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市場分析報告

消費品市場分析報告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能反映消費品市場的運行結果,而要深入了解中國消費品市場的運行效率和內在發展動力,則要具體分析市場的需求和供給態勢。總體而言,我國消費品市場的需求狀況在2005年與2004年相比,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並無本質性變化。具體而言,消費需求取決於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傾向、消費信心和消費結構四個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消費品市場分析報告
  • 消費取決:收入水平、消費傾向
基本信息,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費傾向,

基本信息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能反映消費品市場的運行結果,而要深入了解中國消費品市場的運行效率和內在發展動力,則要具體分析市場的需求和供給態勢。總體而言,我國消費品市場的需求狀況在2005年與2004年相比,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並無本質性變化。具體而言,消費需求取決於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傾向、消費信心和消費結構四個方面。

居民收入水平

國民經濟和消費品市場保持穩定快速發展背景下,2005年國家繼續深化了一系列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改善的政策,如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試點減免農業稅、繼續對糧農實行直接補貼、連續第三年在全國範圍開展“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活動,使得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普遍有所提高;與此同時,截至2005年12月,國家提出的“全年實現新增就業800萬人”等三大城鎮就業目標均告提前實現,全國糧食總產量也超出了去年全年產量250億公斤,結束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六年的下滑,城鄉兩大突破為2005年消費需求的拓展奠定了堅實的收入基礎。
如圖5、圖6所示,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與2004年相比,除受年節影響較大的1、2月以外,呈現出顯著的逐月上升勢頭;農村居民季度人均現金收入也顯示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城鎮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達到878元,比去年增長11.7%,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9.8%,高於去年9%的同比漲幅;農村居民人均月現金收入達到272元,比去年增長14.3%,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1.5%,更是去年4%的同比漲幅望塵莫及的;在城鄉居民收入同步提升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的雙重推動下,經加權平均,2005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達到530元,比2004年高出67元,同比增長14.5%。
在城鄉居民收入普遍提升的背景下,一個重要的現實情況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那就是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之比高達3.23:1,突破了2004年3.21:1的水平,達到了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名義之比的最高值,尖銳地反映出我國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城鄉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會對城鄉消費結構的梯度轉移形成越來越強的障礙,限制城市消費理念對農村消費行為的引導,甚至導致城鄉消費品市場的割裂和消費品市場未來增長的乏力。
下圖7進一步反映了我國六大地區城鄉居民收入狀況的差異。顯然,消費品市場發育程度更高的東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異較小,而消費品市場銷售規模多年來提升較慢的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則差異較大。這一現象從一個側面也對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會阻礙消費品市場的繁榮和發展進行了詮釋。

居民消費傾向

根據商務部統計,儘管進入2005年以來物價漲幅在平穩回落,但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意願卻呈現出走弱趨勢。另據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城市的問卷調查顯示,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居民居然占據37.9%的比例,比價格迅猛增長的2004年還提高了4.5個百分點;認為“更多消費(包括借債消費)”最合算的居民只占據29.8%的比例,同比降低了2.5個百分點。顯然,我國居民消費傾向進一步的走低趨勢還在延續。
