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選擇上海作為研究的樣本地域,把外來流動人口作為研究的對象,對其生活方式作系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隨著外來流動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外來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或城市適應問題就成為我國社會科學的一個重大課題,生活方式的形成和變遷也隨之成為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社會學學者在研究生活方式上已做了大量工作,地理學者也就生活方式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從行為地理學、時間地理學、社會地理學角度展開了研究,但總體而言,這項研究局限於對國外理論的理解和消化吸收,缺乏對生活方式系統和全面的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 作者:孟慶潔
- ISBN:9787807453819,7807453818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開本:32
內容介紹,作者簡介,目錄,後記,
內容介紹
上海是一個外來流動人口規模龐大且增速較快的城市。
目前,有關外來流動人口的統計口徑和生活方式的內涵眾說紛紜。因此,為使本項研究更具實際意義,筆者對兩者作出了明確界定。在此基礎上,運用大量實地社會調查數據,輔之以質性分析方法,從城市社會地理學和社會學相結合的視角,對相關內容進行探討。
研究發現,在人口流動產生不同於傳統的家庭模式下,家庭規模、家庭成員角色、家庭觀念以及家庭地位等呈現不同的特徵,並產生一些超生、未婚先育、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教育等社會問題。由於制度性歧視和自身因素的影響,外來流動人口到上海後主要進入非正規就業部門工作,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收入偏低、穩定性差和社會保障水平低乃至缺失是其工作的主要特點。受其工作性質的影響,外來流動人口居住、消費、閒暇以及社會交往均處於社會分層中的底層。居住主要集中在郊區,形成和社會其他階層混合的“馬賽克結構”,導致郊區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空間碎片化,存在空間剝奪。閒暇時間少,體現出勞動時間對閒暇時間的剝奪。消費則是場所的剝奪,社會交往體現出對社會資本的剝奪,等等。總之,外來流動人口在城市中感受著多重剝奪,這使得外來流動人口成為城市中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
在進行生活方式不同領域內容的研究時,還發現外來流動人口的生活方式存在著收入、受教育程度、職業、性別、年齡、婚姻狀態等方面的分化,在不同分化的對比研究中發現女性則是弱勢中的弱勢。
我國農村和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明顯,呈現出二元結構。通過對外來流動人口生活方式的考察,不難發現他們受到農村和城市兩個參照系的深刻影響:受習性、場所、收人、經濟目的等影響,外來流動人口生活方式體現了和農村生活方式割捨不下的聯繫,尤其是其社會支持網路更是如此;他們生活工作在城市裡,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染,在生活方式上與進城之前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那些呆在上海時間較長的外來流動人口,往往在某些方面反映對城市生活的適應和對更高階層生活的嚮往。這些數量眾多、生活方式特徵明顯的外來流動人口,被稱作“根”在農村的“城裡人”,形成了城市中的一個新的階層,使城市呈現出“二元結構”,從而導致城市社會空間的分化。通過對外來流動人口與城市其他階層的對比研究,發現社會空間極化趨勢加強。
培育外來流動人口合理、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逐步取消政策性歧視,實現制度重構是關鍵。公平的城市生活環境,有助於外來流動人口生活方式的全面提升和轉型,也有利於促進外來流動人口有序的社會流動,從而推動社會融合,解決社會空間極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作者簡介
孟慶潔,女,2007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地理學會會員。現執教於上海師範大學地理系。近年來主要從事城市社會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套用研究,編寫科普著作2部,參編教材、專著3部,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書的基本背景和理論意義
一、基本背景
二、理論意義
第二節 研究的路線、方法與特色
一、本書研究技術路線
二、研究範圍的界定
三、探討的問題和研究的內容
四、數據來源
