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程頤提出的理學功夫論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
- 提出者:程頤
程頤的功夫論包涵修養和認識兩方面的內容,主張涵養本心與察識物理兩種功夫同時用力,即所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前者是所謂“為道”問題,後者是所謂“為學”問題。其修養論重視“養心”,即培養心性本原,“涵養於未發之前”,而涵養即持守的方法是“主敬”,“學者須是敬以直內,涵養此意,直內是本”(《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敬以直內”,語出《周易·坤·文言》:“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程頤解“敬”為“主一無適”,即精神保持高度集中而不分散,外貌則整齊嚴肅,亦即思慮和容貌都符合道德規範。其認識論則提出“致知”。“致知”一詞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程頤認為一草一木皆有理、必須加以察識,“凡一物上有一理,須是窮致其理”(《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八)。窮致物理就是致知。涵養與致知雖然不同,但二者又是相互聯繫的。一方面,要涵養須先致知,只有致得心中之知,才能有所持守,“持守甚事?須先在致知”(《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另方面,要格物窮理,又須涵養此心,只有通過“主敬”的涵養功夫,“惟是心有主”,“有主則虛,虛謂邪不能入”,避免為物慾所害。涵養的目的在於去除“私慾”;為學的目標則在於增益知識。日進其知,是為了涵養心性,但存此涵養,久之,天理自然明。在二程之後,南宋胡宏提倡先識察後涵養,朱熹提倡涵養與省察“交相助”,涵養與省察遂成為理學功夫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