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土壤類型,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區境夏、商時屬梁州之域。
周至秦末,區境屬蜀侯國(郡)。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涪縣,因治地臨涪水(今涪江)得名,屬廣漢郡,境內縣級政區建置自此開始。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分廣漢郡北部置梓潼郡,涪縣屬梓潼郡。
晉永嘉元年(307年),梓潼郡由梓潼遷至涪縣,縣城同為郡、縣治地。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因戰亂,治閬中的巴西郡寄治於涪縣,涪縣為實郡梓潼和僑郡巴西兩郡治地。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改巴西、梓潼兩郡為巴西梓潼郡,屬新建立的潼州,涪縣為州、郡、縣三級治地。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涪縣為巴中縣,因地處巴西郡所領4縣之中部而得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改巴中縣為巴西縣,因縣治曾為巴西郡治地而得名。開皇三年(583年),廢巴西郡,巴西縣屬潼州。開皇五年(585年),改潼州為綿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綿州為金山郡,巴西縣屬金山郡。隋代潼州、綿州、金山郡皆以巴西縣城為治地。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仍置巴西縣,復改金山郡為綿州,巴西縣屬綿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綿州為巴西郡,巴西縣亦改屬巴西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巴西郡為綿州,巴西縣復屬綿州。
至五代後蜀滅亡,政區建置未變。
宋代,州、郡互稱,巴西縣屬綿州,故綿州又稱巴西郡。元初,巴西縣屬綿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實行“省縣入州”制,巴西縣撤銷,原縣境域為綿州直轄(通稱“綿州本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5月,降綿州為綿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11月,復升綿縣為綿州。
清雍正五年(1727年)升綿州為直隸州,除直轄本州地域外,還領轄梓潼、安縣、彰明、羅江、德陽和綿竹6縣。
民國三年(1914年)3月,綿州裁撤,以綿州本州地域建置綿陽縣,隸川西道(治今成都市,1914年改為西川道)。
民國十九年(1930年)1月,西川道裁撤,綿陽縣改隸四川省。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一,6月,以綿陽縣為治地,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區,直至1949年12月21日綿陽縣解放。
1950年1月20日,以綿陽縣城為治地建立綿陽行政督察區。
1950年2月,將綿陽縣城廂、城北兩鎮及城郊幾個村劃出成立綿陽市,以縣管市。
1951年12月撤縣轄綿陽市,建立綿陽縣城關鎮。
1976年2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將綿陽城關鎮及其所轄城郊、開元、園藝、五一4個公社劃出建立綿陽市(縣級),由綿陽地區管轄,但其政府一直未成立。
1977年4月,建立綿陽市(縣級)籌備小組。因縣與市在同一政區內設定,工作不易協調。
1978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陽縣,其政區併入綿陽市(縣級)。其政權機構隨即建立,至此,縣建制結束。
1985年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陽地區,建立綿陽市(地級)。5月,原綿陽市(縣級)改為綿陽市市中區,治地和轄區不變。
1992年10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陽市市中區,其轄區以涪江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分設綿陽市涪城區、遊仙區。涪城區位於涪江以西,以古為涪縣治地而得名。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5年,涪城區轄9個區公所,6個街道辦事處、10鎮、34鄉,119個居委會、443個村,684個居民小組、3675個村民小組;2011年,全區轄8個街道辦事處、14鎮、2鄉,108個居委會、140個村,775個居民小組、1062個村民小組。
1985年,涪城區轄9個區公所,其中城郊區公所轄城郊、石塘、園藝3鄉,豐谷區公所轄豐谷、塘汛兩鎮,松埡、小梘溝、關帝3鄉,青義區公所轄青義鎮和龍門、石馬、東林3鄉,忠興區公所轄忠興鎮和柏林、太平、雲鳳、鳳凰、朝真5鄉,魏城區公所轄魏城鎮和紅衛、石板、東宣、徐家4鄉,吳家區公所轄吳家、楊家兩鎮和金峰、石洞、玉皇3鄉,永興區公所轄永興鎮和新皂、河邊、普明、磨家4鄉,新橋區公所轄新橋鎮和街子、瓦子、沉抗、建華、遊仙5鄉,劉家區公所轄劉家鎮和玉河、梓棉、觀太、白蟬4鄉。1992年9月,根據省政府民政〔1992〕55號檔案精神,在撤區並鄉建鎮中,以上區公所全部撤銷。
