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歷史

海地歷史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航美洲時發現海地島。1502年該島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將該島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東部仍屬西班牙。1790年海地爆發反抗法國和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黑人大起義(見海地革命)。1804年1月1日海地獨立,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

基本介紹

引言,海地歷史概況,殖民地,海地革命,獨立後,外國干涉,1935到1955年,獨裁,其他相關,

引言

海地原為阿拉瓦克印第安人世代居住之地。1492年12月,哥倫布發現海地島,在其西北部聖尼古拉登入,稱該島為埃斯帕尼奧拉(“小西班牙”之意),並在納維達德建立了第一個據點。1502年,海地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殘酷掠奪和奴役印第安人,幾年之內,印第安人被殘殺殆盡。1630年起法國海地島殖民,並以海盜方式襲擊西班牙船隻,占領海地島的一些港口。1697年法國根據立茲維克條約占有海地島西部,稱法屬聖多明各。東部仍屬西班牙

海地歷史概況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人居住地。1492年,哥倫布航行至此,將該島命名為伊斯帕尼奧拉島(意即“西班牙的島”),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海地歷史。 法國殖民者占領海地後,從非洲運入大量黑奴,發展種植園經濟。到海地革命前,共有甘蔗咖啡、棉花和靛藍種植園4890個,蔗糖產量占世界第一位。1790年,海地人民在杜桑·盧維杜爾領導下舉行起義,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法國西班牙殖民統治,宣布廢除奴隸制度,統一了整個海地島。1804年 1月1日讓-雅克·德薩林宣布海地獨立,任終身總統(見海地革命)。1806年海地內部發生分裂。亨利·克里斯多夫在海地北部建立“海地國”;亞歷山大·佩蒂翁統治海地南部,建立海地共和國。1818年讓-皮埃爾·布瓦耶繼任海地共和國總統,1820年占領海地北部,1822年重新統一整個海地島。獨立後的前幾屆政府重申廢除奴隸制度,把法國種植園主的土地分配給起義軍官兵和無地少地的農民,使農業生產有一定發展。在分配土地過程中,大批土地落入軍官手裡,從而形成了新的種植園主。1843年初,軍人發動暴亂,布瓦耶被逐,政局動盪不安,1843~1915年,更換22個總統。1844年,海地島東部人民起義,宣布獨立,稱多米尼加共和國。
海地國徽海地國徽
1915年7月,美國藉口保護美僑生命財產安全派海軍司令R.A.W.卡珀頓率領船隊攻占太子港等地。是年 9月,美國強迫海地簽訂屈辱性條約,控制了海地的海關、財政和地方警察,海地實際上淪為美國殖民地。1929年10月,海地人民舉行反對美帝國主義和路易·博爾諾賣國政府的起義。懾于海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1934年 8月美軍全部撤出海地。
美軍撤出海地後,美國政府仍從政治和經濟上控制海地。1941年 4月,美國扶植埃利·萊斯科擔任總統。萊斯科特上台後,立即對日、德、意軸心國宣戰,為美國生產橡膠等戰略原料,並將首都太子港變成美國軍事基地。1957年 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擔任總統。1964年杜瓦利埃修改憲法,規定自己為終身總統,禁止一切反對黨活動,進行獨裁統治。1971年4月,其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繼任總統,推行暴政。在杜瓦利埃家族統治下,大批愛國者被監禁和殺害,經濟發展十分緩慢。1986年 2月,太子港舉行總罷工,各地紛紛回響,全國經濟陷於癱瘓狀態,杜瓦利埃逃亡國外,以參謀長亨利·南菲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掌權。

