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研究與實務》的內容分為上、下兩編,其中上編為理論研究篇,下編為行動篇。具體內容如下:上編: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理論研究 (1)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 主要探討流動兒童在城鄉分割的體制性背景下可能出現的心理適應障礙,同時,根據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對流動兒童所生活的四個生態子系統進行系統的分析,以期“理解”和“解釋”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障礙,也為流動兒童心理適應狀況的改善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 (2)流動兒童的學習適應 主要探討流動兒童親職教育資源不足、親職教育的缺失和缺陷、流動兒童的頻繁轉學,城市學校與流動兒童戶籍地學校所存在教學內容、方法和學制難以銜接等問題對流動兒童的學習適應所構成的挑戰。 (3)流動兒童的文化適應 在借鑑J Berry所提出的文化適應模式這個概念框架的基礎上,探討流動兒童對城市文化和價值的理解(深層文化適應),關注流動兒童在深層文化適應的過程中遭遇了怎樣的壓力,產生了怎樣的文化適應衝突,流動兒童是否採用了邊緣化(Marginalization)、隔離(Sepa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和整合(Integration)等不同的策略來應對這些壓力等問題。 下編: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行動 (1)基於全校的行動研究:具體內容包括行動研究的緣起,需求評估,干預過程介紹,結果評估。 (2)個案報告:主要選取4個有代表性的個案,對干預過程進行翔實、深入而細緻的報告。
編輯推薦
曾守錘所著的《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研究與實務》全書分為研究篇和實務篇。研究篇集中探討在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研究中所獲得的基本發現,包括概述(基本概念的介紹)、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研究、學習適應研究和文化適應研究等內容;實務篇則包括本書作者在一所學校開展的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行動研究(包括“以學校為本”的干預和“以家庭為本”的介人兩個部分)等內容。
作者簡介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及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研究方法、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已完成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和一項省部級課題(“流動兒童面臨的風險因素及其心理彈性的研究”)。目前正主持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流動人口家庭社會服務的需求與對策——以上海市流動人口聚居區為例”)和兩項省部級課題(“流動對家庭意味著什麼?——流動兒童家庭生態系統的研究”、“流動兒童入學準備的研究”)。已發表專業論文近40篇,5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曾獲“上海市社會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2008年)和“上海市研究生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稱號(2006年)。
圖書目錄
引 言
研究篇 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流動兒童的定義
第二節 關於“流動兒童”的稱謂
第三節 適應和社會適應的定義
第四節 什麼是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
第二章 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研究
第一節 理論框架
第二節 流動兒童的生態系統
第三節 流動兒童的心理適應狀況
第四節 流動兒童心理適應的風險因素
第五節 流動兒童心理適應的保護因素
第六節 對國內研究現狀的反思和建議
第七節 研究結果的啟示意義
第三章 流動兒童的社會文化適應研究(I):學習適應研究
第一節 什麼是學習適應
第二節 流動兒童學習適應的背景
第三節 流動兒童學習適應的狀況
第四節 流動兒童學習適應的影響因素
第五節 學校是否促進了流動兒童的學習適應
第六節 對流動兒童學習適應研究的反思
第四章 流動兒童的社會文化適應研究(Ⅱ):文化適應研究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適應
第二節 流動兒童文化適應的背景:城鄉文化差異與城鄉文化等級
第三節 流動兒童的文化適應狀況
第四節 對當前國內流動兒童文化適應研究的反思
第五章 流動兒童的社會文化適應研究(Ⅲ):對本土實踐和西方經驗的反思
第一節 本土實踐及其反思
第二節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及其啟示侶
實務篇 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干預
第六章 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干預(I):以學校為本的干預
第一節 背景
第二節 筆者在X學校的角色
第三節 需求評估
第四節 干預的目標和設計
第五節 干預的實施
第六節 干預效果的評估和反思
第七章 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干預(Ⅱ):以家庭為本的介入
第一節 苗苗的案例:單一被試設計
第二節 無人監管的皮皮
第三節 讓孩子在小屋中獨居:流動兒童父母的無奈選擇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