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扶嶺墓群:引考古人員在廣州增城浮扶嶺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處商周至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古墓群,墓葬數量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居多,隨葬器物以夔紋陶為主要特徵;其次是戰國晚期到南越國時期,隨葬器物以“米”字紋陶為主要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扶嶺墓群
- 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
- 時期:商周至南越國
- 群種:大型古墓群
浮扶嶺墓群:引考古人員在廣州增城浮扶嶺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處商周至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古墓群,墓葬數量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居多,隨葬器物以夔紋陶為主要特徵;其次是戰國晚期到南越國時期,隨葬器物以“米”字紋陶為主要特徵。
浮扶嶺墓群:引考古人員在廣州增城浮扶嶺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處商周至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古墓群,墓葬數量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居多,隨葬器物以夔紋陶為主要特徵;其次是戰國晚期到南越國時期,隨葬器物以“米”字紋陶為主要特徵...
烏騷嶺墓群 屋背嶺墓群 橫嶺山墓地 塔仔金山墓群 浮扶嶺墓葬 背夫山墓葬 第二節秦漢至唐 鐵仔山墓群 康樂中路墓葬 番禺沙頭墓群 澤橋山墓葬 鶴咀山墓葬 洪致政墓 第三節宋元時期 鄭日光墓 陳彥約墓 鐘遂和夫婦墓 鄭帽庵夫婦墓 柯裔武夫婦墓 蕭規墓 李鹹江墓 譚虔夫婦墓 鄧仲奇夫婦墓 衛寧遠夫婦墓 ...
北寨漢墓博物館是在北寨墓群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所有建築外形,集仿古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均屬東漢時期的建築。主要向人們展示漢代墓群葬文化及出土遺物,傳播優秀歷史文化。館內設有一號墓保護房、二號墓保護房、畫像石拓片陳列室、畫像石廊、接待室等。大門前有大型停車場。北寨墓群一號墓系大型畫像...
江寧布政使司成公蘭先生之墓 中豎刻:賜進士出身 通奉大夫 右豎刻:石阡府學庠生承重 孫學醇 庠生男其炳 庠生孫學醰學醞 曾孫鐘彥 乂等敬立 煙崗嶺墓 煙崗嶺墓群坐東南、向西北,占地約300餘平方米,分上下兩台。居上墳墓一座,居下一字排開墳墓四座,三面以石牆圍繞,墓前豎高約12米石質華表2根,華表...
27.封開烏騷嶺墓葬群/081 28.黃埔茶嶺遺址/083 29.從化橫嶺遺址/086 30.普寧虎頭埔遺址/089 31.龍川荷樹排遺址/092 32.三水銀洲遺址/094 33.南海魷魚崗遺址/097 34.高要茅崗遺址/100 35.佛山河宕遺址/102 36.增城浮扶嶺墓地/104 37.增城圍嶺遺址/107 38.珠海棠下環遺址/109 39.東源龍尾排...
9、宮頭(橋)嶺古墓群 10、榕江北河幾千年前的烏木。11、(永安古廟)年三十拜老爺正月初五恭迎聖駕!12 、笑小園 俱樂部 文化中心 13、 雞麻坑徐茂公廟傳說 14村的南北大門(一村兩收費站)地名謠 汾水地名謠 作者:張義忠 礤下肚,大坳缺, 挑擔路過都欲歇。伯公坪,大塘尾, 流水潺潺黃鯰肥。老虎岩...
彭而述家族墓群是包含有彭而述,彭始摶墓在內的彭氏家族墓,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解放後,墓葬封土被平,神道及附屬物被毀,古樹被伐。1994年4月彭橋鎮在修築商城路時,於路北側發現了彭而述墓,出土了墓志銘等文物,從墓志銘內容可知,該處即是彭而述家族墓群,現存碑刻10通,御硯一塊、御匾“公明盡職”一塊,御...
