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坪貝丘遺址

洋坪貝丘遺址

洋坪貝丘遺址位於江西省峽江縣福民鄉洋坪村地域,面積約1000平方米,堆積厚度0.3-3米,多為蚌、螺殼。蚌殼體大厚重,螺殼體長而輕薄,與蚌螺有明顯差異,均已鈣化,顯白色。其成因為古代先民食後丟棄,長久堆聚而成。經多次探查尚未發現其它器物,形成年代待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坪貝丘遺址
  • 特點:多為蚌、螺殼
  • 面積:1000平方米
  • 堆積厚度:0.3-3米
古墓葬,古建築,石刻,館藏文物,革命舊址,

古墓葬

洋坪貝丘遺址已發現古墓葬(群)共28處,其中主要有大西頭漢墓群、嶺上西晉墓、洋坪南朝墓、佩貝墓群、謝堪墓、謝添益墓、王應白墓、金幼孜墓、張公石墓群、曾清宇墓、歷家山清代墓群等。大西頭漢墓群:位於水邊鎮大西頭村北.從漢至隋均有發現,分布在長2公里,寬1公里的山崗上,多數墓葬因雨水沖刷,封土與地面相平。部分墓室已坍陷,均未清理,僅 出土少量漢代小口壺等文物。
嶺上西晉墓:坐落在巴邱鎮嶺上,現武警中隊營房背後萊園內。墓室南北向.長2. 85米,寬1. 5米,墓底至券頂高1. 45米。墓壁平砌,墓磚長33厘米,寬16厘米,厚7厘米,飾有格線同心圓紋,系單室磚基。清理前,因開闢菜地,券頂部分被取走,墓室底部穿鑿成一直徑約60厘米的孔洞,有部分文物跌落,因泥沙淤積,無法取出而損失。1982年11月進行清理,出土青瓷器13件,黛硯1件。
洋坪南朝墓:位於福民鄉洋坪南磚瓦廠附近。經探查墓共7座.分布在長60米、寬 20米的小山坡上。南北向,磚結構,封土2米餘,因建磚瓦廠,破壞嚴重。1983年縣文物普查隊對其中兩座進行了清理,出土青瓷器8件及鐵劍(殘) 1件。
佩貝墓群:位於水邊鎮佩貝村東500米處。南朝至宋均有發現,共40餘座。以南朝墓居多,零星分布在近4000平方米的山坡上,地面隱約有隆起,散布有網圈紋薄型磚, 尚未清理。
宋代謝堪墓:謝堪(?-1063年),今峽江縣佩貝村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官至御史中丞.嘉佑八年(1063年)卒。墓座水邊鎮佩貝村東南200米處。墓向東,周圍系水 田,封土1米左右。墓室長2.3米,寬1. 1米,麻石砌就,青石板封頂,不起券,受輕度破壞,墓碑早失。
宋代謝添益墓:謝添益(?-1125年),今峽江佩貝人,宋宣和七年(1125年)卒於永豐令任上.同年歸葬鄉里。墓座水邊鎮佩貝村東北300米,墓座南向北,面積6平方米.封土2米,磚室結構,墓碑早失,其餘保存完好。