居民消費傾向偏低是長期困擾我國消費品市場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過低的消費傾嚮導致了我國最終消費率的持續走低。如圖8所示,近五年來,與投資和淨出口的不斷擴張相對應,我國最終消費率連續降低,2005年更是降至歷史最低的53.8%,難怪有學者把我國拉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比作“兩匹快馬加一頭瘦驢”。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近十年來58.5%的平均消費率,更是遠遠低於8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如圖9所示,如果說我國與歐亞已開發國家消費率存在差異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懸殊所致,但這一結論很難解釋我國與巴西、烏克蘭、南非、墨西哥等開發中國家存在的消費率差異;如果將這一差異進一步歸結為東方民族所信奉的勤勞儉樸的生活傳統,則同樣無法解釋我國與印度、印尼等亞洲開發中國家之間存在的消費率差異。所以,我國的低消費傾向進而低消費率問題還要到我國自己的經濟體系內部尋找根源。
(1)政府政策因素。
一方面,隨著財政支出項目的下放,住房、醫療、教育、失業、養老等傳統的“公費”支出項目相繼轉為“自費”,居民的未來支出預期和預防性貨幣需求迅速膨脹,導致了儲蓄傾向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隨著國家擴張性財政政策持續實施,財政支出的取向由公共服務購買向基礎設施投資全面傾斜,在增加投資需求的同時,擠出了大量的消費需求
(2)經濟發展因素。
一方面,重化工業的發展過程具有行業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加工度高、中間產品多、增長持續時間長等特性,高投資率和低消費率是其必然結果;另一方面,隨著重化工業過程的推進,資金和技術對勞動的替代程度加深,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重工業吸納的勞動力(70萬)比輕工業(300萬)要少得多,由此引發的要素市場失衡,將直接影響到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預期,消費率走低不可避免。
(3)收入分配因素。
根據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富裕階層存在明顯的高儲蓄和低消費傾向,而低收入階層儘管具有高消費傾向,但缺乏相應的購買力。這種消費格局嚴重抑制了主流中檔商品消費的增長。財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數據表明,我國當前的基尼係數已高達0.458,貧富差距正逐年擴大,再加上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抑制,更是構成了當前消費率持續走低的重要誘因。
(4)消費需求因素。
我國當前正處於消費闖關、商品結構升級的重要過渡時期。這一特殊的“消費國情”使占社會主導地位的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處於“買上不足,買下有餘”的階段,增加儲蓄、擴大積累進而導致消費率降低在所難免。
(5)商品供給因素。
依據西方已開發國家經驗,後工業社會消費率的穩定和提高,主要依賴於第三產業的持續擴張和消費熱點的不斷創造,而我國一方面第三產業的經濟比重遲遲難以提升,另一方面現有的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又總是處於質次價高的狀態,消費率的提升嚴重缺乏商品供給的支持。
(6)價格預期因素。
雖然進入2005年以來我國消費品市場價格指數漲幅回落明顯,但不少占消費者預算比重較大的商品,如高檔轎車、化妝品、珠寶首飾等,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還存在明顯價差,這使得我國居民對後WTO時代關稅減讓引發的進口商品價格下調以及在進口商品價格壓迫下出現的國產進口替代品價格減讓仍存在強烈預期,由此引致的持幣觀望和推遲消費行為同樣會對居民消費傾向形成一定的壓制。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速增長對消費需求的擴張本應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基於上述因素,居高不下的儲蓄傾向和投資傾向卻嚴重分流了潛在的消費支出。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到2005年9月末,我國本外幣並表的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3.63萬億元,同比增速高達18.1%,明顯高於14.5%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罕見的“超儲蓄”現象再次得以延續;另一方面,雖然國家自2004年底開始實施適當緊縮性的巨觀經濟政策,但此前連續6年擴張性政策的後續影響依然存在,2005年前三季度投資完成額同比增幅高達27.6%,投資需求幾乎壟斷了按需求法計算的GDP的全部增幅。
當然,從未來走勢看,我國經濟體系中也存在著諸多有利於居民消費需求擴大的利好因素。
(1)消費環境最佳化。
國務院已明確表示2006年將努力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嚴格執行企業最低工資制度以全面增加居民收入,並著力解決教育和醫療亂收費、電信服務價格高等問題,完善住房、汽車等消費政策,規範和促進消費信貸發展,加快個人誠信體系建設。
(2)消費熱點形成。
以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為標誌的中產階層在我國正處於成長和擴大期,由其主導的住房、汽車、旅遊、教育等消費熱點,將帶動消費闖關成功和消費需求增長。為配合這一趨勢,國家將於2006年在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減少車房消費連帶費用、停止小排量汽車使用限制等方面出台有力的政策措施。
(3)稅賦負擔減輕。
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國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將正式提高到1600元,這一重大稅制改革舉措有利於實質性提升工薪階層的實際收入水平;而在近年來持續減負的基礎上,2006年我國還將全面取消農業稅,延續了2600多年的“皇糧國稅”將成為歷史。