此處山上林木蔥蘢,磴徑盤曲,風景秀麗,有明代的古塔和月容墓、半山亭、侶雲庵竺岡岩、臥雲洞。還有宋代文彩卓著的學者陳希伋讀書處等古蹟,以及歷代名人遊客留下的石刻墨跡。登上黃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練縈繞,遠眺村落,盡收眼底。看紅日西沉、百鳥歸巢,牛羊下山;聽牧笛橫吹,山僧木魚,縈繞叢林。黃岐夕翠...
主要建築有冀南烈士紀念塔、冀南烈士紀念碑、烈士骨灰室、烈士公墓、烈士單身墓群、英烈堂、銘碑廊、影視廳、冀南革命鬥爭紀念館,陵園現有藏品兩千餘件,其中烈士遺物272件,領導人題詞20幅,武器127件,烈士詩信19件,文稿1019件,書藉460冊,歷史照片500餘幅。1989年8月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
至2013年從吐蕃墓葬出土的絲綢品130種,還出土了漢代中原地區製造的漆器、金銀器和古羅馬金幣、波斯銀幣及來自西亞和中亞的金銀器、彩色玻璃珠和銅香水瓶等,這些文物見證了都蘭的歷史和都蘭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渾遺址與自然風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觀相映成趣。魯絲溝唐摩崖石刻氣勢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
第三次重修是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無碑記可考,只有大雄寶殿一匾額,署名是陳萍、莫如璋等人.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鄉民陳恩榮等集普濟會建閉墓醮捐資置田、以助香火,其時住持者為禮航和尚,人稱呼之為和尚七、此乃容奇楊氏子也.童年出家住持中數十年,日誦金剛經,暇則烹茶奉客,活到八十多歲, 第四次...
瀋陽熱鬧路天主教修女院古代墓群2006年考古發掘報告 瀋陽東陵上伯官新發現的晉墓 瀋陽石台子山城2004年Ⅲ區發掘簡報 瀋陽石台子山城西門址的補充發掘 瀋陽石台子山城2006年Ⅲ區發掘簡報 河北正定吳興遺址發掘簡報 法庫紅花嶺遼墓 法庫大六家子遼井發掘簡報 瀋陽蘇家屯佟家墳溝明代墓葬發掘報告 法庫秋皮溝遼墓發掘報告 ...
龍虎山主要風景區有上清宮景區、天師府景區、龍虎山景區、仙岩水岩景區、岩墓群景區、象鼻山排衙石景區、獨峰馬祖岩景區。天師府,全稱“清嗣漢天師府”,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恢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大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簡稱上清宮。旅遊線路 龍虎山一日游 上午:從鷹潭乘...
古墓葬 洋坪貝丘遺址已發現古墓葬(群)共28處,其中主要有大西頭漢墓群、嶺上西晉墓、洋坪南朝墓、佩貝墓群、謝堪墓、謝添益墓、王應白墓、金幼孜墓、張公石墓群、曾清宇墓、歷家山清代墓群等。大西頭漢墓群:位於水邊鎮大西頭村北.從漢至隋均有發現,分布在長2公里,寬1公里的山崗上,多數墓葬因雨...
麥氏古墓群 麥氏古墓群,位於光明街道辦事處碧眼舊村燈盞窩嶺。墓群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墓葬地面建有拜台、祭台、墓堂及護牆。地下築有墓穴,平均長11.9米,寬9.3米。據麥氏族譜記載,麥氏古墓群始建於元代,清乾隆年間重修,但元、明代風格未變,拜台護牆、墓葬護牆均用青磚壘砌,拜台、祭台均用三合土建築...
大沙壩仡佬族侗族鄉境內有成氏古墓群、關魚糧溫泉、硐塘峽谷風光、羅家壩電站上游水上樂園等景區景點。成氏墓群 成氏墓群距鄉政府駐地1公里,為(清)道光進士,江寧布政使司、兩江總督成世瑄及族人之墓,共11所,分別葬於南起白鶴田、牌頭、煙崗嶺、雪峰塘四處,墓群一律坐西向東,均用方石轉砌而成,長五分...
