勢種。也可能有胎生蜥蜴分布。
區內有鳥類16目46科252種。其中大部分為古北界種類、東洋界只有2種,顯示涼水鳥類在古北界占絕對優勢的特徵。保護區鳥類各科種數不多。種類最多的科是鴨科和鷸科,且多為夏候鳥。林間溪流縱橫是這些水鳥良好的繁殖和棲息場所。
獸類有6目16科44種。從分類系統上看以齧齒目、食肉目種類最多,其次是食蟲目、偶蹄目和翼手目。
保護區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於古北界東北區、長白山亞區,從種類組成上以古北界種類為主,兔形目和偶蹄目全為古北界成分,而其他幾目有東洋界種類。本區獸類主要為北方型和東北型,狗獾和狍是典型北方型動物,遍及歐亞大陸。兩種動物在黑龍江林區分布很廣,狍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及西北地區。狍在黑龍江各林區均能見到。數量也較多。本區獸類多屬於東北型,花鼠、大林姬鼠等是典型東北型獸類。
區內共有昆蟲類動物11目72科491種。在昆蟲類動物中以鱗翅目和鞘翅目的種類最為豐富,其中鱗翅目25科221種,鞘翅目14科144種,分別占保護區昆蟲種數的45%和29%。此外保護區還有土壤動物4門8綱21目39科51種。

重點保護動物

目前,本區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54種。其中有紫貂、黃喉貂、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白頭鶴、丹頂鶴、金雕8種一級保護動物和棕熊、黑熊、水獺、原麝、馬鹿、鴛鴦、蒼鷹、花尾榛雞、紅角鴞、雕鴞、猛鴞、鷹鴞、長耳鴞等46種二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在保護區南段永翠河流域有少量集中分布,亟待重點保護。

管理狀況

管理機構

涼水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處級公益性事業單位,編制為90人,上級行政主管單位是東北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業務有省林業廳管理,管理局下設局辦公室、資源保護科、科教科、旅遊科、資產科、財務科六個職能科室,現有在職職工71人。

建設情況

從1987年開始,保護區在帶嶺鎮修建職工住宅和綜合辦公樓,到1994年職工住宅和保護區行政辦公機構全部搬遷到帶嶺鎮,只保留保護、科研和旅遊管理人員在區內工作。這樣既淨化了保護區的環境、有利於自然資源的保護,又改善了職工的生活條件,同時還吸引了大批的科技人員來保護區工作,有力地促進了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於1996年開始,先後完成了保護區一、二期建設、東北林業大學211專項建設、教育部修購專項項目、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項目、國家環保局保護區能力建設項目等項目建設,總計完成投資3000餘萬元。
保護區建有科研宣教中心、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專家公寓、林政防火中心、餐飲中心、服務中心、遊客中心、農家院、野外餐廳、行政樓等12000平米,帶嶺鎮職工住宅樓10000平米,區內硬化路面16公里、沙石巡護路25公里。

開發利用

景點

人工湖景區
位於保護區管理局局址前,水面開闊,水質優良,無任何污染可游泳、戲水、划船、垂釣,在此景區旁設有魚館,為大家品嘗活魚新鮮提供便利條件。
原始林景區
位於保護區管理局局址以東1.5km處,有公路通往景區,可觀賞到保存最為完整而典型的小興安嶺原始森林景觀。紅松是這裡的主角,樹齡為300—400年,胸徑最大可達1.5米,樹高30—40米,陪伴它的還有雲杉、落葉松、白樺、楓樺、楊樹、柞樹、榆樹、核桃楸、黃鳳梨等喬、灌、草700餘種植物,林內層層疊疊,種類繁多,相互依存形成了完整的紅松林生態系統。
展覽中心
位於管理局科研宣教中心二樓,展覽中心設有綜合展覽室、動物、植物、真菌展室和環境教育展室。