殖民地

伊斯帕尼奧拉島被發現時,島上居住著約100萬印第安人,主要為泰諾人,島的西北部居住著少許西沃內人。當時島上已經有五個印第安土著政權,他們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莊裡,捕捉鳥類、魚類、嚙齒類動物,並耕種土地。伊斯帕尼奧拉島印第安人用石斧開墾,用木鏟耕種。主要的作物是木薯甘薯。 1492年,在哥倫布的首次航行中,因為其旗艦擱淺,不能把其他兩艘船上的船員帶回西班牙,因此在今天的海地角(Cap-Haitien)附近建立了納維達德城堡。1493年哥倫布返回這裡時,發現堡內無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貝拉殖民地,該島的殖民統治就此開始。
1502年,伊斯帕尼奧拉島正式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島上印第安人的軍事反抗被粉碎。至16世紀,西班牙人已經在島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們都分得了島上的土地,並且把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變成了奴隸,用於採掘黃金、種植甘蔗和養牛。由於天花的影響,阿拉瓦克人於1544年在島上絕跡。
土著絕跡以後,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種植園和牧場紛紛被西班牙地主拋棄,該島西部遂成為荒蕪的無人區,並逐漸變成英國、法國、荷蘭等國海盜的據點。到16世紀末,這些海盜已經嚴重地威脅西班牙的海上航線。一些來自英法荷等國的獵人逐漸來到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狩獵野牛野豬,做成醃肉出售給海盜,還有一些農民種植菸草和一些基本的糧食作物。
海地海地
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歐洲移民中,法國人占數量上的優勢。1640年,法國伊斯帕尼奧拉島西北的托爾提島據為己有。1665年,法國政府聲稱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是法國的殖民地,稱為“聖多明克”(Saint-Domingue)。1679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聖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讓給法國
法國政府考慮到在該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僅很注意制止海盜活動,而且勸說獵人移居到殖民區,成為定居農民。到17世紀末,隨著法國殖民者的不斷遷入,聖多明克已經成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聖多明克的行政中心和最大港口是法蘭西角(CapFrançais,即今天的海地角),1790年時人口為1.5萬,擁有許多繁華的公共建築和寬闊的街道、廣場。第二大城市是太子港,1790年時人口為6000。其他城鎮也大多位於沿海,起到港口和貿易中心的作用。在內地密布種植園,在種植園和港口之間修建了鋪砌石塊的全天候道路,以及橫跨河流的石橋。
聖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菸草和靛藍,後來是棉花、甘蔗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進行耕種,甘蔗種植在濕潤平原上,山地種植咖啡,乾燥丘陵地種植靛藍,棉花地則分布在乾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種植的地方,也被用來養牛和養豬。甘蔗是聖多明克最主要的經濟作物,1767年,這裡向歐洲出口了7200萬磅粗糖和5200萬磅白糖。到1780年代,聖多明克提供了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當地所需的食糧一部分依靠自種,大部分需要進口。
在1790年黑人起義前夕,聖多明克島上的白人有3.2萬,大多數是法國移民。他們分為兩個階層,第一個階層包括大種植園主、高級官員和大商人,及其眷屬;第二個階層包括小土地占有者、小店主、工匠、港口工人等下層白人。黑白混血人的人數大約有3.5萬到5.6萬之間。此外還有大約3萬名自由黑人(affranchis)。黑人奴隸們可以通過被主人釋放而得到自由,也有種植園主在奴隸老得不能勞動時將其釋放,以免負擔其衣食供養。與主人發生關係的黑人侍女及其混血子女也常常會獲得自由。不過,自由黑人不能從事法官和軍官的職業,被禁止使用火槍,禁止佩劍,衣服的式樣和質料也有規定。
海地革命前夕,聖多明克的各種植園中約有50萬黑人奴隸。從1783年到1791年,聖多明克的奴隸進口量占西半球奴隸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奴隸大多來自西非的達荷美、剛果和幾內亞,他們將西非的伏都教帶入了聖多明克。儘管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在1681年發布了“黑人法令”(codenoir),規定種植園主要為奴隸提供足夠的衣食和住宿,但是也允許他們對黑人奴隸施加各種殘酷的肉刑。曾經是黑人奴隸、後來成為海地皇帝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在其回憶錄中記錄了白人種植園主的種種酷刑:“(白人)將黑人倒掛起來,將他們釘死在木板上,將他們活埋,將他們裝入麻袋扔到河裡,強迫他們吃屎,用鞭子抽掉他們的皮,將他們綁起來讓螞蟻和蚊子吃他們,將他們活活扔到沸水中,將他們綁到大炮前轟碎,讓狗吃他們……”在白人種植園主的虐待下,許多黑人奴隸選擇逃亡。他們在中科迪勒拉山中定居下來,組成被稱為“馬龍”(Maroon)的社區,不時下山襲擊孤立的種植園。這些逃亡奴隸被稱為“馬龍人”。