1985年5月,經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魏城、永興兩鄉併入魏城、永興兩鎮,撤銷忠興鄉恢復忠興鎮,撤銷青義、塘汛、吳家、楊家、新橋和劉家6鄉建立青義、塘汛、吳家、楊家、新橋和劉家6鎮。1992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普明、園藝兩鄉併入城郊鄉,撤銷石洞鄉併入金峰鄉,撤銷玉皇鄉併入楊家鎮,撤銷龍門鄉併入青義鎮,撤銷關帝鄉併入豐谷鎮,撤銷紅衛鄉併入魏城鎮,撤銷鳳凰鄉併入忠興鎮,撤銷河邊、磨家和新皂3鄉併入永興鎮,撤銷街子、瓦子、雲鳳3鄉併入新橋鎮,撤銷梓棉、白蟬兩鄉併入劉家鎮,撤銷東林鄉併入石馬鄉建立石馬鎮,撤銷朝真鄉併入柏林鄉建立柏林鎮,撤銷東宣鄉併入徐家鄉建立徐家鎮,撤銷建華鄉併入沉抗鄉建立沉抗鎮,撤銷觀太鄉併入石板鄉建立石板鎮,撤銷玉河、石塘、遊仙和小梘溝4鄉建立玉河、石塘、遊仙和小梘溝4鎮。1995年8月,經省政府批准,新建河邊、石洞和玉皇3鄉。1997年8月,經省政府批准,新建新皂、磨家和關帝3鎮。1997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玉皇、金峰和關帝3鄉建立玉皇、金峰和關帝3鎮。1998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新建龍門鎮。
1996年5月,經
綿陽市人民政府批准,新建綿陽高新區街道辦事處。2001年2月,經綿陽市政府批准,新建綿陽經開區城南街道辦事處。
2001年10月,經市政府批准,新建綿陽科教創業園區園藝街道辦事處。
2005年6月8日,經市政府批准,設立綿陽市涪城區塘汛街道辦事處。
2007年12月6日,市政府常務會議決定撤銷塘汛鎮街道辦事處、園藝街道辦事處、三江湖街道辦事處。
2010年,根據《綿陽市人民政府關於綿陽市涪城區高新區街道辦事處更名的批覆》(綿府函〔2010〕202號),“綿陽市涪城區高新區街道辦事處”更名為“綿陽市涪城區普明街道辦事處”。
2016年,經四川省政府批准,
城郊鄉改設城郊街道辦事處,
石塘鎮改設石塘街道辦事處。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涪城區下轄12個街道、13個鎮、1個鄉。涪城區人民政府駐文廟街8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510703001000 | 城廂街道 |
510703002000 | 城北街道 |
510703003000 | 工區街道 |
510703004000 | 南山街道 |
510703005000 | 朝陽街道 |
510703006000 | 普明街道辦事處 |
510703007000 | 城南街道 |
510703008000 | 金家林街道 |
510703009000 | 科創園街道 |
510703011000 | 石塘街道辦事處 |
510703012000 | 城郊街道辦事處 |
510703013000 | 石橋街道辦事處 |
510703100000 | 豐谷鎮 |
510703101000 | 關帝鎮 |
510703102000 | 塘汛鎮 |
510703103000 | 青義鎮 |
510703104000 | 龍門鎮 |
510703106000 | 吳家鎮 |
510703107000 | 楊家鎮 |
510703108000 | 金峰鎮 |
510703109000 | 玉皇鎮 |
510703110000 | 新皂鎮 |
510703111000 | 河邊鎮 |
510703112000 | 磨家鎮 |
510703113000 | 永興鎮 |
510703201000 | 石洞鄉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涪城區境是以涪江、安昌河及其支流沖積河谷平壩為主要地貌類型,占幅員面積的62.71%;地貌由河漫灘和一級階地組成。丘狀台地由涪江、安昌河沿岸的二、三、四級階地組成,占幅員面積的16.49%。地勢由西北丘陵區向東南河谷平壩區傾斜,海拔450—600米,最高點在磨家鎮破廟子639米,最低點在豐谷鎮團結村1組、遊仙區松埡鎮普照寺村2組與三台縣永明鎮爛田壩村1組的交界處海拔426.2米(涪(城)游(仙)三(台)界樁IA,坐標:X3470404.2、Y35484780.6)。區境大地構造單元屬揚子準地台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和川北台陷結合部。地質構造簡單,褶皺開闊平緩,沒有大規模的斷裂構造,但與構造有關的裂隙比較發育。出露地層單一,只有中生界白堊系下統的七曲寺組,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層。由於構造變形不強烈,區境內出現平行開闊排列的平緩背、向斜褶皺構造。階地形成較早,大部被切割成丘包,在木龍河以東與寶成鐵路梅家溝至皂角鋪段以南為渾圓低丘地貌。丘體低矮,起伏不大,溝谷發育。
氣候特徵
涪城區屬於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3℃,年日照1298.1小時,年無霜期272天,年平均降雨量963.2毫米,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79%,年平均霧日51天。由於地處秦嶺南側的四川盆地西北部,北有劍門山脈、西北有龍門山脈作屏障,阻擋來自西北方的寒冷氣流,使得氣候帶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熱冬冷,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終年風小,無霜期長。
水系水文
涪城區境水資源主要是地表徑流水、地下水和外來客水。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幹流為涪江、安昌河,主要支流木龍河、麻柳河、長灘河、草溪河、平政河。涪江流經區境39.25千米,年徑流量1.04×1010立方米。客水水源主要包括涪江、安昌河的過境水和都江堰人民渠引水。盆地邊緣以礫岩含水和裂隙水為主,人口居住位置高,利用地下水困難;丘陵地勢起伏大,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地表難形成徑流,年徑流係數僅0.3左右。全區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暴雨主要發生在5—10月。年內11月至翌年4月為枯水期(其中2月最枯),5—9月為汛期,大洪水集中在汛期,汛期水量約占年徑流量80%左右,7—9月暴雨頻繁,占徑流量70%左右,枯水期長,有少量的地下水補給。
土壤類型
