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會塔

海會塔

海會塔位於福建清流縣溫郊鄉梧地村。溫效鄉梧地村距縣城一百多華里,海拔1019米。這裡山巒疊嶂,路隘林深,古木參天,遮天蔽日,常有虎豹潛藏,猿猴攀授,是盛產竹、木的地方。凡是肩客遊人到此,都得翻山越嶺。人們趕集,最近的地方是明溪胡坊,也要走二十多里山路,是清流縣較偏僻的村莊。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相關傳說,

基本簡介

梧地原名“蘇洋”。在清代順治年間,只有寥寥數家,與包地毗鄰。不久之後,人口增加,遂開拓土地,擴建房舍,變成了一個嶄新的吾地。“吾地”是“吾李氏開闢之地”之意,故稱。後因盛產梧桐,再改名為“梧地”至今。

相關傳說

相傳,以前有個和尚住在蘇洋(鯉魚山)廟內,在鋤地種菜時,挖得窖藏金銀十餘擔。和尚自思出家為僧,齋戒念經,這許多錢財何處去用?又想到“財多招禍”,生命也有危險。翻來覆去,難以入寐。最後,他想到深交的好朋友李其羨,其以農為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為人誠實,因此決定叫他去取。第二天清早,和尚到其羨家中,說明了真意。最後和尚說:“我年紀老,將來登仙之後,你要給我做個塔,別無他。”於是由老和尚領李其羨到廟內搬取金銀。頃刻之間,李其羨成了富翁。
不久,這位老和尚在廟內逝世了。李其羨履行諾言,建成木製僧塔,將和尚屍體火化,用瓮裝入塔。又捐獻祭田三十餘畝,供祭祀之用。每年七月中元節,還設壇建醮,普度孤魂,以慰幽靈。世代相傳,直至解放前夕。
海會塔海會塔
李其羨兒子昌賢,是名監生,襲父遺產。時值乾隆盛世,昌賢認為木塔易損,便將其改建為石塔,請來石工,上山打石,全用石條構築。昌賢朝夕親臨現場督建當塔建到第四層,石工技師生病身故,第五層則另換匠工,用磚木草率蓋成,,石塔歷時八載,費金三千餘元,於乾隆壬戍歲(1742年)始告竣工。改建後,塔高15米,六角五層。每層開六拱頂門。塔頂鋪古磚,六角飛檐,雕石斗拱,造型古樸。正門上方橫一石匾,陽刻“海會塔”正楷三個大字。塔的基層兩旁有石階十四級,直達塔後,進入塔中恰為第二層,塔內各層鋪以木板,樓梯盤旋,可登頂層,現在頂層略有損毀。登塔眺望,梧地村落盡收眼底。
塔外兩側,建井兩口,圍石欄桿,今廢,僅存乾涸的井口。塔的右方建有一座木瓦結構的屋橋,名為“西湖橋”。畫棟雕梁,古色古香。一澗清泉潺潺流出,逶迤通向芹口。前面是一片寬廣平曠綠野、良田,四時風景,美不勝收。果樹成林,房前屋後,鬱鬱蔥蔥。溪澗縱橫,水清泉冽。走進西湖橋,便有陣陣涼風襲來。在盛夏的日子,尤其讓人倍感舒暢。據村中老人說:“過去塔的左右山崗上,古木參天,盛暑炎夏,雖在田間勞動汗流浹背,一到西湖橋上,清風拂面,煩暑全消,真有羽化登仙之樂。只惜在十年動亂時期,將古樹砍伐甚多,現在僅剩稀疏數株,與古塔相映成景。人們閒暇時就喜歡到橋上坐坐,聊聊往事。橋下偶爾也有人垂釣。水面偶爾浮游著幾隻鴨子,悠哉悠哉。
右前方李氏宗祠,古雅恢宏。塔的周圍還有三個湖,湖光柳影想映成趣。這裡聚集的湖水,來自遠山深坑的二條小溪匯合而成,緩緩的流到水尾外的一片片梯田,澆灌著100多畝糧田,塔、湖、橋組成一幅秀麗的山水畫,無論歷經多少風雨歲月,人們不敢輕易在這裡動土,風水寶地風貌至今猶存。
清代翰林史官粵西陳齊紳,在石塔建成後,曾到梧地旅遊,在欣賞石塔之餘,作詩一首,以紀盛況,抄錄如下:
由來譽望重龍門,紹輯箕裘倍可尊。
千丈黃金鋪法地,五層寶塔痊幽魂。
鷲峰無頂月常照,福海有波日始暾。
百尺危樓閒品第,德金聚處是吾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