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岙嶺古道

皇岙嶺古道

古道皇岙嶺位於皇岙山南側,因嶺下有皇岙村得名,此嶺是大羅山東通往甌海區茶山街道大茶山的主要通道。皇岙嶺至甌海交界處,距離約1400米,海拔 米。路寬1.5-2.2米,起嶺寬2.2米水泥路,過平轉變寬度逐小,條石塊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岙嶺古道
  • 位置:皇岙山南側
特色,人文歷史,

特色

牌坊王通政神道門坊,門坊建於明代。高約5米,門額正,背面皆橫刻陰文,刺建浩封王通政張恭人之墓,南通用正長形條石規整鋪設,莊嚴肅穆。

人文歷史

駐雲亭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皇岙嶺皇岙山,在李王尖之下與甌海區茶山交界處。坐東南朝西北,花崗岩石結構,方形路亭。因地勢較高,經常煙霧霧繚繞,故名駐雲亭。民國初年,建在領頭嶺與皇岙嶺盡頭交界處,往西通向狀元街道響動岩村,往南向甌海區茶山街道大茶山村。山灣之中遺址尚存。1996年改建今址。占地面積30平方米。石柱刻有對聯。亭北側的山坡壁中間有一泉水小池,以供行人飲用。
古墓張璁祖墓群坐落龍灣區瑤溪街道皇岙村皇岙山南麓。規模宏大,總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由八座大小墳墓(張璁高祖、曾祖、祖、父、兄及繼室一品夫人潘氏)組成墓群。依山起勢,上下三至五壇。座椅式,坐南朝北,壇坎步梯及圍牆均由塊石、青條石、石板壘砌。其中張璁祖墓較大,作為主體建築,明刑部尚書高友璣志其墓。周圍依次建有各祖輩單體之墓及神道門、墓碑、牌坊、碑亭等相應建築物,通過圍牆有機地結合,有主、有從、範圍清楚、造型古拙、典雅肅穆。
該墓群明代建造,中間歷經修葺保持原樣,但因年代已久,石雕工藝且均已毀壞,只留殘跡。墓室已開始沉降。近年已對該墓群進行修理。
王瓚墓坐落瑤溪街道皇岙山缽盂山,掩映於梨林之中。墓式宏大,占地近一千平方米。墓前有石馬,石翁仲、墓道上有石碑坊,年久損壞。1980年修復,現為溫州市級文物保護類。
古道響動岩嶺位於瑤溪街道皇岙山中部,美人尖南側。從皇岙村通向狀元街道響動岩村而得名。嶺徑條石結構,寬度為2米左右,海拔123米。1997年底人集資翻修。在該嶺路中部南側有一名叫皇岙嶺洞。洞口窄小,僅容一人躬身而入,洞內漆黑一片,無人敢入,洞前有一小溪,大雨時,溪水翻滾。旱天,洞內泉水源源流出,可供飲用。
古道山堂嶺位於瑤溪街道皇岙山東側,山墳崗與蓮花心之間,因該嶺由皇岙村通往狀元街道響動岩村三堂自然村,右時此地建有善聖寺、善慶寺、三官堂,三堂而得名,嶺徑條塊石結構,寬1.5米,海拔116米。嶺距至善聖車700餘米。此嶺於1997年冬由此人集資重修,嶺背立有修路碑。煙墩位於瑤溪街道皇岙村與狀元街道響動岩村交界蓮花山巔。海拔170.8米。相傳建於900年前,平面呈橢圓長方形,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共300米。四周有牆,石塊壘築。該煙墩和龍灣炮台上遠遠相對,是浙南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防衛設施。
國安寺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皇岙村皇岙山南麓,坐北朝東南,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唐乾符年間(公元874-879)始建。距今已有1100多年。原寺規模宏大。共分9進,依山而築,至九十年代初僅存3進。寺門拱缽孟山,蓮花心。西依美人尖,寺後茂林修竹,景色宜人。現經修復擴建,入山門過左右放生池。可見七如來,左右兩側各有涼亭,金剛殿巋峨高大,結構合理,布局分明。寺宇配套設施完善。近年香火較盛,是龍灣區佛教協會所在地。寺東首千佛石塔。也稱為國安寺石塔。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石塔位於龍灣區瑤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東麓國安寺前。《永嘉縣誌》載:“國安寺在膺符鄉五都鳳岙。唐乾符間(874~879)建。”塔系樓閣式青石仿木構建築,六角九層,空心,高18.6米。台基由長方形條石鋪就,周邊雕刻“九山八海”紋。須彌座上、下雕刻有仰覆蓮,束腰各面浮雕,形態各異的獅獸,底層偏高,置木構副階。第一層則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每面排六個小壺門,內坐佛像六尊,下部分其他各面相同,唯西面正中兩槏柱間浮雕佛像2尊,全跏趺於須彌座上,並設背光、垂幔。從第二層開始,各層之間設有腰檐。每層轉角處設角柱,分瓜棱形和六角形二種,柱間刻闌額,斗拱支承腰檐。壁面浮雕佛教造像,每層每面18尊,分兩排全跏趺坐於壺門內的蓮花座上。塔身雕有佛像1062尊,與地宮內碑文:“賢劫如來像合一千軀,復鐫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分身佛,蓋表法華踴現之象”的記載吻合。腰檐用石材雕出角梁、板桷和有筒瓦的屋面,翼角起翹平緩,梁端留有孔洞。用以懸掛風鐸。塔剎早毀。1987年大修時恢復,現為鐵質葫蘆形。同時發現塔內造塔碑記十二方,載有北宋元祐庚午年(1090)、癸酉(1093)等紀年,可見該塔始建於1090~1093年。1989年列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6月,國務院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