土特產

木耳
榆黃蘑
猴腿
刺嫩芽
猴頭菇
蕨菜
松針蘑
榛蘑

生態價值

典型性

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以紅松為主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及其生態系統。世界上闊葉紅松林的天然分布區,主要局限於亞洲東北部的日本海西岸,南從朝鮮半島經中國東北到俄羅斯沿海邊區構成一個三角形的分布帶,總面積約50萬km2,其中我國占60%,俄羅期占30%,朝鮮半島占10%左右。闊葉紅松林的水平分布以中國東北部為中心,在我國境內跨越緯度8°,依據建群層片的伴生種(次優勢種)和標誌種的明顯不同,將闊葉紅松林分布區劃分為三個亞區: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北部亞區(雲、冷杉紅松林):水平分布在伊春的五營和紅星林業局 (北緯48°10′左右)以北地區。本亞區的特點是林分建群層片中的紅皮雲杉、魚鱗雲杉和臭冷杉占有較大比重。
——中部(典型)亞區(紫椴楓樺紅松林):本亞區北界是伊春的五營、紅星林業局,南至帽兒山——虎峰——牡丹江一線以北的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及完達山的廣大山地。其代表林分為紫椴楓樺紅松林,又稱典型紅松林,以涼水的紅松林為代表。
——南部亞區(千金榆沙松冷杉紅松林):本亞區的分布中心在長白山地,屬紅松針闊葉混交林的南部區。其林分組成中的優勢種及混生的闊葉樹種與典型紅松林基本一致,但在伴生樹種中具有其特有的喜溫樹種紫杉、沙松、千金榆、花山柳、白扭槭等。
在上述闊葉紅松林劃分的亞區中,涼水自然保護區正處於中部(典型)亞區的中部。因此,本區的原始闊葉紅松林,是目前我國保存下來的最為典型而完整的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

稀有性

歷史上我國東北東部山地闊葉紅松林分布的面積之廣,素有“林海”之稱,而且木材蓄積量高,材質優良。在經歷近一百年的開採利用後,天然紅松老齡林的面積日趨縮小,現在長白山區比較完整的天然闊葉紅松老齡林只限於自然保護區範圍內。小興安嶺森林開發較晚,本世紀40年代初開始對紅松老齡林進行小面積工業性採伐,60—70年代採伐強度和範圍劇增,據1988年伊春林管局統計,現該區紅松林面積和蓄積相應只占全區有林地比重的4.9%和7.6%(1953年統計相應為53.8%和74.3%)。一些林業局雖然保存有部分天然紅松母樹林,但一般均經過衛生伐的清理,原始生態系統已發生了變化。真正比較完整的天然紅松老齡林目前只限於涼水和豐林自然保護區。歷史上廣泛分布於東北東部山地的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已處於瀕危的境地。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棲息有全球性瀕危物種毛腿魚鴞和中華秋沙鴨。70年代以前,中華秋沙鴨在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均有分布,據調查,目前在整個小興安嶺,黑龍江省只有涼水自然保護區內有為數不多的中華秋沙鴨棲息和繁殖。除涼水自然保護區外,中國僅有吉林省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有中華秋沙鴨繁殖。
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4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8種,二級保護動物46種;另外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9種。由此可見,保護區保存完整的原始闊葉紅松林,不僅是稀有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而且是稀有、瀕危動物棲息、繁殖的最理想場所。