(4)城市化進程加快。
截至2005年,我國城市化水平保持著每年1至1.5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城市化的推進,將推動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迅速提升,並促進農村消費向城市消費的轉變,加快消費率的提升步伐。
綜合上述,壓制消費率走低的因素短期內還無法完全消除,而推動消費率提升的因素也已有所表現。如果雙重因素都能夠充分發揮,相信我國2006年的消費率將不會再持續下跌,比較穩妥地估計是消費率將適度回升,穩定在54%—55%之間。
(三)居民消費信心
除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費傾向影響之外,居民的消費信心也是消費需求的重要影響因素。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05年9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達到94.3點,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點,保持了平穩上升的勢頭。
以每年3月、6月和9月作為觀測點,對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信心指數變動趨勢進行考察,可以得到下圖1。如圖所示,雖然2005年消費者信心指數相對於遭遇“非典”衝擊的2003年和受困價格“暴漲”的2004年呈現出明顯走高的發展態勢,但相對於消費品市場同樣穩健發展的2002年卻出現了明顯了滑落,平均降低了3點左右——可以說,消費信心近三年來相對低迷的表現也構成了消費需求增長的制約因素。
從圖中還可以看出,與2003年和2004年相比,2005年消費者信心指數除了在水平上有所提升之外,在穩定性方面更是出現了明顯的改進。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平穩走勢一方面得益於2004年消費品市場良性運行強化了消費者的收入信心;另一方面也得益於進入2005年以後,在經濟成長慣性和市場內生動力的雙重推動下,消費者對消費品市場繼續高速增長態勢的樂觀預期。這為我國重塑居民消費信心,提升居民消費傾向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構成看,反映消費者對未來經濟前景看法的消費預期指數走出了2003年和2004年的低谷,成為了拉動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的主導動因。到2005年9月,認為中國總體經濟和市場將走向“持續繁榮”的消費者從2004年同期的57%降至54%;但預期未來一年裡自己的經濟收入將“較現在好”的消費者則從2004年同期的42%飆升至62%;當然,中國經濟和市場發展進程中的一些不確定因素也給部分消費者帶來了迷茫,表示對未來經濟走向“說不清楚”的消費者仍占據35%的比例。可見,多數消費者在認為2005年收入增長和物價穩定已成定論的同時,對我國巨觀經濟未來成長潛力的預期,只能算表現出了謹慎樂觀的態度。
另外,消費者對消費品市場的預期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滑坡。2005年我國全面進入後WTO時代的形勢和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繼續上漲的現實,讓消費者對耐用消費品的銷售價格下跌和使用成本上升產生了同步預期,大幅度限制了消費支出的拓展。2005年9月,認為目前是購買商品住宅和汽車適當時機的消費者分別占16%和10%,分別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3個和4個百分點;而認為目前為購買耐用消費品適當時機的消費者則全年保持在70%之上,遠遠高於2004年53%的水平。正是這一預期基礎,導致2005年延續了2004年汽車、商品房等熱點商品銷售的頹勢:2005年10月汽車行業利潤總額同比下挫36.62%,“國房景氣指數”也降至2002年以來的最低點101.10,商品房產銷增幅更是滑落至2000年以來最低水平;相反,我國國內家電市場產銷兩旺,影音家電銷售同比增長8.5%,白色家電銷售同比增長15%。銷售低迷的頹勢。
代表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滿意程度的消費者滿意指數2005年較2004年漲幅有限,成為了2005年消費者信心指數未實現跨越式提升得滯後因素。2005年,認為自己或家庭的收入目前較過去有所增長的消費者為72%,比2004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而認為較過去有所降低的消費者則為20%,比2004年下降了3個百分點。正是消費者這樣的當前收入感知狀況決定了2005年消費滿意指數儘管沒有實現大幅提升,但仍保持了93左右的較高水平。
值得指出的是,消費滿意指數的小幅上升,一方面表明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狀況滿意度提高,另一方面,也與供給拉動因素不無關係。“金九銀十”歷來就是商品銷售旺季,商業促銷行為琳琅滿目,而2005年政府也適時出台了一些有利於激活服務消費品市場的政策措施,如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安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共同發布的《二手車流通管理辦法》於10月1日正式實施,為車市注入了新的供給熱點;而商務部、財政部2005年共同對“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給予的資金支持,也有效推進了農村消費品市場的活躍。此外,2005年,餐飲、旅遊、文教娛樂等服務領域也在創造著新的消費熱點,服務消費正成為帶動全年消費需求擴張的活力點和增長點;今年公布的首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也揭開了多年來籠罩我國服務業比重的“重重迷霧”,正式宣布我國第三產業比重被嚴重低估(實際比重為40.7%,比原有統計數據高8.8個百分點),中國消費品市場比想像中要“輕”得多。