海地革命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西半球的法國殖民地帶來了極大的衝擊。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要求制訂有關有色人種自由民權利的立法,遭到來自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羅·德聖梅里的反對,他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國民議會竟不幸制定關於黑白混血人種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將認為自己是被出賣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們朋友(按:指法國的“黑人之友”(AmisdesNoirs)等主張廢奴自由主義組織)的慫恿,將會採取最極端的手段。然後,奴隸們——他們也有同樣的朋友和同樣的行動手段——將會力圖達到同樣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會成為一片廣袤的屠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莫羅的預言在聖多明克逐漸成為現實。當地殖民當局拒絕履行法國國民議會提出的自由民有權參加省議會和殖民地議會選舉的法令;當地的混血人則拿起武器,要求獲得他們應有的權利。白人與混血人之間的爭論吸引了殖民當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沒有注意到黑人即將造反的信號。
早在1790年,聖多明克的黑人奴隸就通過夜間的伏都教秘密集會互相傳播準備起義的訊息。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萬黑人奴隸以擊鼓為號,紛紛起來造反了。白人種植園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襲擊。奴隸們放火焚燒甘蔗田和房屋,屠殺白種居民。當地的一萬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規部隊根本無法將起義鎮壓下來,幾個星期內,海地北方已經成為廢墟。大約有兩千名白人被殺,180個甘蔗種植園和900個咖啡與靛藍種植園被毀壞,1萬多名奴隸在戰鬥、飢餓或白人鎮壓中死亡。兩個月後,海地北方已經全部落入奴隸手中,只有法蘭西角與西部山區一帶有防禦工事的營地還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沒有發生奴隸叛亂,不過卻發生了白人與要求分權的混血人種的戰爭,除了太子港(當地貧窮白人組成了自發武裝,反抗白人上等階級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種軍隊在交戰中占上風。在海地南部,白人種植園主將黑人奴隸武裝起來,反對混血人種。
到1791年10月,聖多明克的黑人起義已經演變為白人上等階級與貧窮白人、白人保王黨與革命派、混血人與白人、混血人與黑人、南部武裝奴隸與北部起義奴隸之間的交迭混戰。唯一恢復秩序的希望在於從法國派遣軍隊,然而國民議會中的雅各賓派反對任何支持聖多明克殖民者與王家總督的動議。直到1792年9月雅各賓派控制國民議會後,才向聖多明克派去“革命軍隊”,宣傳“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但是,自法國派去的革命軍隊面臨聖多明克保王黨的抵抗,只好與叛亂的努力聯合起來。1793年6月,黑人攻陷法蘭西角,並洗劫了這個城市。