多樣性

保護區不但具有豐富的森林類型,而且還有草甸、沼澤植被,同時還有小面積的水域。在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中有寒溫性針葉林(興安落葉松林、紅皮雲杉林、臭冷杉林、臭冷杉紅皮雲杉林)、溫性針闊葉混交林(魚鱗雲杉紅松林、柞樹紅松林、椴樹紅松林、楓樺紅松林、紅皮雲杉紅松林、谷地紅松林)、落葉闊葉林(山楊林、白樺山楊林、白樺林、山楊白樺林、硬闊葉林、雜木林、毛赤楊林)和灌叢(河岸柳叢等);草甸生態系統中主要為小葉章雜草類草甸;沼澤生態系統中主要為小葉章修氏苔草沼澤和叢樺北極懸鉤子修氏苔草沼澤。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有紅松、落葉松、雲杉、樟子松、水曲柳等樹種的人工林,在緩衝區內分布著過伐林,在溝谷分布有流動和靜止的水域。如上所述,該保護區既具有原始狀態的森林、草甸和沼澤生態系統,又有次生的和受過人類嚴重干擾的及人工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還有小面積的淡水生態系統。因此,涼水自然保護區具有豐富的生態系統多樣性。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有真菌578餘種、枝葉狀地衣90種、苔類植物17種、蘚類植物95種、蕨類植物36種、種子植物454種、昆蟲491種、鳥類252種、獸類44種、兩棲類5種、爬行類7種、冷水魚類20餘種,生物物種非常豐富。上述是多年來調查研究的已知生物種類,只要有效的保護好區內的各類自然生態系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不斷的研究探索,許多未知的生物種類還將被發現。
本區植物區系組成複雜,除分布有長白植物區系的絕大部分種類外,深受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滿洲植物區系和蒙古植物區系的影響,起源上具有多樣性,分布上相互滲透,組成上南北種類混合。本區複雜的植物區系組成,是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基礎。
區內豐富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生物物種多樣性構成了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

自然性

保護區的闊葉紅松林是沒有受過人類任何干擾的自然森林生態系統。它們源於第三紀植物區系,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第三紀植物群落的古老結構特點。第四紀冰川廣泛,雪線下降,氣候寒冷,喜溫性植物大量死亡或南移,以紅松為主的較耐寒的樹種才取得了建群種地位。作為第三紀的孑遺種紅松,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對氣候與土壤的適應已達到完美程度,形成了複雜而豐富的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分布有雲冷杉林、興安落葉松林及自然火災後發生的次生林,均沒有經過人為干擾和經營管理。特別是以楊、樺為主的次生林分別處於向紅松林恢復的不同演替階段,發生著次生林向闊葉紅松林的自我恢復過程。
原始闊葉紅松林是本區天然植被發展的頂級階段,但仍有其強烈的自身更新和延續能力,絕不會自行消亡。原始闊葉紅松林內有許多枯立木、病腐木以及橫臥林地上的腐朽程度和粗細不同的倒木,仍保持其自生自滅的自然狀況。這些枯立木和倒木同樣是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林內豐富的生物物種,都按其自身的發生髮展規律有序地自由生長著,並相互影響協同進化。

脆弱性

保護區保存的原始紅松林是比較脆弱的,紅松這一物種的生存對環境的要求比較嚴格(紅松的生存條件是:土壤肥沃、濕潤且排水良好),繁殖能力差,幼年生長緩慢。紅松林遭到破壞後,天然恢復到頂極群落需200多年的歷程。紅松林一旦遭受破壞後,其伴生植物種類隨之變化,動物已隨之遷移。另外涼水的紅松林在整個帶嶺林區呈孤島狀分布,生態系統和物種的脆弱性,表現在生態系統極易遭受破壞且難以恢復和物種種群生活力弱且繁殖能力差。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所獲榮譽

2021年2月5日,被中國林學會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林草科普基地,有效期為2021年~2024年。

交通信息

伊春長途客運站有車開往帶嶺,發車時間13:00、14:30、16:00。

地質地貌

保護區境內峰巒起伏,群山環抱、溝壑縱橫,形成了較複雜的山區地形。主山脈為南北走向,次山脈多為東西走向,地形總趨勢是北、東、西三面較高、中央和西南部較低,其中部分核心區及部分實驗區位於盆地上。保護區的最高山峰是位於北部的嶺來東山,海拔為707.3m,向南逐漸降至本區的西南端永翠河北岸,海拔僅為280m,全區海拔平均為400m左右,相對高度在80-300m之間。本區屬於低山丘陵地帶,山頂較渾圓,山體兩側多不對稱,一般南坡短而陡,北坡緩而長,平均坡度在10—15°之間,局部地段為20—40°以上的陡坡。
該區出露的岩石種類有海西期的花崗岩、斑晶花崗岩,少部分為太古代的花崗片麻岩。

