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安徽明光市浮山)

浮山(安徽明光市浮山)

浮山,古名臨淮山,位於五河縣城東二十公里,居千里長淮下游南岸;距安徽明光市城區五十五公里、距江蘇泗洪縣城四十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山
  • 位置:五河縣城東二十公里
  • 古名:臨淮山
歷史沿革,古堰遺址,自然風光,

歷史沿革

據資料記載:山下有洞穴(仙人洞),淮水泛濫時其穴即高;水減時其穴即低。山形同一塊碧玉漂浮在淮水中,因美麗而得名浮玉,人疑其山似浮,故名浮山。史學家稱浮山為淮河第三峽:一峽為鳳台縣峽石山與八公山;二峽為懷遠荊山與塗山。浮山是淮河中古津渡口之一,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梁天監十三年(即公元514年),南北朝,梁、魏兩國爭奪壽陽(今安徽壽縣),魏軍先占壽陽,梁國派兵屢攻不克,梁武帝蕭衍採納了魏國降人陳吳的建議,攔河築堰,“以水代兵”堵截淮河以灌壽陽城逼魏軍撤退。果然,魏軍不得不撤退,把壽陽讓給梁國。徵集軍民二十萬人,修築浮山堰。浮山堰築成以後,淹沒了浮山以上淮河沿岸的大片土地。四個月後,淮河泛濫,堰壩被衝垮,下游(今江蘇省泗洪縣、盱眙縣、洪澤縣、金湖縣等)受災居民數以十萬計。

古堰遺址

至今在柳巷鎮境內的淮河岸邊,仍殘留著三百多米長的古堰遺址。目前,現存堰高四米,堰頂最寬處仍有近四十米。
浮山堰,這座“以水代兵”的軍事工程,它記錄著南北朝軍事史上的殘酷與悲壯。但是,攔河大壩的成功在當時居世界戰爭歷史之最。以當時的條件和技術水平,在淮河裡築這樣的攔河大壩,其工程之巨,難度之大,不得不承認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創舉,在古代水利史上也是罕見的。由於當時歷史條件和人們對自然認識深度的局限,浮山堰雖然只存在四個多月就被衝垮了,但它在當時卻達到了戰爭的目的,在中國科技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浮山堰與國外的水利工程相比,也占據領先的地位,其河內主壩高達四十米左右,而國外的土石壩,遲到十二世紀才突破三十米高度,比浮山堰要晚六百多年。在淮河深槽里,木籠裝石打基礎,上面築土壩,沉鐵護腳,類似後代拋石。截流從兩岸進占,在中間合龍,技術相當複雜,這些技術在中國歷史上是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也為後代河工所常用。前不久因閒暇之便,尋訪浮山堰遺蹟。在當地朋友的熱心引導下,順著淮河大堤登上浮山堰,如今尚略存遺蹟。石龜馱明代嘉靖聖旨碑、清代右仰通知碑部分殘片,東一塊西一塊趟臥在草叢中,近一噸重的石龜遭受人為毀壞,頭被斬斷,身首異處,與殘磚斷瓦作伴。山西側峭壁上摩崖石刻大字,仍依稀辨出字跡,浮山北側峭壁下古景仙人洞、現有一半浸在水中。釣魚台、烈馬縫、縴夫踩磨的羊腸小道等景點遺址,依稀可見。

自然風光

這裡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特別是到了冬季,滿山披雪,遠遠看去猶如白色巨龍俯臥在淮河岸邊戲水。因景色奇特,曾吸引白居易、李坤、蘇東坡、秦觀等歷代文人騷客,追逐前賢足跡,尋訪浮山,並吟詩讚美。特別是蘇東坡登浮山遊覽,被“洞在淮山,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所感動,並留下了一首《濠州七絕·浮山洞》:“人言洞府是鰲宮,升降隨波與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見,乾坤浮水水浮空。”等千古絕唱,浮山遂成為詩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樂園。浮山堰雖歷經一千多年的滄桑變遷,殘存堰壩已成為後人追溯歷史的古蹟。當年堵堰的鐵鍋,仍有一口在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陳列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