宋代王應白墓:王應白(1209-1243年).今峽江縣羅田鄉人。墓坐落在羅田鄉坑頭村北1公里處。墓座南向北,占地面積近6平方米,磚結構,麻石封頂,磚石被人取走,墓室全部坍塌,墓誌半截裸露地表。1982年11月清理出土宋景定元年(1260年)墓誌、符券各1方,吉州窯鬲爐、仿春秋銅鼎、紫石硯、銘文銅鏡各1件。
明代金幼孜墓:金幼孜(1367-1431年)墓位於巴邱鄉暮膳村東南200米贛江邊山上。墓座東向西,地勢高險,下俯贛江.視野廣闊,四周有麻石矮牆.直徑15米餘,工部營造。神道華表已廢,原有“日有千人叩頭,夜有萬盞明燈”楹聯。取其白天拉縴不絕於道,夜晚江心漁火點點之意。1975年省博物館曾進行發掘,發現早年被盜。現存神道碑1方.長約2米,寬約1米,厚15厘米。張公石明墓群:在福民鄉張公石村北1公里處,分布在長約100米、寬50米山崗上。座東向西,有墓5座,其中2座早年被盜,3座保存完好。封土1米餘.2座用粗瓷大碗起券。墓前神道約15米,分列石獅、石馬、石羊各1對。神道正中有祭台,上立石香爐1隻。
明代曾清宇墓:曾清宇(1536~1600年),今峽江縣硯溪鄉金家坊人,南明吏部尚書曾櫻之父。墓位於硯溪鄉金家坊村北2. 5公里處。墓為曾清宇與其妻妾合葬.系二次葬。現存曾櫻撰寫的墓誌3方。
明代肖伯辰墓:肖伯辰(?-1427年),今峽江縣金江鄉刀石村人,縣誌有傳,金幼孜曾為其撰寫墓志銘。墓座金江鄉峽元村西500米處,南北向,麻石砌圍牆,前低後高.直徑約8米,後牆嵌碑,文曰:“大明奉獻大夫南京祭司郎中肖公伯辰墓”。墓室在圍牆中央.面積約6平方米,封土0.6米,上立覆蓮狀石雕寶蓋。1987年被盜,縣誌有傳。
明代肖大熏墓:肖大熏(?-1484年),肖伯辰之孫,墓位於縣金江鄉峽元村南300米處。座南向北,麻石砌圍牆,前低後高,墓室上立有覆蓮狀石雕玉蓋,規模較小,屬二次葬。後圍牆有碑,文曰:“大明四川嘉定大巴儒學司訓肖公大熏之墓”。1987年被盜。
萬台明墓:在沙坊鄉萬台村東北1公里處.墓向南北,有紅石圍牆.呈8字型.前 低後高,後牆正中鑲嵌墓碑1方.字型漫德不可認。墓室居後圈中央,直徑2米餘,紅石為 座,以桐油石灰抹頂.距地表僅50厘米.前圈有祭台,墓前神道長約40米.置有華表石人、石馬、石羊各2對,均風化殘破。1987年墓被盜。
明代陳陽墓:陳陽(1455-1517年), 今沙紡鄉櫪坑村人。明翰林庶吉士,廣西提刑按察司兵備副使。墓在楊坑村東南500米處,墓向南北,面積6平方米,座水田中央,封土1米餘。上有石刻寶蓋,墓前有石馬、石羊各1對,已殘破倒伏田中。1990年墓被盜。
烏球明墓:在羅田鄉烏球村西50米處。麻石砌矮圍牆,高不及50厘米,呈“8n字型,上圈直徑6米,下圈4米。墓室在上圈中央,直徑2米,略高於地面,桐油石灰抹頂,保存完好。
洋坪貝丘遺址鴨形壺洋坪貝丘遺址鴨形壺
歷家山清代墓群:在硯溪鄉料家村北1公里處,分布在3000平方米範圍內,排列緊密,初探有300餘座,封土不及1米,大部分墓有碑,少數墓頂有石雕寶蓋,保存完好。