土壤

全區的土壤共劃分為4個土綱(淋溶土綱、半水成土綱、水成土綱、有機土綱)、4個土類(暗棕壤、草甸土、沼澤土、泥炭土)和14個亞類。因本區海拔不高,無明顯高山,土壤的垂直分布不明顯,只有地域性分布規律。地帶性土壤為暗棕壤分布於山坡地,占保護區面積的84.91%;非地帶性土壤為草甸土、沼澤土、泥炭土,占保護區面積的15.09%;其中草甸土占1.20%,分布於林中空地、河岸台地上;沼澤土占13.07%、泥炭土占0.82%,均分布於河流兩岸的低洼地和山間谷地排水不良的地段。土層厚度在30—60cm。山坡地的暗棕壤是生長著原始闊葉紅松林的具有較高肥力的土類,其表層具有較厚的腐殖質層、有機質含量較高,質地以壤土為主、向下層石礫含量漸多,土壤剖面通體呈酸性,土色以暗色為主、向下逐漸變淺,土壤肥力較高。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區域範圍

概述

根據保護區的地形、地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狀況和主要保護對象的空間分布情況,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及有關自然保護區的區劃原則與方法,將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133hm2的林地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

核心區

集中成片的闊葉紅松林處於整個保護區的中部,其中一部分於上世紀50年代進行過少量採伐,現在形成了人工林,其谷地還有少部分雲冷杉林和興安落葉松。因核心區的劃定要最大限度的保護和管理好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所以將這部分森林、林地劃為核心區,包括16個林班,面積為3740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0.8%。核心區內全部為典型的處於原始狀態的闊葉紅松林、冷雲杉林和興安落葉松林以及處於不同演替階段的次生楊樺林。核心保護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實行絕對的保護措施。如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保護區,需經上級主管部門和保護區管理機構的批准後,方可入內,從事觀測、調查等項研究工作。
保護區功能分區圖保護區功能分區圖
具體區劃範圍是:從保護區北部最高山峰707.3m山頂,逆時針方向沿山脊線—647.0m—546.2m—552.0m—454.0m—412.0m—525.0m—416.0m—430.2m—410.0m—386.3m山峰,再由此往東偏南30°到保護區公路314.5m海拔處,再由此434.7m—443.7m—577.4m—549.6m—575.8m(巴顏西山)向北至548.2m—523.0m—558.4m向西至涼水林場場部(已搬遷)南部325.0m,再由此沿6、9林班分界線至620.6m—654.0m—614.2m一707.3m(起點)。
可見,保護區的核心區部份是由山脊圍成的半封閉區域。該區域東側6、10、14、16四個林班,由於上世紀50年代紅松林採伐量大,現多以各類人工林為主、人為干擾大、科研實驗地多,因此不將其劃入核心區。

緩衝區

緩衝區位於核心保護區的外圍(西、北、東三面),該緩衝區為涼水保護區與帶嶺林業實驗局聯合保護,林權為帶嶺林業實驗局。主要森林植被類型為過伐的針闊葉混交林、皆伐或火燒後天然發生的次生林和紅松、落葉松、雲杉人工林。緩衝區包括28個林班,面積為5739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7.3%;緩衝區作為核心保護區的緩衝地帶,可從事各種科學研究的觀測、調查等項工作,但絕對禁止任何形式的森林採伐作業和森林旅遊等活動。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緩衝區外界界線走向是由明月林場場址一碧水一北列一寒月393.0m—530.6m的環區公路,由此山峰638.0m—582.0—486.0m公路上—紅光林場—明月林場場址(起始點)組成順時針公路閉合圈。外界線距核心區距離1200m左右,在向核心區方向絕大多數地段為上山坡方向。這樣的地形特點和公路的走向要以為保護核心區提供條件。核心區內的紅松林的種群擴散作用還可以為緩衝區內各種林分的紅松的恢復提供種源。

實驗區

將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以外的區域劃為實驗區。實驗區面積為2654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1.9%。
實驗區人為活動較頻繁,干擾大。可在相關的規定範圍內開展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宣傳教育、生態旅遊、野生動物馴化繁殖及經濟植物栽培等多種經營活動。