獅子嶺山道 為村人出資建設的健身觀光登山道,由界塘溪前源遠詩廊上山,山頭包含一座獅子山炮台。周圍古蹟 嶺頭古蹟 劉黻墓 市級文保單位 劉黻墓在左原嶺上,系衣冠冢,是後人為緬懷這位鄉賢而建。常有人爬山越嶺到此瞻仰。郭路古蹟 郭路寧安堡古城 郭路村原名郭路莊,晉朝著名學者、文學家,擅長陰陽、術歷、...
崀山風景名勝區文物古蹟豐富,有十萬年前的獼猴頭骨化石,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農民起義的古戰場城堡,江南明清風格的民居建築群落,晚清重臣的宗祠墓葬。景區內漢、苗、瑤、壯民族雜居,民俗風情異彩紛呈,古今文人墨客在此寫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華章詩賦。崀山風景名勝區植被繁茂,珍稀動植物較多。扶夷江自南向北縱貫...
主峰中華山海拔811.4米,中華山有祖師殿、觀音寺、楊漣墓、平康寨、保全寨、三關寨等人文景觀;有金牛溪、哈哈嶺、金龍生態溝、太子溝、龍門潭、老龍溝、猴子石、金牛石、擂鼓台等自然景觀;還有高峰寺、龍興溝等中小型水庫鑲嵌其間。大貴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北省廣水市和河南省信陽市交界處,是湖北省避暑勝地...
周圍8千米範圍內另發現有同時期遺址5處,分別為王嘴、孫莊、鄧灣、西土橋及嶺西遺址。裴李崗遺址是裴李崗文化的典型代表。裴李崗遺址在20世紀70年代末曾進行過3次發掘,共發掘面積約2957平方米,發現了文化層、公共墓地以及少量灰坑及陶窯,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特徵的遺物。被認為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證明了中國...
全鎮有古遺址1處(諸葛城古戰場遺址),古建築2處(周氏宗祠、黃溪明清古建築群),古墓葬1處(新屋戰國墓群),革命文物1處(銅灣事變烈士紀念塔),山水景觀7處(高家風雨橋、劉佟氏墓一元代誥命夫人、龍井月夜、黃溪洞泉等)。經過近一年的挖掘開發,黃溪旅遊風景區於2004年“五一”節正式對外開放,年接待...
北魏皇陵土冢面向(平城)大同沿一線分布,自北向南有摩天嶺皇陵、紅砂岩口皇陵、太子梁皇陵、漢嘉山皇陵、成交梁皇陵共六座,其餘山前嶺後還有十多個小土冢,推斷為王陵或陪葬墓。皇陵土冢高15米左右,底圍160米左右。歷史上除了皇家力量,民間絕沒有力量堆築如此大的土冢,再說皇家也不允許民間修築此等土冢,...
陳獻甲明墓 位於陽新縣浮屠鎮陳獻甲村,明代墓葬。坐東向西,占地面積146平方米,由石牌坊、前室、祭台、墓室、墓碑等組成,保存基本完好。2002年11月7日被公布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羅家崗墓群 位於宜城市鄭集鎮護洲村,東周時代墓群。西北距楚皇城城址約6.5公里。已探明墓葬16座,1989年在此發掘墓葬和...
民國初年,建在領頭嶺與皇岙嶺盡頭交界處,往西通向狀元街道響動岩村,往南向甌海區茶山街道大茶山村。山灣之中遺址尚存。1996年改建今址。占地面積30平方米。石柱刻有對聯。亭北側的山坡壁中間有一泉水小池,以供行人飲用。古墓張璁祖墓群坐落龍灣區瑤溪街道皇岙村皇岙山南麓。規模宏大,總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他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當年農曆二月(另說五月)因病去世,終年六十八歲(另說六十三歲),皇上贈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叫文獻。在他死後不久,曾被其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