古建築

洋坪貝丘遺址已發現如下古建築:五眼橋:位於戈坪鄉汪家村西南200米處,明泰昌元年(1620)李廷標(今縣戈坪鄉芳洲人,任廣州府通判)所建。橋長72米,寬3.5米,高7米,6墩5孔.麻石縱聯砌築半圓 拱。橋墩平面作船形,迎水一面砌成三角分水尖.長度伸出橋墩外2米餘,保存完好。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福惠橋:位於水邊鎮政府東北100米處,清雍正三年(1725)曾志銳(今縣水邊鎮沂澳村人)建.邑貢生鄒軾有《福惠橋記》。橋長24米.寬2米.4墩3孔,水中兩墩嵌鐵蟾蜍各1隻,原橋面鋪設木板,兩旁有木欄桿。60年代末均朽,改水泥鋪設,其餘保存完好。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洋坪貝丘遺址出土文物洋坪貝丘遺址出土文物
百花亭橋:始建於宋,歷代重修,座落玉笥山“雲騰飈馭祠”山門前。橋為遂道式,長7. 5米、寬28米、高2.5米,單孔拱券。橋孔跨度4米,麻石錯縫砌築,不施膏灰,雖歷經.滄桑,仍保存完好。
峰寺:位於沙坊鄉東梅村岱乳山下。始建於唐貞觀三年(629年)。宋紹興四年(1131)和清康熙十年(1671)曾重修。現存佛殿一間,1進5開間。佛殿左為普陀宮,為1進2開間,磚木結構,均為民居式.佛殿柱上遺有狀元羅洪先手跡石刻楹聯二幅。有宋紹興四年《重修乳峰院記》和清康熙十年重修碑記各一方,另有光緒年間青花筒狀香爐3件及滋言板10方。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肖山寺:位於硯溪鄉院前村東1公里處。始建於南朝,幾經重修。南梁天監年間(502~519年),肖子云曾隱居於此,後世建寺以肖定名。現廟基不復存,遺有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修碑1方,九曲流筋石7方。
東平寺:在羅田鄉禪和嶺東南麓。始建年代不詳。南朝泰始三年(467年)和唐貞觀五年(631年)曾雄修。唐鹹通年間(860~873年)南嶽偽仰宗繼承人、著名高僧慧寂來此主持,遂成為仰山祖庭。明萬曆年間(1573~1619)逐漸頹敗。清順治三年(1646)別峰禪師修葺一新,現僅存佛殿1間.已破敗不堪,殿周圍空地遺留唐代蓮座柱礎10多方。
安靜寺:位於戈坪村東南3公里處。始建於唐代。現建築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僅存山門1座,3間3樓式.磚木結構,已殘破不堪。遺有紅石高浮雕石供桌1件,長2.5米,寬1.5米.高1. 18米,工藝精細,部分風化,系明末遺物,保存較完整。
承恩堂:位於水邊鎮沂溪村內。現建築系清代重修,面積692平方米。前為廣場,大門前立鉚“聖恩”旗桿石。3間3樓式大門,青瓦白灰抹面,門口立扁鼓石1對。內通過天井和院廊人正廳。廳為2進1井,廣5間.亞字形紅石柱鐫刻真、隸、篆楹聯,柱仿間以獅子繡球為承托,雕工精美.廳內上懸“承恩堂”黑底金字匾,為清道光年間遺物.保存完 好。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曾氏祠堂:位於水邊鎮嘉坊村內,為清代建築。2大進,廣5間,進間有天井,兩邊廂房4扇格門。正廳柱上有獅子滾繡球等木雕,精工細緻,色彩絢麗,部分有糟朽現象,其餘保存完好。
布政廳:座落於水邊鎮何君新居村內。為吳楊任廣東布政使時所建。原6進,現存2進,天花板為小型薄磚鋪砌,木柱已朽。
三貂堂:位於羅田鄉張家村內。後人為紀念明朝陝西道監察御史張旭,貴州道監察御史張魁,浙江道監察御史張教而建。祠堂內牆上嵌有明正統二年(1437),景泰二年(1451)放令碑各1方。“三貂堂”匾額為中義大夫吳室書。現建築為後世重修,保存完好。
邊氏祠堂:位於羅田鄉桂林村內,始建於明,後世多次重修。3進2井,面閣5間.磚木結構.遺有清乾隆年間“兄弟作宰”、“三世大夫”等匾額5件,木構件已朽。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觀瀾閣:位於縣城北1公里處的峽江中學校園內.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清鹹豐五年(1855)毀於兵火。現建築為鹹豐八年(1858)重修,系觀瀾書院附屬建築。閣高3層,木結構,四角飛翹,下系鈴鐸。頂層有八角藻井,彩繪雲龍紋,格窗迥廊,覆蓋簡狀瓦,鋸齒福壽紋瓦當。現殘破嚴重。1984年7月列為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環玉閣:位於水邊鎮何君村西50米處,始建年代不詳,原名“大成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時,因周圍6座石灰山環繞,縣令張九鉞題改為“環玉閣”。1979年何君村民集資維修。閣3重檐,上下層4角.中層8角,均起翹,覆以青瓦,葫蘆頂,中上層格窗迥廊,全木結構,下層磚木結構,白灰抹面,保存完好。1984年7月列為縣第一批文物保 護單位。