保護對象

資源概況

保護區地帶性植被是以紅松為主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屬於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地帶北部亞地帶,典型闊葉紅松林分部亞區,為世界紅松林分布的中心地帶,具有較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全區植被可劃分為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叢、草甸、沼澤等6大植被類型11個群系19個群叢。原始紅松林樹種組成以紅松為主,伴生著多種溫性闊葉樹種,如椴樹、樺樹、蒙古柞、裂葉榆、色木、大青楊等,多達20餘種,其中有一些第三紀孑遺種——水曲柳、黃波蘿、核桃楸,同時還伴生一些歐亞針葉林中的寒溫性樹種,如紅皮雲杉、魚鱗雲杉、臭冷杉等,構成密集成片的針闊葉混交林,谷地植被為冷、雲杉林、毛赤楊林及河岸柳叢。境內既有從未採伐過的原始林,也有經火燒或皆伐後發生的次生林,有森林發生演替的各個階段,同時還有人工營造的紅松、雲杉、落葉松、樟子松人工林及不同混交方式的人工混交林,是小興安嶺林區開發前的真實縮影,能為人類提供小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的原始“本底”資料。[1]境內生物多樣性豐富,經調查植物種類有枝葉狀地衣12科90種,苔類植物11科17種,蘚類植物28科95種,蕨類植物12科36種,裸子植物1科9種,被子植物70科445種;動物種類有兩棲類2目4科共5種,爬行類2目3科共7種,鳥類16目46科252種,獸類6目16科44種,昆蟲類14目207科1586種;真菌物種有7綱21目59科578種。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植物資源

按中國植物區系分區,保護區屬泛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東北地區,長白植物亞區小興安嶺南部區。植物區系組成比較豐富,種屬分布廣泛。據多年的調查研究統計,有枝葉狀地衣12科90種,苔類植物11科17種,蘚類植物28科95種,蕨類植物12科36種,裸子植物l科9種,被子植物70科445種。在602種高等植物中有維管植物490種,種子植物454種。
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黑龍江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本區的植物區系組成儘管不如熱帶、亞熱帶那樣豐富,但仍具有古老、原始的成分。區內除廣布第三紀孑遺種紅松外,尚有黃波羅、水曲柳、核桃楸等闊葉樹和古熱帶起源的刺五加、刺老芽、山槐等,另外還有大冰期殘遺植物鑽天柳及毛莨科、透骨草科等古老的孑遺科、屬的發育,保護區植物種類雖然不多,但區系成分比較複雜。在植物區系組成上深受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華北植物區系和蒙古植物區系的影響,起源上具有多樣性、分布上相互滲透,組成上南北種類混合。區內除分布有長白植物區系的絕大部分種類以外,還有東西伯利亞分布的興安落葉松、鈴蘭等;有南鄂霍次克分布的紅皮雲杉、魚鱗雲杉和臭冷杉等;有南方起源的山葡萄、五味子、刺南蛇藤、狗棗獼猴桃和團扇蕨等;有蒙古成分的蒙古櫟、萬年蒿;有歐洲分布的電燈花、鹿蹄草等;以及阿爾泰成分的菟葵和世界廣布種蘆葦等。

重點保護植物

我國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種中,黑龍江省有16種,而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有6種,即水曲柳、黃鳳梨、鑽天柳、紫椴、野大豆、紅松。本區經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經濟植物有480餘種,以藥用植物種類最多,已被收入中國藥典的有貫眾、烏頭、三棵針、升麻、五味子、黨參、龍膽等70餘種。山野菜中的蕨菜、猴腿菜、黃瓜香、刺嫩芽等均為對日本出口的名菜。野果資源中除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的松籽、榛子和著名的維C之王—刺玫果以外,尚有近年來倍受重視的蘭靛果和狗棗獼猴桃等,已成為優異的釀酒原料。