涪城區境土壤在自然地帶上屬黃壤。由於土壤母質是極易風化的紫色和紫紅色砂、頁岩,使土壤發育成與其母質相近的紫色土。土壤經過長期耕作,熟化程度高,已分別形成灰棕色沖積土、灰棕色沖積水稻土、老沖積黃泥土和紫色水稻土等土壤類型。涪城區境地帶性土壤雖屬黃壤,但因成土母質多系易風化的紫色和紫紅色砂、頁岩,在環境的作用下,土壤發育多成幼年型,土壤特徵與土壤母質接近,屬紫色土。經長期耕作,紫色土已成為農作物旱作或水旱輪作的主要土壤類型。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涪城區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05.0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總量104.17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0.9億立方米。境內水資源較豐富,但水利用量較低,可開發利用量為7.27億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1090立方米。
礦產資源
涪城區境內礦產有砂金、石灰石、
石英石、粘土、天然氣、石油、鹽、滷水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常住人口92.87萬人,城鎮化率為77.71%。戶籍總人口73.15萬人,增加0.14萬人,增長1.0%。其中農業人口14.04萬人,非農業人口59.11萬人。男性36.19萬人,女性36.96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1.021,年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4.24萬人,占全轄區人口的比重為19.4%。人口出生率為8.0‰,人口死亡率為4.0‰;人口自然增長率4.0‰。
經濟
綜述
2017年,涪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74.91億元,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3.45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77.95億元,增長9.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73.52億元,增長11.1%;三次產業結構為1.82:38.16:60.02。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54%、31.43%和68.03%。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73億元,增長10.0%,增速比GDP快0.2%,占GDP的61%,對GDP的貢獻率達到61.0%;其中: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227億元,增長9.1%。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涪城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07.6億元,增長7.7%,其中:固定資產項目投資384.46億元,增長16.9%,其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201.04億元,增長36.1%;房地產投資110.33億元,降低14.5%;農戶投資12.8億元,下降5.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9.3億元,降低33.9%;第二產業投資209.15億元,增長40.4%;第三產業投資289.14億元,降低6.3%。施工項目612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29個,建成投產項目457個。
財稅收支
2017年,涪城區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56億元。
人民生活
2017年,涪城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上漲2.0%。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同比價格變化呈“七升一降”態勢,“七升”分別是:食品菸酒類價格上漲4.5%,衣著類價格上漲9.0%,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8.1%,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4.7%,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5.1%,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7.3%;居住類價格上漲3.6%。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1.7%。
2017年,涪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14元,增長8.2%;其中:工資性收入20716元,增長6.9%;經營淨收入2389元,增長8.810%,財產淨收入3827元,增長9.1%。
2017年,涪城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2元,增長9.0%。其中:工資性(務工報酬等)收入8177元,增長7.9%;經營性淨收入6354元,增長10.2%;財產淨收入(租金、利息、集體分配、土地轉包等)681元,增長8.8%;轉移收入2840元,增長9.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476元,增長9.5%,其中:食品菸酒消費支出5073元,增長11.7%,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5.0%。