石刻

洋坪貝丘遺址石刻
摩崖石刻:在羅田鄉張家村西北雞冠山峭壁上。面積約60平方米,按凹凸自成3 階,自上而下鐫刻明正統二年(1437)、天順五年(1461),成化七年(1471)分別為三監察御史張旭、張魁、張學御踢敕令。全楷書.大者盈尺,小者寸余,字型端正清秀,略有漫漶。原壁上還有解縉題詩,惜早年村民取石建屋毀去。山後有2石卓立如笏,稱為雙笏石。1984 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敕令碑:位於沙坊鄉徘山村西南即米處。明洪熙元年(1425)立。碑通高165厘米,座高20厘米,寬80厘米,厚12厘米。上圓下方,青石質,四周淺刻卷葉連續圖案,額 有篆文“奉夭承運”四字,碑文楷書,內容為旌表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金幼孜和恩贈金幼孜夫人、如夫人、父母、祖父母的敕令。字漫漶不清(族譜中有全文).碑 原在“文靖公祠”內,祠廢碑仍存。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羅洪先石刻楹聯:楹聯在沙坊鄉乳峰寺佛殿柱上,為明嘉靖年間吉水狀元羅洪先手跡一曰:“你心裡能全善果,自然的秋生桂實,春茁蘭芽;我門中締結福緣,豈惟在一柱清香,幾聲佛號”。一曰:“說法利群生,天上天下誰第一;降魔開宗教,世初世劫我獨尊”,字楷書,保存完好。
洋坪貝丘遺址發祥地洋坪貝丘遺址發祥地