動物資源

本區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於古北界——東北亞界——東北區——長白山地亞區。動物區系介於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之間,其東部為三江平原,西部為松嫩平原。因此,野生動物區系組成比較豐富。
區內計有兩棲類動物2目4科共5種,爬行類動物2目3科共7種。從動物地理區系看,絕大多數都屬於古北界的種類,個別種則在古北界、東洋界均有分布。
5種兩棲動物中,大蟾蜍、東北雨蛙、黑龍江林蛙、中國林蛙等4種為廣布種,均廣泛分布古北界的東北區、華北區和蒙新區。其中大蟾蜍、東北雨蛙、中國林蛙也見於東洋界,極北鯢、黑龍江林蛙分布於東北區和蒙新區。
黑龍江林蛙在小興安嶺地區為優勢種。東北雨蛙、中國林蛙、大蟾蜍雖然分布較廣泛,但數量不多。涼水自然保護區7種爬行動物,均屬古北界成分,在數量上,麗斑麻蜥、枕紋錦蛇、烏蘇里蝮為優勢種。也可能有胎生蜥蜴分布。
區內有鳥類16目46科252種。其中大部分為古北界種類、東洋界只有2種,顯示涼水鳥類在古北界占絕對優勢的特徵。保護區鳥類各科種數不多。種類最多的科是鴨科和鷸科,且多為夏候鳥。林間溪流縱橫是這些水鳥良好的繁殖和棲息場所。
獸類有6目16科44種。從分類系統上看以齧齒目、食肉目種類最多,其次是食蟲目、偶蹄目和翼手目。
保護區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於古北界東北區、長白山亞區,從種類組成上以古北界種類為主,兔形目和偶蹄目全為古北界成分,而其他幾目有東洋界種類。本區獸類主要為北方型和東北型,狗獾和狍是典型北方型動物,遍及歐亞大陸。兩種動物在黑龍江林區分布很廣,狍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及西北地區。狍在黑龍江各林區均能見到。數量也較多。本區獸類多屬於東北型,花鼠、大林姬鼠等是典型東北型獸類。
區內共有昆蟲類動物11目72科491種。在昆蟲類動物中以鱗翅目和鞘翅目的種類最為豐富,其中鱗翅目25科221種,鞘翅目14科144種,分別占保護區昆蟲種數的45%和29%。此外保護區還有土壤動物4門8綱21目39科51種。

重點保護動物

目前,本區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54種。其中有紫貂、黃喉貂、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白頭鶴、丹頂鶴、金雕8種一級保護動物和棕熊、黑熊、水獺、原麝、馬鹿、鴛鴦、蒼鷹、花尾榛雞、紅角鴞、雕鴞、猛鴞、鷹鴞、長耳鴞等46種二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在保護區南段永翠河流域有少量集中分布,亟待重點保護。

管理狀況

管理機構

涼水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處級公益性事業單位,編制為90人,上級行政主管單位是東北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業務有省林業廳管理,管理局下設局辦公室、資源保護科、科教科、旅遊科、資產科、財務科六個職能科室,現有在職職工71人。

建設情況

從1987年開始,保護區在帶嶺鎮修建職工住宅和綜合辦公樓,到1994年職工住宅和保護區行政辦公機構全部搬遷到帶嶺鎮,只保留保護、科研和旅遊管理人員在區內工作。這樣既淨化了保護區的環境、有利於自然資源的保護,又改善了職工的生活條件,同時還吸引了大批的科技人員來保護區工作,有力地促進了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於1996年開始,先後完成了保護區一、二期建設、東北林業大學211專項建設、教育部修購專項項目、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項目、國家環保局保護區能力建設項目等項目建設,總計完成投資3000餘萬元。
保護區建有科研宣教中心、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專家公寓、林政防火中心、餐飲中心、服務中心、遊客中心、農家院、野外餐廳、行政樓等12000平米,帶嶺鎮職工住宅樓10000平米,區內硬化路面16公里、沙石巡護路25公里。

