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藍仙鶲,Cyornis hainanus (Ogilvie-Grant,1900),鶲科藍仙鶲屬的一種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暗藍色,前額和眼上眉斑較鮮亮。喉、胸暗藍色,下胸和兩脅藍灰色,其餘下體白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頭和頭側沾灰,眼圈皮黃色,兩翅和尾表面栗褐色。喉、胸橙皮黃色,其餘下體白色。
相似種純藍仙鶲雄鳥上體和喉胸均淡藍色,雌鳥喉、胸灰色;白尾藍仙鶲雄雄鳥外側尾羽有白斑,雌鳥胸中部亦有一白斑。區別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具林棲鶲的典型特性,喜低地常綠林的中高層。叫聲甜美悅耳似鵲鴝,為獨特的三個上升音接著一個下降音,以及最後的上升音“hello mummy”。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身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地理分布,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雄鳥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藍色或暗藍色,前額和眉斑較鮮亮多呈淺青藍色,額基、眼先、耳羽、頭側由黑色逐漸變為藍黑色。兩翅暗褐色,羽緣藍色,翅褶合後其外表呈藍色。中央尾羽藍色,其餘尾羽黑色,外翈藍色。頦、喉和胸與背相似亦為暗藍色,下胸和兩脅為藍灰色或灰色,腹和尾下覆羽污白色。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眼先、前額、頦尖白色,眉斑不明顯,眼圈皮黃色,眼先淡灰色,頭部亦較灰。尾上覆羽和尾羽顯露部分銹褐色或栗色,翅暗褐色,羽緣栗棕色或栗色,翅褶合時翅表亦為栗色或栗棕色。喉、胸橙皮黃色或黃栗色,頸側、胸側橄欖褐色微綴銹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紫黑色或肉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2~14g,♀10~14g;體長♂133~148mm,♀139~142mm;嘴峰♂10~13mm,♀10~11mm;翅♂65~71mm,♀66~69mm;尾♂52~61mm,♀52~64mm;跗蹠♂15~19mm,♀17~8mm。(註:♂雄性;♀雌性)
棲身環境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偶爾亦見3~5隻在一起活動和覓食。頻繁地穿梭於樹枝和灌叢間,或在樹枝上跳來跳去,不時發出“踢、踢”的警戒聲。繁殖期間鳴聲響亮婉轉,甚為悅耳動聽,其聲為五音節聲音、頭三聲較高、第四音降低,第五音又升高,據說有似英語的“Hello Mummy”聲。
遷徙:留鳥,或許部分遷徙。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4月開始繁殖期鳴叫,6~7月即見家族群,其他有關繁殖情況尚不清楚。
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地:高棉、中國、香港、寮國、緬甸、泰國、越南。
海南藍仙鶲分布圖
![海南藍仙鶲分布圖 海南藍仙鶲分布圖](/img/c/595/AN4gzN1Y2YykjMhNjZxEjZ4gTNwUGOjhjZ4QjYlR2MmFTNmFWYmNm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種群現狀
種群數量未知。在原產地屬常見或極常見鳥種,僅在香港和高棉少有分布(del Hoyo et al. 2006)。海南藍仙鶲在中國種群數量不甚豐富。
由於棲息地的持續破壞,該鳥種群可能處於下降狀態。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