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寺橋(南明區境內大橋)

水口寺橋(南明區境內大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口寺橋北起貴陽市水口寺街上,南至紅岩路口,清代康熙(1693年)建,歷史上稱為普濟橋,又名廣濟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口寺橋
  • 建造時間:1693年
  • 史稱:普濟橋
  • 又名:廣濟橋
基本介紹,歷史,重建,

基本介紹

1966年重建,全長46米,寬9米,為五孔石拱結構,混凝土橋面,重建後改為水口寺橋。1996年7月,貴陽遭遇大洪水,該橋被洪水沖塌。1996年9月重建,1997年5月竣工通車,橋全長70米,寬25米,為鋼筋混凝土拱橋。此次重建後改稱水口寺大橋。

歷史

牛渡河與普濟橋的來歷
今水口寺一帶,很久以前叫牛渡河。為什麼叫牛渡河呢?據民間傳說,這裡原沒有橋,兩岸百姓來往十分不便。後來有一位老艄公(即船夫)劃著名一條木船來到這裡,專為兩岸來往行人擺渡。老艄公還在岸邊塔了一間草棚,晚上就把船栓在岸邊,自己就到棚內休息睡覺。時光流逝到了唐朝年間,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鐵拐李等八位仙人云游到棲霞山上(今水口寺附近仙人洞一帶),眾仙看到此處風景頗佳,便住了下來。到了晚上,皓月當空,如同白晝,八位仙人聚在洞中休息,呂洞賓與鐵拐李在洞口下棋時,忽見山下牛渡河中波濤洶湧,一塊巨石正與一隻大龜在水中博斗。呂洞賓心知兩妖作怪,順手撿起棋盤上一枚棋子擲向河中,不料正巧擊中巨石,只聽一聲巨響,洶湧的波濤平息了,船不見了,烏龜也不見了。待風平浪靜後,人們來到河邊正準備乘船過河,只見往日的那條船已變成了船石。人們再到草棚中去尋老艄公,卻再也找不到老艄公了。正當人們驚訝凝惑時,山上的道人下山來傳話,說艄公和木船乃是牛王化身,烏龜精與巨石搏鬥,要掀翻木船,呂仙擲個棋子,不料誤中巨石,牛王變成石船而去,石船中的裂縫就是棋子打斷的,這巨石重萬斤,人力無法擺渡,百姓可以乘牛過河,平穩而過,後來人們就把這條河喊叫牛渡河。2003年9月,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貴陽市南明區街道志》記載:“山下南明河中有巨石與烏龜相鬥,八仙中的呂洞賓擲棋子一顆下來,巨龜逃遁,巨石震裂成船形,俗稱‘船石’。今船石尚存,宛如桅舟野泊。”講的就是這個地方發生的故事。
自從老艄和木船消失以後,牛渡河一帶的百姓就開始騎牛過河。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老百姓在牛渡河上建了一座石橋,以方便人們出行,橋名“普濟橋”,意在普濟眾生。這普濟橋一晃就存在了兩百多年,不知方便了多少百姓過河。
水口寺與水口寺橋的由來
在區境東郊牛渡河畔(即南明河的下游),河水流到此處後,東有綿羊山,南有清雲山,兩山直插南明河內,兩山相峙,形成水口,水口寺因此得名。由於濤濤河水在此受到制約,風水先生觀察這裡的地勢後就說有了這個水口, 就能把財源鎖住,不論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在貴陽經商都會發財。道光《貴陽府志》云:“古剎三楹,嘉慶年間(1796—1820年,阿拉伯數據為筆者加)太學生張大學倡修,並捐建客廳廊廡。道光二年(1822年),新建奎星閣,林沼亭台,頗極幽曲。”吳振<黔語>云:“寺在貴陽東北數里,地幽僻,游者不恆至。秋雨平橋,春燕繞岸。吟賞佳絕地也。”因奎星閣地居水口,故名水口寺。於是,水口寺代替了牛渡河,人們就喊這裡為水口寺。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防空部隊駐紮寺內,對寺廟毀壞愈甚。解放後,此廟改建成水口寺國小,寺中舊物尚保存一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濟橋(俗稱廣濟橋)已經歷了幾百年,因年久失修,橋身狹窄,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人民政府於1966年對該橋改建,橋長46米,寬9米,橋系南北向,五孔石拱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橋,因橋在水口寺附近,故名水口寺橋。

重建

重建的水口寺大橋
1996年7月1—2日,貴陽遭遇自1921年築城有氣象記錄資料以來的最大一次洪水。由於降雨時間長,雨量大,南明河水猛漲,南明河團坡橋的洪峰最高達每秒878立方米,南明河水位陡升7米,甲秀樓水淹到二樓,朝陽橋、南明橋洪水封洞,浮玉橋橋面被沖壞,五眼橋欄桿被沖壞,水口寺橋、河濱公園後門壩上橋被洪水沖斷。同月4日,國家防汛顧問周振先一行來到水口寺橋等重災區視察災情。同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一行來貴陽視察災情,實地到被洪水沖斷的水口寺橋察看。同年9月15日,水口寺橋在原橋約百米處開工重建,國家投資1100萬元,於1997年5月4日竣工通車。重建的水口寺大橋面積為1250平方米,橋長70米,寬25米,主跨度40米,為鋼筋混凝土拱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