開發利用

景點

人工湖景區
位於保護區管理局局址前,水面開闊,水質優良,無任何污染可游泳、戲水、划船、垂釣,在此景區旁設有魚館,為大家品嘗活魚新鮮提供便利條件。
原始林景區
位於保護區管理局局址以東1.5km處,有公路通往景區,可觀賞到保存最為完整而典型的小興安嶺原始森林景觀。紅松是這裡的主角,樹齡為300—400年,胸徑最大可達1.5米,樹高30—40米,陪伴它的還有雲杉、落葉松、白樺、楓樺、楊樹、柞樹、榆樹、核桃楸、黃鳳梨等喬、灌、草700餘種植物,林內層層疊疊,種類繁多,相互依存形成了完整的紅松林生態系統。
展覽中心
位於管理局科研宣教中心二樓,展覽中心設有綜合展覽室、動物、植物、真菌展室和環境教育展室。

土特產

木耳
榆黃蘑
猴腿
刺嫩芽
猴頭菇
蕨菜
松針蘑
榛蘑

生態價值

典型性

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以紅松為主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及其生態系統。世界上闊葉紅松林的天然分布區,主要局限於亞洲東北部的日本海西岸,南從朝鮮半島經中國東北到俄羅斯沿海邊區構成一個三角形的分布帶,總面積約50萬km2,其中我國占60%,俄羅期占30%,朝鮮半島占10%左右。闊葉紅松林的水平分布以中國東北部為中心,在我國境內跨越緯度8°,依據建群層片的伴生種(次優勢種)和標誌種的明顯不同,將闊葉紅松林分布區劃分為三個亞區: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北部亞區(雲、冷杉紅松林):水平分布在伊春的五營和紅星林業局 (北緯48°10′左右)以北地區。本亞區的特點是林分建群層片中的紅皮雲杉、魚鱗雲杉和臭冷杉占有較大比重。
——中部(典型)亞區(紫椴楓樺紅松林):本亞區北界是伊春的五營、紅星林業局,南至帽兒山——虎峰——牡丹江一線以北的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及完達山的廣大山地。其代表林分為紫椴楓樺紅松林,又稱典型紅松林,以涼水的紅松林為代表。
——南部亞區(千金榆沙松冷杉紅松林):本亞區的分布中心在長白山地,屬紅松針闊葉混交林的南部區。其林分組成中的優勢種及混生的闊葉樹種與典型紅松林基本一致,但在伴生樹種中具有其特有的喜溫樹種紫杉、沙松、千金榆、花山柳、白扭槭等。
在上述闊葉紅松林劃分的亞區中,涼水自然保護區正處於中部(典型)亞區的中部。因此,本區的原始闊葉紅松林,是目前我國保存下來的最為典型而完整的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

稀有性

歷史上我國東北東部山地闊葉紅松林分布的面積之廣,素有“林海”之稱,而且木材蓄積量高,材質優良。在經歷近一百年的開採利用後,天然紅松老齡林的面積日趨縮小,現在長白山區比較完整的天然闊葉紅松老齡林只限於自然保護區範圍內。小興安嶺森林開發較晚,本世紀40年代初開始對紅松老齡林進行小面積工業性採伐,60—70年代採伐強度和範圍劇增,據1988年伊春林管局統計,現該區紅松林面積和蓄積相應只占全區有林地比重的4.9%和7.6%(1953年統計相應為53.8%和74.3%)。一些林業局雖然保存有部分天然紅松母樹林,但一般均經過衛生伐的清理,原始生態系統已發生了變化。真正比較完整的天然紅松老齡林目前只限於涼水和豐林自然保護區。歷史上廣泛分布於東北東部山地的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已處於瀕危的境地。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棲息有全球性瀕危物種毛腿魚鴞和中華秋沙鴨。70年代以前,中華秋沙鴨在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林區均有分布,據調查,目前在整個小興安嶺,黑龍江省只有涼水自然保護區內有為數不多的中華秋沙鴨棲息和繁殖。除涼水自然保護區外,中國僅有吉林省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有中華秋沙鴨繁殖。
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4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8種,二級保護動物46種;另外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9種。由此可見,保護區保存完整的原始闊葉紅松林,不僅是稀有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而且是稀有、瀕危動物棲息、繁殖的最理想場所。