館藏文物

1982~1990年.縣博物館收藏建國後歷年出土和從民間徵集的歷史文物共110件,其中國家二級文物2件.三級40件。小口壺:1982年水邊鎮大西頭漢墓出土。小口,直頸,上鼓腹,肩有兩系,並飾有弦紋一道,通身網狀紋,腹下收,平底,口沿稍殘。通高10.3,底徑8,最大腹徑12.5,口沿 至頸高2.3厘米,重650克。
洋坪貝丘遺址房舍洋坪貝丘遺址房舍
育瓷盤口壺:共2件。1984年巴邱鎮嶺上三國墓中出土。盤口、圓唇、短頸、豐肩, 肩有四個半環系。鼓腹,下腹內收。平底,器形稍修長。通體網狀紋,胎質灰黑,施醬揭釉,不及底。通高23、口徑11.8、盤口厚1.5、頸高2.5,最大腹徑20,底徑13.5厘米,重2千克。
青瓷盤口壺:二件一式。1982年12月,巴邱鎮嶺上西晉墓中出土。工式:盤口,短頸,肩有兩系,並飾有二弦紋。鼓腹,平底,胎質黃白,釉已剝脫。通高20,盤口高1,口徑12. 5,底徑12. 2,最大腹徑18.5厘米,重2千克。I式:盤口,口沿上飾二道弦紋,中間夾網狀紋;直頸、豐肩,肩有兩系,飾有弦紋二道夾網狀紋,並飾有獸面鋪首;鼓腹,腹有凸圈 一道,平底;胎質灰白,青白釉不及底。通高21.2、口徑13. 6、頸高4、底徑14.5厘米.重 2.25千克。
素麵鏡:1979年10月,水邊鎮下痕村宋康定元年(1040)墓中出土。青銅質,鏡體呈亞字形。鏡面平坦光滑,背面四周略凸,邊沿寬1.2厘米,背面中央有一半環紐,通體無紋飾。長16.5,寬16. 1、厚0. 3厘米,重500克。
托盞:1991年元月26日,福民鄉東坑宋皇佑二年(1050)墓中出土。通高9厘米,由托與盞組成。托高4、口徑11. 6、口沿寬2厘米,淺刻水草紋,腹深1厘米。托中心有一覆碗狀托圈,高1. 8,上徑4. 6,腹徑5. 4厘米,內都中空,圈足高1、直徑7厘米,中心有 一不規則圓孔,與托圈相通。盞高5.8厘米,口沿為六棱形,最大口徑8.2厘米。深腹略下 收,盞體為六棱形。高圈足略外侈,高1.2、口徑3.7厘米,托與盞通體薄施白釉,白中泛青,小開片,晶瑩剔透,瓷質白,細膩、胎薄。
兩爐:1982年10月,羅田鄉坑頭宋景定元年(1260)王應白墓中出土。通高15,腹圍29.3,口徑9.5厘米,重200克。敞口,唇外卷,束頸,扁鼓腹,實心乳足三枚,瓷質,胎厚重,施醬褐釉,周身有窯變油滴斑,為吉州窯產物。
仿春秋鼎:1982年10月羅田鄉坑頭宋景定元年(1260)王應白墓中出土。青銅質,通高15、口徑12.5、耳高3、足高5.7,最大腹徑13.5厘米。敞口,直耳,平唇,直耳上呈半弧形,實心三蹄足,下腹鼓,環底。口沿下二道弦紋夾雲雷紋,腹部以二道弦紋夾雲雷紋為 底.上飾餮餮紋和鳳鳥紋三組。
銘文鏡:1982年10月,羅田鄉坑頭宋景定元年(1260)王應白墓中出土。青銅質,鏡體呈長方形,鏡面略弧,背面四周邊寬0.2厘米.中央有一小半環紐.兩旁陽鑄金石文 曰:“菱芳耀日,冰光照室”。長16.1,寬9. 1,厚0.8厘米。
紫石硯:1982年10月羅田鄉坑頭宋景定元年(1260)王應白墓中出土。長方形,硯面平坦,周邊寬0.2厘米,硯首2厘米處雕飾成變形蓮花蓄墨槽,深0. 3厘米,蓮瓣12片。面積為4.2X1.8平方厘米,硯背周邊寬1厘米,石質紅紫。高1.5,長16.2、寬9. 6厘米,重600克。

革命舊址

洋坪貝丘遺址革命舊址峽江會議會址:座落於縣城北門。1930年10月17-19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擴大會議在此召開。會議由毛澤東同志主持,朱德、彭德懷、羅榮植、羅炳輝、黃公略、何長工等20餘名軍以上的幹部和中共江西省委行動委員會負責人李文林、曾山、陳正人參加了會議。毛澤東、周以粟、古柏、李井泉同志會議期間住於此。會址系清末建築,原名“怡順堂”,2進1井,廣6間,占地585平方米。建國後先後為縣人民醫院門診部、倉庫和宿舍。1976年修復。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 單位。1987年12月列為江西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峽江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址:位於硯溪鄉硯溪村。民國19年6月,在此召 開峽江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峽江縣蘇維埃政府。會址系清末建築,原名“煥 公祠”,2進1井,廣3間,現存後進,殘破嚴重。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洋坪貝丘遺址館藏文物洋坪貝丘遺址館藏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