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明清時期,屬
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70年,屬蛇口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蛇口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蛇口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蛇口街道;1984年,屬蛇口區蛇口鎮;1990年,屬南山區蛇口街道;2001年,屬蛇口街道海灣社區。
行政區劃
海灣村,位於南山區蛇口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灣廈村。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有樊、屈、劉、莫姓。第一大姓為樊姓,南宋從南雄遷至今深圳寶安西鄉;明末從寶安西鄉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屈姓,明代從今廣東番禺化龍鎮沙亭村遷至此地。第三大姓為劉姓,從今龍崗平湖遷移至此地。第四大姓為莫姓,從東莞遷至此地。劉、莫2姓遷移時間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1707人,其中男性828人,女性879人;80歲以上24人,最年長者96歲(男);實際在村人口380人;海外留學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9635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84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41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美國、荷蘭、德國、秘魯、泰國、新加坡、法國、澳大利亞等國。歸僑1人。
地方語言
經濟
傳統經濟以養蚝、打漁為主。該村地處后海灣,村民在自然生成的灘涂蚝田養蚝,蚝田一直延伸至大鏟島海域,養殖面積廣闊。
據蛇口後海天后宮所存立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蒙楊大老爺示禁碑》碑文記載,當時沙井蚝民以船載蚝塊到後海隨處放養。由后海灣灘涂蚝田種養出來的蚝稱後海蚝,色乳白,肉爽嫩,無泥腥味,為蚝中珍品。海灣蚝民利用此得天獨厚的條件,祖祖輩輩在此養蚝為生。1959-1964年,海灣蚝業社進行多種經營,除了蚝業和漁業,兼種荔枝、養豬、燒制蚝殼灰及從事海上運輸業。1970年,海灣大隊有機船2艘,蚝艇5艘;有蚝田1100畝,年投放附著器570井,年產鮮蚝64噸;另有耕地72畝。1978年12月,海灣蚝業生產大隊出資組裝了一艘108馬力的生產作業船,還組裝了載重50噸、功率80馬力的生產作業船一艘,投入資金8.5萬元。當時,該村的集休總資產已達158萬元。1980年4月,海灣大隊蚝業養殖遭遇大災害,放養在深圳灣的所有蚝苗全部死亡,經濟損失5萬元。下半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分蚝田到戶。是年,引進港資興辦第一家合作經營工廠海景製衣廠,富餘勞動力安排到製衣廠工作。1981年,海上蚝業養殖區有雞西區600多畝、明頭石區600多畝(現姑婆角)、福永區500畝、沙井黃魚排區300多畝。1982年,海灣村養蚝業的養殖方式有了突破,各家各戶掌握了海面浮排的科學養殖法,有效地增加了蚝苗的放養數量,同時消除了灘蚝固定區域養殖的局限性。1984年,規劃建造海灣新村,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共有36幢,樓層最高7層。1985年,成立蛇口區漁工貿發展總公司海灣分公司,興建海灣村委辦公樓。1992年實行農村城市化改革,成立海灣居民委員會、海灣實業股份公司。1998年春,海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山三角鎮投資建立了一個300多畝的中華鱉養殖場。
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及興辦實業為主。村民以房屋出租、在深圳就業為主,部分村民養蚝。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村內有樹齡約100年的古榕樹4棵。
交通運輸
後海大道、工業七路、愛榕路、招商路經過該村。
社會事業
20世紀8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並通自來水、通電、通電話,90年代後期通網際網路。村內有東灣國小,6個年級,31個班,2015年末在校學生1672人,教職工79人;校內有體育場。有灣廈花園健身路徑、四海公寓健身路徑、灣廈山公園(松山仔)、村內小公園、社區服務中心。另有社區圖書室,藏書3000冊。該村有《關於維護社區環境衛生的村規民約》,於2013年3月制定。
歷史文化
每棟占地面積30--60平方米。現均為危房,不允許居住。村口有海灣新村牌坊,建於1987年。每年春節、清明、重陽節,樊姓村民到位於灣廈村的樊氏宗祠參加祭祀活動,遷居海外的樊姓後人也回鄉參加。祭祀完畢,宗親一起在宗祠前的廣場吃大盆菜。該村劉姓族人每年清明、重陽節也前往位於灣廈村的劉氏宗祠祭祖。
每逢天后娘娘誕日或春節、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等節日及農曆每月初一、十五,該村村民或祖籍該村的港澳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前往位於灣廈村的天后廟拜祭。
1992年,村民議定設立海灣社員節,日期為每年的正月初七。1993年正月初七,舉辦首個社員節,此後每年一屆。社員節期間,海灣社區居民歡聚一堂,早年移居香港或海外的宗親也回鄉團聚,大家一起吃大盆菜。
該村流傳著關於愛榕路和愛榕園由來的掌故。1931年春,灣廈青年會的屈騰良、葉慶生、劉福全、姚勤林、吳馨、梁玉堂等人,考慮到村民們去南頭街趕集的路途中很少綠樹遮陽,所以在村頭的路口(現大榕樹頭,也就是現在的臨園大廈與東灣國小之間)的小溪旁,栽種了3棵榕樹,在四海那邊(現愛榕園)的路旁栽種了幾棵榕樹,給過往行人遮陽乘涼。現在的愛榕路及愛榕園因此而得名。
地方特產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祿堆(
煎堆)、炒米餅(壓餅)、油角仔、糖環(糯米粉加糖做成環形再油炸)、
年糕和
蘿蔔糕,清明節的艾茶果、秀粉(粘米粉加花生蒸)、白仔(糯米粉揉成團),冬至的煎鴨、祿鵝(用熱油燙的鵝)。收蚝時節有
禾蟲(用蚝仔做成),其他四季特色食品有鹹香果仔(紅薯與糯米或粘米粉揉成團再油炸)、
花生糖、炒米糰、鍋皮等。
地方事件
1991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視察該村。1992年1月23日,國家主席楊尚昆視察海灣合作企業——聯合餅乾廠。1992年2月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視察海灣股份公司。1992年,全國政協副主席楊靜仁為海灣題詞。199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習仲勛視察海灣。
地方規劃
2001年7月,海灣社區成立海灣青年足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