據全國54500戶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5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595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7%,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8.8%。但在居民消費傾向持續走低的驅動下,居民消費支出同比增幅明顯低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的名義增幅和9.8%的實際增幅。
儘管消費支出擴張有限,但居民消費結構在2005年繼續得以最佳化。2005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食品類(8.8%)、家庭設備及服務類(9.4%)、通信類(8.3%)、文教娛樂類(5.0%)支出同比漲幅小於人均消費支出10.7%的同比漲幅,其消費比重將較2004年有所下降;而衣著類(15.6%)、居住類(10.8%)、醫療保健類(15.3%)、交通類(30.3%)、其他商品或服務類支出同比漲幅大於人均消費支出同比漲幅,其消費比重將較2004年有所提升。
結合上述2005年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最新變動態勢和下圖11、12中反映的最近十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演進走勢,可以概括出我國城鄉居民在生活水平達到小康之後消費行為的一些新的特點:
(1)城鄉居民食品類支出比重的同步持續下降,推動我國恩格爾係數不斷走低,正逐漸接近30%的水平。
(2)家庭設備及服務支出比重有所下降,百戶家庭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電風扇、電話等一般性家電擁有量增長明顯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說明我國城鄉居民在家電普及後,除了必要的更新換代外,消費目標開始有所轉移。
(3)交通運輸、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等服務類商品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消費支出比重不斷提升,標誌著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正步入從實物消費為主轉向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並重的發展階段。
(4)除衣著類和居住類消費支出比重差異較大之外,到2005年,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結構已經非常接近,在改善吃、穿、住的前提下,城鄉居民均加大了用、行、教、樂等方面的支出力度。
在欣喜於我國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城鄉消費差距不斷縮小的同時,也應當看到其中所蘊含的一些可能影響經濟發展與消費品市場成長的隱患:
(1)恩格爾係數的“過低化”。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我國目前情況是,不論城鄉,恩格爾係數均非常接近30%的臨界線,並連年下降,似乎正在由富裕邁向最富裕。然而我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現實情況卻無法佐證這一純數據結論。更符合我國消費品市場現實情況的解釋應當是:我國恩格爾係數降低的根源並不是居民收入提升引起的食品消費比重自發下降,而是由於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費用的大幅度上漲引起的基本消費需求被動壓縮。從這個角度講,我國恩格爾係數的下降並不具備其正面意義,反而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品質的降低。
(2)消費熱點的匱乏。
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消費熱點,以家用電器為代表的家庭設備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將越來越遠離曾有的輝煌,但被國家和市場寄予厚望的汽車、住房等商品卻未演變成為新的消費熱點,這使得城鄉居民在轉移消費目標的過程中,顯得非常迷茫,“買上不足,買下有餘”的消費尷尬還將有所延續。
(3)消費闖關的困境。
城鄉居民衣著類和居住類消費支出比重顯著差異的背後,隱含著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闖關的困境。在生活實現小康,衣食無憂、用品俱全的條件下,商品房消費正成為多數城鎮居民下一個消費闖關的目標。然而,過高的商品房價格使得消費闖關無論是積累時間還是積累強度都顯得極為艱巨。作為巨大消費能力積累的必要釋放,衣著類消費比重的上升實為無奈之舉。類似的消費闖關困境還出現在農村居民對醫療的消費方面。據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的報告:2005年我國患病人次數超過50億人次,但看病的人次數卻有所減少,城鄉居民的兩周患病就診率從1993年的17%下降到了今年的13.4%。雖然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消費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增長,消費支出比重也逐年遞增,但置於農村居民相對微薄的現金收入之上,要真正做到及時有效的就診,同樣面臨著艱巨的消費闖關困境。
(4)城鄉消費實質性差異的掩蓋。
在城鄉收入水平差異逐年擴大的同時,城鄉消費結構卻逐步趨同,這一看似矛盾的消費特徵其實隱含著城鄉居民消費內容的實質性差異。城鄉居民同類消費3倍以上的支出差異,已開始演化為城鄉商品結構差異的擴大和城鄉消費理念的斷層,長此以往,必將對我國消費品市場原本形成的城鄉互動、梯度遞進的良性消費格局造成巨大衝擊。應該說,空調、電腦、轎車等耐用消費品近兩年來表現出的銷售增長乏力與這一問題初露端倪不無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