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鹽類沉積

中國印支期前即早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質時期,其鹽類沉積的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期兩型"。

"五期",即5個重要的成熟期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三疊紀。

"兩型",即兩個主要的海相鹽類沉積類型A類和B類。A類蒸發岩系的上、下均為碳酸鹽岩,B類蒸發岩系的上、下以碳酸鹽岩係為主,但向蒸發鹽層過渡部位有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等陸源碎屑岩層分布。這兩種置位方式或剖面結構類型,比較鮮明地反映了蒸發岩系發育的大地構造背景和海陸關係等古地理條件。A類蒸發岩系一般位於穩定的大陸板塊的克拉通盆地里,為地表平坦的陸表海和內陸棚海區。B類蒸發岩系一般發育於大陸板塊邊緣的裂谷斷陷盆地里,海灣或毗鄰古陸的淺水陸棚帶等,盆底構造活動性大。在巨型蒸發盆地中,有時從古陸邊緣到遠離古陸的陸棚帶,由B類蒸發岩系逐漸過渡為A類蒸發岩系,或表現為A、B兩類蒸發岩系的上、下旋迴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陶紀鹽類沉積
  • 外文名:Ordovician salt deposits
  • 概括特點:五期兩型
  • 五期: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三疊紀
  • 兩型:海相鹽類沉積類型A類和B類
  • 奧陶紀沉積:華北地台奧陶紀鹽類沉積
簡介,成鹽地質條件,

簡介

中國印支期前即早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質時期,其鹽類沉積的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期兩型"。
"五期",即5個重要的成熟期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三疊紀。
"兩型",即兩個主要的海相鹽類沉積類型A類和B類。A類蒸發岩系的上、下均為碳酸鹽岩,B類蒸發岩系的上、下以碳酸鹽岩係為主,但向蒸發鹽層過渡部位有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等陸源碎屑岩層分布。這兩種置位方式或剖面結構類型,比較鮮明地反映了蒸發岩系發育的大地構造背景和海陸關係等古地理條件。A類蒸發岩系一般位於穩定的大陸板塊的克拉通盆地里,為地表平坦的陸表海和內陸棚海區。B類蒸發岩系一般發育於大陸板塊邊緣的裂谷斷陷盆地里,海灣或毗鄰古陸的淺水陸棚帶等,盆底構造活動性大。在巨型蒸發盆地中,有時從古陸邊緣到遠離古陸的陸棚帶,由B類蒸發岩系逐漸過渡為A類蒸發岩系,或表現為A、B兩類蒸發岩系的上、下旋迴變化。

    成鹽地質條件

    華北地台奧陶紀鹽類沉積(硬石膏、石膏)分布範圍在今東經108°-20°、北緯32°-40°的廣大地區,發育面積超過60 × 104 km2,是中國大型蒸發盆地之一。早奧陶世地台周邊有古陸與島群,內部自東向西形成多級膏鹽盆地,大致為呂梁山以西形成陝北含鉀鹽的石鹽盆地(米脂坳陷),呂梁山以東主要是石膏沉積區,在晉、冀、魯等省形成大型石膏礦床,僅在山西臨汾鑽井中見有次生石鹽脈。華北含膏盆地地處華北克拉通盆地的中部,位於馮增昭等(1990)提出的三坳二隆構造帶的中央坳陷帶。坳陷帶以臨汾-邯鄲-濟南一線為中心,呈近東西向展市,同時受大同-吳旗斷裂、烏拉山斷裂、郯廬斷裂、鄭州-宿縣斷裂和渭北斷裂等5個深大斷裂所控制。這一大型坳陷盆地為大規模的鹽類沉積準備了良好的構造條件。
    陝北鹽盆地處於華北含膏盆地的西部,構造上稱為米脂坳陷。這個北北東向坳陷是一長期的繼承性坳陷,同時,該坳陷的中心部分也正是大同-吳旗深大斷裂所通過的部位。據長慶油田和原地礦部三普等單位研究證實,大同-吳旗深大斷裂在早古生代期間有相對活動的跡象。據此可以推斷,陝北鹽盆可能是一同沉積的斷坳盆地。在馬家溝期由山西斷隆區(離石隆起)越過呂梁斷裂帶進人沉陷較深的陝北箕狀盆地,有利於匯聚廣大區域內的滷水,從而形成含鉀石鹽盆地,使華北含膏盆地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發現鉀鹽沉積的巨型奧陶紀膏鹽盆地。陝北特大型鹽礦就位於華北地台西部鄂爾多斯盆地陝北斜坡帶上,賦存於馬家溝組,其中石鹽層主要賦存在馬一段、馬三段和馬五段,在馬五段還發現有含鉀石鹽薄層,理深2000 m左右,在榆9井可見58層石鹽層,累計厚度317.27 m,NaCl含量一般在95%-97%,預測石鹽資源量約6 × 108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