第一產業
2017年,涪城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09億元,同比增長3.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03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農業增加值13.39億元,增長5.1%;林業增加值0.7億元,增長6.9%;畜牧業增加值7.46億元,增長1.2%;漁業增加值0.98億元,增長6.9%,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51億元,增長7.0%。
種植業
2017年,涪城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42萬公頃,同比增長0.5%;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8845公頃,增加214公頃;其中:蔬菜及食用菌播面11651公頃,增加188公頃。糧食產量8.6萬噸,同比增長10.5%。
林業
2017年,涪城區造林面積達779公頃。
農業基礎
2017年,涪城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503公頃;排灌動力機械1635台,機收面積10670公頃;化肥施用量(折純)15708噸;農村用電量1344萬千瓦小時。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涪城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5%。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3戶,實現總產值1462.9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65.43億元,產銷率達97.6%,實現利潤47.07億元。
建築業
2017年,涪城區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單位數225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25.27億元,增長33.7%。其中:在外省的建築業產值12.1億元。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涪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58.66億元,增長12.7%。其中:批發業110.59億元,零售業306.97億元,住宿業5.56億元,餐飲業35.54億元;批發零售銷售額881.01億元,增長13.7%;住宿、餐飲營業額56.49億元,增長14.8%。
對外經濟
2017年,涪城區進出口總額533.53萬美元,其中:進口總額140.23萬美元,出口總額393.3萬美元,外商直接投資1000萬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契約項目19個。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746萬美元。
房地產業
2017年,涪城區商品房施工面積916.95萬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積142.15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265.53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50.61億元。
郵電通信
2017年,涪城區郵政業務總量1.53億元,電信業務總量27.83億元。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39.54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92.47萬戶;網際網路寬頻用戶51.62萬戶。
旅遊業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共接待遊客672.7萬人次,同比增長23.7%。實現旅遊總收入97.05億元,同比增長17%;其中國內旅遊收入96.97億元,同比增長17%;旅遊外匯收入118.23萬美元,同比降低45%。年末擁有星級飯店7個,A級景區4個。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2067.6億元,增長15.2%,其中,住戶儲蓄餘額889.9億元,增長9.7%;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096.8億元,增長10.6%。
保險業
2017年,涪城區實現各類保險、保費收入61.44億元,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6.98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44.46億元。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公路總里程1274.11千米,等級公路1160.9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5.5千米,等級外公路113.12千米;境內鐵路通車裡程25.11千米。
涪城區境內京昆高速、成綿高速複線、繞城高速等縱橫交錯,寶成複線鐵路縱貫全境,成綿樂城際鐵路建成通車,成西客運專線等鐵路加速建設。境內南郊機場距市中心僅10千米,已開通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37個城市的航線。在全市率先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區內所有鄉鎮和91%的行政村均開通了城市公車,已形成“全域半小時交通圈”。