多樣性

保護區不但具有豐富的森林類型,而且還有草甸、沼澤植被,同時還有小面積的水域。在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中有寒溫性針葉林(興安落葉松林、紅皮雲杉林、臭冷杉林、臭冷杉紅皮雲杉林)、溫性針闊葉混交林(魚鱗雲杉紅松林、柞樹紅松林、椴樹紅松林、楓樺紅松林、紅皮雲杉紅松林、谷地紅松林)、落葉闊葉林(山楊林、白樺山楊林、白樺林、山楊白樺林、硬闊葉林、雜木林、毛赤楊林)和灌叢(河岸柳叢等);草甸生態系統中主要為小葉章雜草類草甸;沼澤生態系統中主要為小葉章修氏苔草沼澤和叢樺北極懸鉤子修氏苔草沼澤。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有紅松、落葉松、雲杉、樟子松、水曲柳等樹種的人工林,在緩衝區內分布著過伐林,在溝谷分布有流動和靜止的水域。如上所述,該保護區既具有原始狀態的森林、草甸和沼澤生態系統,又有次生的和受過人類嚴重干擾的及人工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還有小面積的淡水生態系統。因此,涼水自然保護區具有豐富的生態系統多樣性。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有真菌578餘種、枝葉狀地衣90種、苔類植物17種、蘚類植物95種、蕨類植物36種、種子植物454種、昆蟲491種、鳥類252種、獸類44種、兩棲類5種、爬行類7種、冷水魚類20餘種,生物物種非常豐富。上述是多年來調查研究的已知生物種類,只要有效的保護好區內的各類自然生態系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不斷的研究探索,許多未知的生物種類還將被發現。
本區植物區系組成複雜,除分布有長白植物區系的絕大部分種類外,深受東西伯利亞植物區系、滿洲植物區系和蒙古植物區系的影響,起源上具有多樣性,分布上相互滲透,組成上南北種類混合。本區複雜的植物區系組成,是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基礎。
區內豐富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生物物種多樣性構成了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

自然性

保護區的闊葉紅松林是沒有受過人類任何干擾的自然森林生態系統。它們源於第三紀植物區系,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第三紀植物群落的古老結構特點。第四紀冰川廣泛,雪線下降,氣候寒冷,喜溫性植物大量死亡或南移,以紅松為主的較耐寒的樹種才取得了建群種地位。作為第三紀的孑遺種紅松,經過漫長的演化過程,對氣候與土壤的適應已達到完美程度,形成了複雜而豐富的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的核心區內分布有雲冷杉林、興安落葉松林及自然火災後發生的次生林,均沒有經過人為干擾和經營管理。特別是以楊、樺為主的次生林分別處於向紅松林恢復的不同演替階段,發生著次生林向闊葉紅松林的自我恢復過程。
原始闊葉紅松林是本區天然植被發展的頂級階段,但仍有其強烈的自身更新和延續能力,絕不會自行消亡。原始闊葉紅松林內有許多枯立木、病腐木以及橫臥林地上的腐朽程度和粗細不同的倒木,仍保持其自生自滅的自然狀況。這些枯立木和倒木同樣是闊葉紅松林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林內豐富的生物物種,都按其自身的發生髮展規律有序地自由生長著,並相互影響協同進化。

脆弱性

保護區保存的原始紅松林是比較脆弱的,紅松這一物種的生存對環境的要求比較嚴格(紅松的生存條件是:土壤肥沃、濕潤且排水良好),繁殖能力差,幼年生長緩慢。紅松林遭到破壞後,天然恢復到頂極群落需200多年的歷程。紅松林一旦遭受破壞後,其伴生植物種類隨之變化,動物已隨之遷移。另外涼水的紅松林在整個帶嶺林區呈孤島狀分布,生態系統和物種的脆弱性,表現在生態系統極易遭受破壞且難以恢復和物種種群生活力弱且繁殖能力差。
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所獲榮譽

2021年2月5日,被中國林學會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林草科普基地,有效期為2021年~2024年。

交通信息

伊春長途客運站有車開往帶嶺,發車時間13:00、14:30、16: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