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鹽類沉積

在印支運動發生前,中國最重要的成鹽時代是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和三疊紀,主要發育在海相蒸發盆地,一般都位於古地台(克拉通)區,具有鹽類沉積發育面積大、石鹽層厚度大、成鹽旋迴簡單等特點,是尋找鉀鹽礦床的主要目標靶區。中國已知的海相成鹽盆地大都為相對穩定的陸表海局限盆地,都處於區域構造運動導致的海退旋迴中,至是處於末期階段。陝北奧陶紀膏鹽盆地與鄂爾多斯陸核幾乎重疊,上揚子地區的四川三疊紀成鹽盆地位於川中陸核之上(鄭綿平等,2010)。這些資料與國外巨型海相成鹽盆地發育於克拉通內的認識是一致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相鹽類沉積
  • 外文名:Marine salt deposition
  • 成鹽時代: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等
  • 區域:海相蒸發盆地
  • 特點:發育面積大、石鹽層厚度大
  • 舉例:揚子地台的海相鹽類沉積
揚子地台的海相鹽類沉積,華北地台的海相鹽類沉積,塔里木地台的海相鹽類沉積,

揚子地台的海相鹽類沉積

揚子地台的震旦紀和寒武紀的鹽類沉積,研究程度相對較低。長寧-珙縣上震旦統燈影組下段發現240 m厚的石鹽層。揚子地台西南部的寒武紀鹽類沉積,分布面積極大,含膏白雲岩系厚達1500 m以上,普遍見有石鹽假晶和鹽泉。下寒武統龍王廟組和中、上寒武統洗象池組都有滷水層發現,且鉀、溴含量較高。該區剖面中都夾有厚度較大的粉砂岩和泥岩層,似屬地台邊緣坳陷沉積物。
泥盆紀是世界上一個相當廣泛的強烈成鹽時代,尤以中、上泥盆統鹽類沉積更為豐富。中國揚子地台區在湘西和四川龍門山地區都有中、晚泥盆世的石膏沉積。龍門山區是介於東部地台和西部地槽區之間的地帶,面積達數十萬平方千米,構造上具有邊緣坳陷的性質。泥盆紀時期,龍門山區成為一狹長的古海灣伸人大陸內部,有一定的封閉條件,在康定和寶興一帶沉積有厚層石膏,又有石鹽假晶和膏鹽溶角礫岩的分布。

華北地台的海相鹽類沉積

華北地台早寒武世是重要的成鹽期,已知的白雲岩及硬石膏沉積見於吉林省通化地區、山西省朔縣、河南省濟源縣和善山縣、江蘇省徐州等地。雖然許多地區有石鹽假晶出現,但至今沒有發現石鹽層。從硬石膏層的沉積特點看,大多是潮坪帶窪地沉積,膏層薄,側向相變大。據劉群等(1994)研究,華北地台在早寒武世處於30°N-45°N的部位,已偏離最有利鹽類沉積的10°N-35°N之間的古緯度帶。

塔里木地台的海相鹽類沉積

塔里木地台區的寒武系和石炭系已知有厚度較大的硬石膏和石鹽沉積,但限於埋藏深度大,目前的研究資料尚少。從現在掌握的資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含膏、鹽層位主要有2個下石炭統巴楚組和卡拉沙依組。石鹽層位見於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地區滿加爾坳陷下石炭統巴楚組,含鹽岩系厚達300 m以上,鹽層累積厚度達200m,石鹽分布面積約(2.5~3.0)× 104 km2。含膏層位主要是下石炭統卡拉沙依組,見於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烏什等地,含膏盆地面積約2 × 104 km2(劉群等,199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