運輸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鐵路旅客運量(傳送量)615.28萬人。綿陽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354.3萬人次,增長63.1%;實現民用航空貨郵行運量22270噸,增長31.6%。民用汽車擁有量210021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203094輛。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擁有國小學校43所,在校學生6.97萬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普通中學40所,在校學生9.13萬人,國中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中等職業教育學校9所,在校學生1.44萬人;國小、普通中學、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專任教師分別為2173人、6997人、423人。國小畢業生升學率達123.4%,國中升學率達212.1%。普通高校12所(含成人教育,下同),2017年,涪城區共招生41034人,在校學生131489人,畢業學生總數33785人,專任教師6869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內公共圖書館1所,藏書16.8萬冊;劇場、影劇院16個;藝術館、文化館(站)26個。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廣播覆蓋率為100%、電視覆蓋率為100%,擁有數位電視用戶5.8萬戶;通光纖有線電視信號村通率100%。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擁有設施比較完備的大型體育場館5個,學校體育達標率95.3%。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等)25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8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個(含血吸蟲病防治站1個),婦幼保健機構2個;年末衛生機構人員9566人,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2634人,註冊護士4057人;衛生防疫人員190人;各類衛生機構實有6549張床位;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數661.87萬人次;0-7歲兒童建卡率100%,計畫免疫“四苗”全程接種率100%。嬰兒死亡率2.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6.3‰;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
勞動就業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102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
社會保障
2017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78萬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6.29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94.58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1.77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3.21萬人。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涪城區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5個,床位數2619張;社區公益性服務設施134處。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316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468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911人。
歷史文化
涪城區擁有“涪城剪紙”、“涪城根藝”、“玉龍化石雕刻”、“葫蘆雕繪”、“鑫田糧藝”等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多次入選國際、國內大展並獲獎,受到社會各界人士讚譽,被譽為涪城“五朵金花”。全區擁有以馬家巷時尚文化街、躍進路1958文化創意街區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以龍門鎮“孝文化”“牛文化”和楊家鎮原香·國際香草園“花文化”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文化,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呈現出本土地域特色文化熠熠生輝,與現代文化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涪城區內城北街道鐵牛街社區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中國文聯共同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社區”稱號,金峰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龍門鎮尖峰村“農家書屋”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為“全國示範農家書屋”,天青苑川劇團被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門聯合表彰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全區廣播電視覆蓋率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率達到100%。
