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玉橋

浮玉橋

浮玉橋,貴陽城內最長的橋,全長92米,寬7米。因橋像一條玉帶浮於水面,故稱浮玉橋。甲秀樓就在橋中鰲磯石上。原先的浮玉橋,為9孔石橋,橋長約為100米,後因臨河修路,填埋兩孔,還剩七孔。康熙《貴州通志》記載:“浮玉橋,在府城南堤,所謂‘鰲磯浮玉’是也。”橋上有亭名涵碧。浮玉橋在建造上有其精湛的工藝和造型美。近四百年來,經歷貴陽大小洪水的衝擊,特別是1996年的特大洪水,上游河濱公園橋被沖斷,下游水口寺橋被衝垮,而它仍屹立江流中,使人們不得不折服造橋者的高超建築設計和技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浮玉橋
  • 地理位置貴陽市城南,南明河中鰲磯石上
  • 氣候類型:一年四季冬暖夏涼【位於避暑之都貴陽】
  • 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 門票價格:無需門票,免費參觀
  • 著名景點:涵碧亭,涵碧潭,藏書閣,翠微閣,甲秀樓
  • 修建朝代:初修於明代
  • 橋長:92米
傳說,暴雨歷史,景觀,

傳說

浮玉橋連線南明河兩岸,關於浮玉橋的建立還有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明朝年間,貴陽這個地方出了一位狀元②。官府為了討好他,願出巨資修一座藏書樓,作為他讀書遊藝的地方。為此,知府大人請了三位風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後,認為南明橋那裡是塊風水寶地,回來向知府大人稟報,確定就將藏書樓修在南明橋上,並且取名叫“甲秀樓”①。 地點確定後,知府大人又請來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帶著他們來到南明橋上看一回,便下令選個黃道吉日動工修建。 知府走後,石匠師傅打了一壺酒,把木匠師傅請到家裡,兩個人喝了三盅之後,石匠嘆口氣對木匠說;“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樓,哪個敢違抗。只是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這一座橋貫通南北,橋上要是再修了藏書樓,這橋就成了狀元公的地盤,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塊禁地嗎!日後哪個還敢從橋上經過?有錢的倒可以坐船擺渡,沒錢的呢,就只好望河興嘆了。尤其是那些進城賣菜的、推車挑擔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說:“大哥說得有道理,這南明橋確實是個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經畫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辦呢?” 石匠說:“顧不得知府大人了。我們還得替百姓著想,不然,日後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罵名。” 木匠說;“聽大哥的意思,這藏書樓不修了?” 石匠說:“當然要修,只是換個地方就是了。” 木匠問:“換在哪點?” 石匠說:“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塊好地方。” 木匠覺得這主意好,就決定這樣辦。 當天晚上,貴陽城內陰雲密布,大雨瓢潑。這兩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師兄師弟,徒子徒孫召集到南明河邊,連夜攔河修橋,鑿木造樓。遠近的居戶人家本來就擔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橋上造藏書樓,斷了日後過河的通路,現在聽說兩位匠人另選了一塊地方造樓,一個個都冒著風雨,趕來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邊擔石挑土,架梁立柱,只聽到人聲沸騰,驚天動地。等到東方發白,大雨停了的時候,一座精巧玲瓏飛雕梁畫柱的樓閣已經矗立在碧波蕩漾的南明河新橋的鰲磯石上了。 當“甲秀樓”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出現在樓閣上之後,知府大人才聞訊來到南明河邊。他見藏書樓沒有建在南明橋上,十分惱怒,立刻傳令叫兩個匠人來回話。衙役們四處尋找,就是找不到那個石匠和木匠的蹤影。知府大人沒有辦法,只好將就拿這座九眼新橋上的藏書樓給狀元公了。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兩位匠人因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樓後,就帶著妻子兒女遠走他鄉了。所以直到今天,人們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樓的兩位匠人到底姓什麼,叫什麼。
註: ①甲秀樓,位於貴陽市城南,南明河中鰲磯石上。初修於明代,後經多次改建和重修。 樓與浮玉橋相連,柳岸堆煙,風景十分秀麗,是貴陽一大風景名勝。 ②貴陽在清光緒年間出了個趙狀元。所謂明朝年間出了狀元,實系訛傳。

暴雨歷史

區境的暴雨歷史上有記載的有1518年、1638年、1690年、1745年、1807年、1831年、1914年的暴雨發大水比解放後1952年和1954年的都大。其中:1831年5月15日的日降雨量為354毫米的特大暴雨,據推算,甲秀樓處洪峰流量達到2060立方米/秒,“南明河溢,上及甲秀樓之半,瀕河廬舍多傾”(據市水電局等單位調查考證,是甲秀樓第一層樓4米高之半)。《貴陽市志、大事記》載:1954年5月2日,貴陽降暴雨,雨量達133.9毫米,引起山洪暴發,造成水災。南明河水滔滔奔流,漫過浮玉橋,湧上甲秀樓,甲秀樓處實測洪峰量為579立方米/秒。1958年、1960年、1963年、1971年、1977年都發生過一日降雨量超過100毫米的大暴雨。進入20世紀90年代,1991年、1993年、1996年、1998年相繼發生4次大洪災。其中最嚴重的是1996年7月1日晚8時開始,貴陽地區24小時內全市平均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南明區內為201.6毫米),創貴陽自1921年有氣象記錄資料以來的最高記錄。一夜之間,山洪暴發,山坡零星滑坡隨處可見,良田菜地被水打沙壅;南明河水陡升高達7米,洪水漫過浮玉橋,甲秀樓瞬間水淹到二樓。
每當洪水來襲時,洪水多次漫過浮玉橋,為了保證浮玉橋的穩固,每當洪水即將漫過浮玉橋時,就趕緊把橋上的石欄桿撤除,以減少橋對洪水的阻力,便於泄洪。1991年7月8日起,由於連日大雨不停,南明河水位急劇上漲,大大超過警戒線。9日甲秀樓附近水位上漲3米多,即將漫過浮玉橋橋面。7月11日,區委緊急通知正在區委黨校(筆者當時在區委黨校工作)科局班學習的各部門領導立即趕回單位組織抗洪。7月11日晚上筆者正好在區政府辦公室值班,求救電話此起彼停,電話中隨時傳來區領導在南明河沿岸監視水位和組織黨員、幹部、武警戰士抗洪和居民民眾疏散的情況,同時也隨時傳來洪峰經過區境特別是經過浮玉橋的情況。貴陽的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浮玉橋安不安全?甲秀樓會不會受到影響?雨停後,很多老百姓都要趕到大南門去看洪水,當人們看著滔滔的洪水從浮玉橋洞奔流而下,浮玉橋和甲秀樓都安然無恙時,大家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下。

景觀

浮玉橋貫通兩岸,如白龍臥波,似玉帶流水。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景色娟秀。登樓遠眺,遠觀黔靈橫黛,蒼翠逶迤;近觀城郊氣象,煙窗水嶼,生機勃勃,獨具特色,如在畫中。入夜,華燈齊放,樓橋亭台映現水中,恍恍漾漾,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之感,恍若仙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