1793年8月,法國頒布法令,解放聖多明克的奴隸。當地倖存的白人為了躲避黑人報復,紛紛逃往美國古巴牙買加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的西海岸,來自聖多明克的法國難民建起了富於法國特色的馬亞圭斯城)。
聖多明克的黑人起義及隨後的戰爭引起西屬聖多明各(多米尼加)和英屬牙買加當局的嚴重恐慌,他們懼怕本地的黑人也起而效仿。兩國都向聖多明克派遣了遠征軍。一支英國軍隊在1794年3月攻占太子港,受到法國殖民者的歡迎。但是1795年牙買加爆發馬龍人起義(這次起義是法國人在幕後操縱的)後英國撤回了軍隊。
黑人領袖杜桑·盧維杜爾(ToussaintL'Ouverture)領導了反抗英國人的戰爭。他原為種植園奴隸,1791年黑人起義後在聖多明克北方流浪擄掠。西班牙法蘭西共和國爆發戰爭後,他加入西班牙軍隊,成為保王黨的僱傭兵。1794年,由於英國軍隊的入侵,他帶領部隊從西班牙軍隊中譁變,並轉而參加法蘭西共和國的軍隊。杜桑·盧維杜爾得到了美國的支援,從美國得到船隻和物資供應。1798年,英國干涉軍統帥梅特蘭與杜桑·盧維杜爾簽訂了和約,撤回軍隊。
英國撤軍後,杜桑·盧維杜爾轉而攻打南部和西部的混血人地盤,屠殺了1萬多名混血人婦女和兒童,聖多明克全境至此已都在他的控制之下。盧維杜爾成為聖多明克實際上的統治者(他在1799年被法國執政內閣任命為總督),隨後命令那些被釋放的奴隸結束遊蕩,回到土地上去勞動。1800年到1802年間,幾乎被完全毀滅的聖多明克經濟又逐漸復甦過來。
1802年的Ravine-à-Couleuvres戰役:
1801年,杜桑·盧維杜爾起草了一份憲法,宣布聖多明克是“一個唯一的成為法蘭西帝國一部分的殖民地,這個殖民地只服從它特有的法律”。這份檔案被法國政府批准。盧維杜爾還宣布自己是終身統治者。 1795年,西班牙法國簽訂巴塞爾和約,將伊斯帕尼奧拉島東部——聖多明各割讓給法國。但是法國並未採取行動來控制這塊殖民地。直至拿破崙即位之後,該地仍為西班牙人占有。盧維杜爾在1801年抗拒拿破崙的命令,進軍並征服了聖多明各。盧維杜爾的行為令拿破崙感到惱怒,同時拿破崙也打算在伊斯帕尼奧拉島恢復奴隸制度。這些因素導致1802年拿破崙軍隊對聖多明克的遠征。經過一系列消耗巨大的叢林戰役,由拿破崙妹夫夏爾·勒克萊爾將軍指揮的軍隊擊垮了盧維圖爾的軍隊,盧維杜爾的大部分支持者向法軍投降,他本人則被誘捕,送到法國,死在監獄裡。
但是,法國在聖多明克的統治只持續了兩年。1803年,法國瓜德羅普島恢復奴隸制度和奴隸貿易,聖多明克的黑人聞訊後擔心法國在伊斯帕尼奧拉島也恢復奴隸制,於是再度揭竿而起。當年勒克萊爾將軍死於黃熱病,同時拿破崙在歐洲發動了新的戰爭,因此完全拋棄了對聖多明克事務的過問。1803年,聖多明克的殘存法軍向牙買加的英軍投降。聖多明克的剩餘白人大多隨法軍一同撤退,很多人前往路易斯安那定居。
1804年1月1日,杜桑·盧維杜爾的屬下讓-雅克·德薩林將軍(Jean-JacquesDessalines)宣布成立海地國,並於當年9月封自己為海地皇帝“雅克一世”。“海地”一詞來自泰諾語,意為“多山的”。德薩林發動了滅絕全部倖存白人的戰役,在法蘭西角,2000名白人被海地軍隊屠殺;在太子港屠殺了800人,熱雷姆屠殺了400人。只有拿破崙軍隊中的波蘭人得到了赦免,因為他們當初拒絕參加鎮壓黑人的戰鬥。有400多名波蘭人選擇留在海地,他們的後裔至今仍操波蘭語。