風景名勝
涪城區境內有名勝古蹟、風景點16處。蜀漢大司馬
蔣琬祠墓、玉女泉、
子云亭在
西山公園風景名勝區,
兩彈元勛鄧家先銅像在人民公園內。形成富樂山、富樂堂、西山子云亭、南湖、南山、人民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漁父村森林公園等8處公園和碧水寺、李杜祠、聖水寺、羅漢堂、文化廣場、濱河廣場、五一廣場、博物館、宋哲元墓、漢闕、白鶴林、科學城、大佛寺、濱河園林大堤等14處觀光遊覽點。
| 西山公園 位於綿陽市西山,是融文化古蹟、自然風光於一體的城市公園、旅遊景區、歷史名園。公園主景子云亭因唐代大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而久負盛名。現亭是仿清建築,共4層,高23米,造型古雅別致。園內還有蜀漢名臣蔣琬墓、恭候祠;西漢先賢楊雄讀書台、洗墨池;道教聖地西山觀;玉女泉隋唐道教造像等文物保護景點。陳列“綿陽文物五絕”:中國最大的漢代銅馬、最大的搖錢樹、最早的銅佛像、最完整的人體經脈漆雕。園內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90%,主要植物有桂花、紫薇、桃樹、梅花等,湖、樓、閣與綠樹紅花交相輝映,春夏秋冬景色宜人。 |
| 碧水寺 又名滴水寺,座落在市區北部龜山西麓涪江東岸崖壁,是一處殿堂樓閣與園林結合的風景點,即碧水寺濱江公園。碧水寺石刻造像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年),曾多次被毀和重建,但規模均很小。1986年,新建碧水寺濱江公園,以古碧水寺為中心,沿涪江東岸崖壁向南北延伸約1000米,公園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殿、環秀樓、碧波軒、子安居、北亭、望涪廳以及其他配套建築。 |
| 子云亭 位於涪城區的西山風景名勝區西山公園內。子云亭是為了紀念西漢文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揚雄而建造。揚雄(前53—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漢成帝時期曾出任黃門侍郎,是皇宮內侍從皇帝,傳達皇帝詔令的官職。揚雄少年用心專注,博學多才,“博覽無所不見”,曾經“專精大《易》、耽於《老》《莊》”。中年時期被詔入宮,有《甘泉賦》、《河東賦》、《校獵賦》和《長揚賦》等作品成為其代表作,“把司馬相如開創的勸百諷一”的大賦傳統,推向極至,此後再無人能繼續下去了。 |
| 五世同堂坊 坐南向北,坊高9米,寬8米。為四柱三門三層牌樓式建築。整座牌坊由坊剎、坊柱、坊基組成,採用青石建造。雖然經歷了近兩百年的風雨侵蝕,但張仲奇五世同堂坊的結構完好,上面的浮雕、鏤空雕刻線條依然清晰,僅有局部因風雨侵蝕而風化、破損。其雕刻工藝精湛,在牌坊的額坊北面有“聖旨”匾額,南面則為“皇恩”匾額,南北兩面第一層牌樓均有“五世同堂”扁額。 |
| 回龍寺 原名回龍觀,始建於明代。據《四川綿州志》記載,回龍觀治西三十里,雲南臨安府巡撫胡汝翼創建。當時盜賊多,當地官府無力破案,為了確保平安,明代皇帝親自派胡巡撫來此破案,便發誓破案後,興修回龍觀,回報民眾和朝廷。僅半個月破了大小要案,確保一方平安,興修了回龍觀。回龍,乃是天光地氣生。就此地形,像九龍回首,而得此名回龍,故名回龍觀。事過一年,觀內又有僧人長住,多達二千餘人。外來僧人30餘人。弘揚佛法,又將回龍觀改名回龍寺。回龍寺是革命的搖籃,也是撒播抗日種子的發源地。抗日戰爭期間,紅軍曾經在寺院住過七日,向川西北人民宣傳革命道理,傳播抗日救國的種子。 |
| 綿陽長虹科技館 位於高新區長虹商貿中心,占地面積達2200多平方米,於1998年正式對外開放參觀。科技館以長虹品牌和技術實力為依託,是融科技、文化以及特色工業旅遊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展館。科技館分成產品展示廳和歷史榮辱廳兩大功能展示區域。在產品展示廳,直觀地將企業創新成果進行了明確展示。 |
地方特產
| 涪城麥冬“涪城麥冬”歷史悠久,聞名於國內外,其藥用和保健功效獨特,銷往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成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 |
| 刺梨刺梨有營養珍果之美名。據化驗分析,刺梨中含有果糖、蛋白質、油脂、粗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等10多種營養成分,尤以維生素C和P含量最為驚人,又被稱為水果中的維生素C、P大王。 |
| 梓州板鴨梓州板鴨是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的特產。“梓州”牌醃臘肉製品選用本地特產的優質畜禽,輔以當地傳統的名貴中藥香料,運用古傳配方,結合現代保鮮技術加工而成,成品臘香味濃,香嫩化渣,營養豐富。 |
榮譽稱號
全國文化先進縣(區)
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均衡縣(區)
2016年,涪城區四川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省首批“縣域經濟發展模範縣”
2017年11月,涪城區獲被國務院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全國第二批創建無邪教示範縣(市、區)
2017年12月,涪城區獲2017年工業百強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