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山西會館”。 位於興海管理區東側,“三學寺”的西側,南約1.5華里為海城河,方位:座北朝南。
山西會館原為清代廟宇建築,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擴建後改為山西會館。民國三年重修後又改為關帝廟。一九八七年劃規海城市文物保管所使用並開始維修。由於受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該建築東西配房、戲台等破損嚴重。 一九八九年公布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獻記載
海城山西會館“關岳廟又稱武廟,本為關帝廟,在城西門外大街路北,正殿三楹,後殿五楹,大門三楹,鐘樓、鼓樓各一。路南樂樓一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縣鄭繡建,後屢經晉商捐資修建後,作為山西會館”。———《海城縣誌》
結構
整個建築由山門、鐘鼓樓、前殿、後殿、東西配房、戲台組成。山門前有立體石雕大獅子兩尊,守衛在門前。整個建築群占地約3000平方米。
前殿為懸山式建築,雕樑畫棟、屋檐斗拱翹昂、木刻精緻,前楹與後柱均用磨光鼓石為基,前有外廊後有抱廈,山門左右建有鐘、鼓二樓,結構嚴密、檐角翹麗、造型別致。後殿造型樸素;東西廂房為硬山式建築。整個建築群布局工整、雄偉,特別是木雕工藝,刻工極細。山門牆面有三國演義壁畫。
該建築群從一九八七年起,省、市政府先後撥款達百餘萬元和博物館自籌資金近二百萬元,先後對該建築群進行了全面維修和重建,現仍有戲台沒有恢復。
山西會館建築群從建築規模到建築風格以及建築技術等方面看,都是
海城市目前僅存的幾處清代廟宇建築群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保護範圍:圍牆內及牆外東、西、北均為20米,南4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50米以內為二類建設控制地帶。該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由遼寧省一九九三年八號檔案公布。
百年前的海城,一幫山西商人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百年後的海城,風骨猶存的山西會館,一磚一瓦、一石一碑,似乎都在講訴著當年那段塵封的往事。這座位於遼寧省海城市西門外的山西會館,作為同鄉、同業商人聚會、議事、祀神、娛樂的活動場所,成為旅居海城的山西商人在外創業、稱雄商界的歷史見證。
據《海城縣誌》記載:“關岳廟又稱武廟,本為
關帝廟,在城西門外大街路北。正殿三楹,後殿五楹,大門三楹,鐘樓、鼓樓各一。路南樂樓一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縣鄭繡建,後屢經晉商捐資修建後,作為山西會館。”當時,由於海城的山西會館行幫較多,人氣最旺,山西會館就成為了海城行幫中最強勢的團體。會館每年舉行一次年會,每月舉行一至二次例會,遇有特殊事情還會召開臨時會議。同時,還會經常邀請海城內的山東會館等共同商議經商大計。嚴格的組織管理、規範的守法經營,使晉商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據說清代在全國的商業領域,人數最多、資本最厚、散布最廣的就是山西人。難怪《龔自珍全集》中有:“山西號稱海內最富”之記載。
景觀歷史
山西會館的整個建築由山門、鐘鼓樓、前殿、後殿、東西配房及戲樓組成,集懸山式、歇山式、硬山式建築風格於一體。整個建築群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古樸的山門前有立體石雕大獅子兩尊,三楹的建築結構為歇山式。懸頂的屋檐下繪製有六幅古代傳說故事,從東分別為:
寧戚飯牛、巢父洗耳、仙人引鶴、王賈爛柯、採薇繪圖、伯牙撫琴。兩邊的角門上分建有鐘、鼓二樓,使整個山門看起來更加肅穆壯觀。前殿是山西會館的點睛之筆,它建在石基的高台上,採用懸山式建築,磚木結構。正門額上有“關帝殿”三個大字,兩側各有“千秋正氣”“萬古英靈”的匾額。四根朱色圓柱上書有兩副對聯:外聯為“亘古一人,大義參天”;內聯為“赤兔青龍,忠義千秋”。房頂正脊上建有一座小廟,脊中間插有“穿天戟”三根,脊兩端是龍形大吻。斜脊上蹲著磚雕跑獸:最前面叫“走投無路”,後面叫“坐地分贓”,中間叫“東張西望”、“左顧右盼”。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旅居異鄉的山西商人不但以自己的經濟實力,更以自己的匠心獨運,使山西會館在海城這方土地展示著晉商獨有的魅力與風采。“先蓋廟,後唱戲,錢莊當鋪開滿地;請鏢局,插黃旗,大個元寶拉回去。”這是在當地流傳甚廣的一首民謠。這首民謠不僅生動地反映了山西商人在東北的生活,而且形象地展示了商業與戲曲的依存關係。當年的海城,由於晉商的喜好與支持,曾有過固定的山西梆子戲班。會館不僅是山西商人聚會議事、處理事務的中心,而且成為當時東北傳播關內戲劇文化的重要場所。相傳,著名的海城高蹺、喇叭戲等,就是吸收了山西梆子等外來藝術演變而成的。坐落於山西會館路南的戲樓(樂樓)為單檐歇山式磚木結構,琉璃瓦蓋頂,與關帝廟正殿相對應,中間庭院可容納千餘觀眾看戲。從乾隆年間起,每逢廟會,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崑曲等都在樂樓演出。1946年後,戲樓因年久失修逐漸損毀。
在殿前的一塊鋪地石上,刻有“同治十一年六月六日立(1872),山西會館建,石匠張名揚刊”的字樣。這說明關帝廟是同治年間才改作山西會館的。民國三年重修後又改為關帝廟。1987年劃歸海城市文物保管所使用,並開始全面維修和重建,現仍有戲台尚未恢復。1988年12月20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海城博物館。
面對這座歷經百年滄桑、風骨猶存的山西會館,而今寂靜的廟院,銅質的香爐,仿佛都在無言詮釋著晉商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