獨立後

海地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獨立後,海地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體制,政局動盪,獨裁者不斷被推翻。據統計,從海地獨立到1915年這一百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台。 讓-雅克·德薩林為海地制訂了一部高度中央集權的憲法,在海地北部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把被驅逐的法國人的產業分配給黑人和黑白混血人。他依靠軍事手段實施管理,恢復農業,並把農業收成平均地分配給農民和工人。但是當他試圖把在北方行之有效的這套制度用在南方時,卻遭到了反抗。德薩林採取強硬手段來推行改革,這些措施反過來又造成政變。1806年,德薩林被暗殺。當年在太子港制訂了新憲法,規定海地為共和國,並限制總統的權力。當上總統的亨利·克里斯多夫對此感到憤恨,試圖用武力征服太子港,但是在黑白混血人亞歷山大·佩蒂翁(AlexandrePétion)的手下遭到了失敗。海地隨即被分為兩部分:亨利·克里斯多夫以海地角為首都統治北部,佩蒂翁以太子港為首都統治南部。
讓-雅克·德薩林讓-雅克·德薩林
在北方,亨利·克里斯多夫自稱“海地總統”,在1811年自立為王,稱亨利一世。他驅使黑人為自己修建了6座宮堡、8座宮殿,並驅使20萬民工為自己修建了規模巨大的拉費里埃爾堡。亨利·克里斯多夫還創建了貴族等級制度,冊封了4個親王、8個公爵、22個伯爵、37個男爵和14個騎士。他對人民的壓榨激起了反抗,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一次政變中吞槍自盡。
在海地南方,佩蒂翁將大地產劃分為小塊的農耕地,此舉雖然得人心,但在經濟上卻是災難性的。蔗糖的出口從1791年的1.63億磅跌至1825年的2020磅。佩蒂翁在1818年去世,他的繼任者讓-皮埃爾·布瓦耶(JeanPierreBoyer)統一了海地,並一直統治到1843年。1822年,他出兵奪占了聖多明各(在1809年重歸西班牙統治,1821年宣告獨立)。
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後,對海地提出了索賠要求,要求其賠償獨立戰爭期間沒收的白人種植園。這一要求在1825年遭到拒絕,法國於是派遣了一支艦隊來封鎖伊斯帕尼奧拉島,強索3000萬美元的賠償。布瓦耶最後同意支付1800萬美元,但是海地無力支付,於是同法國展開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是把賠款減為1200萬美元,在30年內支付,每年支付40萬美元。為了應付賠款,布瓦耶減少了政府開支,並在農村採取軍事管理政策,以期維持農業生產。
1843年,一場地震毀滅了海地首都海地角太子港則毀於大火。在混亂中,一名黑白混血人查爾斯·里維耶爾-埃拉爾發動了政變,迫使布瓦耶逃往牙買加。此後四年中,海地先後出了四位黑人總統,並在1844年喪失了聖多明各。1847年,海地參議院將不識字的黑人衛隊長福斯坦·蘇魯克(FaustinSoulouque)選為總統,福斯坦上台後即將那些試圖操縱他的參議員放逐,並在1849年廢除了共和國。福斯坦自稱為福斯坦一世皇帝,於1852年4月在太子港舉行了豪華隆重、耗資巨大的加冕典禮。
福斯坦上台後即試圖重新征服聖多明各,但是吃了敗仗。到1858年,隨著戰爭帶來的開支增大、以及維持皇室排場所需的費用,已經使海地國庫極度空虛。1859年1月,身為參謀長的塔巴拉公爵法布爾·熱弗拉爾將軍(FabreGeffrard)發動政變,迫使福斯坦退位,自任總統。
法布爾·熱弗拉爾被視為海地最好的總統之一,他支持教育,建立了醫藥航海、藝術諸學院,鼓勵在城市中建立工業技術學校,還派遣學生去歐洲留學。熱夫拉爾下令修建了主要城市的蓄水設施,扶助農業和小型工業,並聘用外國人協助開發國家。他在對外政策上支持多米尼加復國派(該國在1844年獨立,1861年因擔心被海地吞併而重歸西班牙統治),並幫助多米尼加流亡者發起反西班牙人的戰爭,為此招來西班牙的報復,威望降低。1867年,熱夫拉爾在國內政治騷亂中被迫辭職。
熱弗拉爾下台後,海地即陷入內戰狀態中,並最終招來外國干涉。在獨立後的海地保留了壁壘森嚴的種姓制度,在所謂“高貴人”(elite)種姓中,黑白混血人居多,此外也有富有的、血統比較純粹的黑人,他們居住在城市中,在鄉下擁有地產,壟斷了文武官員、法官、律師醫生等職業;全國另外97%的人口(幾乎全部是黑人)則地位低下。1867年,南方黑人發動起義,總統從北方農民中徵召部隊來鎮壓,從而引起海地北方與南方之間的長久敵意。

外國干涉

從1908年到1915年,海地發生了6次政變,更換了8位總統,陷入長期的內亂和內戰中。雖然海地憲法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但法國和德國的商行通過當地代理人在海地獲得了許多土地所有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在海地的利益集團受到了美國的猜忌。此時美國已經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引申”而擴大了門羅主義的範圍,獲得了波多黎各和古巴,為美國在加勒比海國家發生內亂或“歐洲人占領”時實行干涉作了辯護。1914年11月政變時,美國海軍就派了一艘巡洋艦到太子港,將海地國家銀行的50萬美元保證金運到紐約(1919年歸還),以免被叛軍攫取。 1915年5月,海地爆發了另一次政變,為了撲滅政變,統治者讓-維布倫·紀堯姆·桑(Guillaume Sam)下令殺死監獄中的所有政治犯,他本人則在不久之後被沖入法國公使館的暴亂民眾殺死並被肢解。海地陷入無政府狀態,最終招致使美國的入侵。1915年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子港登入,控制了局面,並遴選出一個美國認為合適的總統。海地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海關被置於美國監管之下。美國監督海地參議院制訂了新憲法,以美國憲法為藍本,規定總統任期四年,參眾兩院議員任期為六年和二年,賦予年滿21歲的公民選舉權。
此後8年中,海地的經濟獲得改善,國債從2400萬美元減至1200萬美元,出口額從1916年的893萬美元升至1928年的2200萬美元。海地的本國工業獲得扶植,此外美國還建設了公共衛生機構、公路、給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以及公立學校。此外美國還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地方警察部隊,以代替不可靠的總統衛隊。但是美國的占領也招致海地人的反抗,在1918年到1920年的一次起義中,有2000名海地人、7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和27名海地警察被打死。1930年代之後,美國拉丁美洲門羅主義外交政策被富蘭克林·羅斯福睦鄰政策(GoodNeighborpolicy)取代。1934年,美國軍隊撤出海地。

1935到1955年

1934年,最後一批占領海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撤出海地。美國撤軍後,斯泰尼奧·文森特總統(SténioVincent)統治海地直至1941年。他在任內修改了海地憲法,將總統任期改為5年。當多米尼加獨裁者拉斐爾·萊昂尼達斯·特魯希略·莫利納下令屠殺和驅逐多米尼加的海地僑民時,文森特採取了克制措施,通過其他美洲國家向多米尼加施壓,獲得了75萬美元的賠償。
1941年12月8日,海地向日本宣戰,之後不久向德國和義大利宣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地總統埃利·萊斯科(ÉlieLescot)同美國密切合作。在美國的請求下,海地在戰爭期間加強了橡膠、植物纖維和植物油的生產。美國則制訂衛生援助方案,協助海地建立公共衛生系統。海地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但是,由於美國的戰時援助物資和款項大量湧入,導致海地黑市交易和賄賂活動增加,此外橡膠增產方案也將數萬名海地農民從其小農場上驅逐走,這些情況導致不滿,觸發了1946年1月的政變。接管政權的軍事委員會舉行了議會選舉,議會則在1946年5月選舉迪馬瑟·埃斯蒂梅(Dumarsais Estimé)為總統。埃斯蒂梅謀求修改憲法以連選連任,從而導致1950年的又一次政變。軍事委員會的保羅·歐仁·馬格羅亞爾上校(PaulMagloire)成為總統。在他的任期內,世界衛生組織協助海地建立公共衛生系統,並推行廣泛的疫苗接種計畫,以消滅島上的瘧疾、黃熱病、天花和梅毒。馬格羅亞爾政府制訂了新憲法,鼓勵外國投資,並得到美國的貸款,修建了阿蒂博尼特河上的水電站,疏浚海地角的港口,並開始大規模開採銅、褐煤和礬土資源。1951年的農業五年計畫則擴大了甘蔗咖啡和可可的種植,並獎勵糧食生產。

獨裁

1956年,親美的馬格羅亞爾總統被推翻。1957年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被軍事委員會選為海地總統,從而開始了杜瓦利埃家族對海地29年的統治。 1986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之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下台,以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實行軍事統治。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1990年,讓-貝特朗·阿里斯蒂德被選舉為總統,但他的任期被軍事政變破壞。1994年,在聯合國授權的國際干預下,阿里斯蒂德重返總統職位。1996年,勒內·普雷瓦爾當選總統。2000年,阿里斯蒂德再度當選為總統。
2004年2月,海地發生軍事叛亂,叛軍迫使阿里斯蒂德逃離該國。之後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費斯·亞歷山大根據憲法成為臨時總統。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以監督海地選舉。2006年2月7日,海地的總統和議會選舉舉行,33名候選人競選總統,另有1300名候選人角逐議會129個席位。2月16日,臨時選舉委員會主席宣布,希望黨總統候選人普雷瓦爾在總統選舉中獲得51.15%的選票,成為獲勝者。

其他相關

海地元首列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