五、研究方法
六、本書的特色
第二章 國內外生活方式研究述評
第一節 生活方式的概念及研究範疇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演變
二、生活方式研究的範圍及測量方法
三、幾個相關的概念
第二節 國外生活方式的研究進展
一、生活方式是區別階級的重要指標
二、生活方式的研究轉化為對消費方式的研究
三、生活方式類型的分析
四、對移民生活方式的研究
第三節 國內生活方式的研究進展
一、我國生活方式研究的概況
二、我國對流動人口生活方式的研究
三、地理學者對流動人口及其生活方式的研究
第三章 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婚姻與家庭
第一節 基本特徵
一、人口數量劇增
二、性別比偏高
三、勞動段年齡人數占絕對優勢
四、農業戶口比重非常大
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第二節 家庭模式
一、未婚流動人口顯示出性別比、年齡和收入偏低的特點
二、已婚家庭根據夫妻流動情況呈現多種家庭模式
第三節 外來流動人口的計畫生育及子女教育
一、計畫生育狀況
二、子女教育
第四節 人口流動與家庭系統變遷
一、家庭是一個系統
二、人口流動對家庭的影響
三、外來流動人口家庭變遷的系統動力機制
第四章 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勞動生活方式
第一節 就業變更
一、來滬前就業情況
二、到上海後就業情況
第二節 就業區位
一、外來流動人口就業區位的總體特徵
二、外來流動人口非正規就業集中分布的典型區
三、不同職業類型外來流動人口的分布特點
第三節 職業類型
一、總體職業結構
二、調查街道(鎮)之間職業結構的差異
三、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職業差異
四、不同性別的職業差異
五、不同職業類型的年齡差異
第四節 就業途徑
一、就業途徑的理論基礎
二、就業途徑的影響因子
三、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就業途徑特徵
第五節 收入狀況
一、家庭月平均收入
二、個人月平均收入
第六節 就業環境和勞動保障
一、基本食宿條件提供情況
二、每周工作時數
三、勞動的法律保障:勞動契約簽署比例低
四、拖欠工資現象依然存在
五、工作環境一般化
第五章 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居住與環境
第一節 居住遷移與變更
一、居住遷移
二、居住變更
第二節 居住區位
一、分布的區域差異明顯
二、混合居住結構
三、以地緣和鄉緣為基礎的“小聚居”格局
四、居住形態的社會效應
第三節 住房質量
一、住房簡陋,以租住為主
二、居住的高密度
三、住房內基本生活設施匱乏
四、居住區環境不理想
第四節 影響外來流動人口居住方式的其他因素
第六章 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消費生活方式
第一節 消費水平
一、消費水平居中
二、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呈現“雙低”特徵
第二節 消費結構
一、消費結構的基本特徵
二、生產性消費與上海居民的差距大
三、與上海居民消費結構差異大
四、消費結構存在內部分異
第三節 消費空間特徵
一、消費行為空間認知的局限性
二、消費行為的空間規律
第七章 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閒暇方式
第一節 閒暇時間
一、閒暇時間研究的意義
二、閒暇時間分配
第二節 閒暇活動
一、繁重逾時的勞動造成部分外來流動人口平時無閒暇活動
二、閒暇活動特點
三、閒暇活動偏好的分異
第三節 閒暇空間
一、閒暇空間研究的意義
二、閒暇空間特點
第八章 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社會交往
第一節 社會交往的特點
一、社會交往空間範圍小
二、社會交往對象同質性強
三、同本地居民的交往有難度,有被歧視感
第二節 社會網路變遷
一、依賴其地緣關係構造一個以同鄉為紐帶的社會網路
二、不斷建構以業緣為主的社會網路,有利於獲取更多社會資源
第三節 形成社會交往特點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性歧視
二、自身局限性
三、社會適應
第九章 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二、展望與不足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書稿付梓之際,感慨萬千,最想表達的還是對眾多人的感激之情。
首先感謝我的導師丁金宏先生。本書稿不但從選題立意、謀篇布局的全過程,得到了先生的悉心指導,而且先生主持的《上海市閔行區流動人口服務與需求調查研究》項目的問卷調查,也為書稿提供了最為翔實的數據基礎,書稿得以完成凝聚了先生很多心血。在先生一次又一次的嚴格要求和諄諄教導下,我一次又一次反省自己,領悟先生用心之良苦。先生嚴謹踏實的作風,讓我浮躁之心逐漸歸於平靜;先生孜孜不倦的學術求索精神,使我對學業的懶散、隨意有所改觀。師從先生四年多,我不僅僅受到先生學術思想的啟迪,更為重要的是對我人生態度、觀念的轉變也產生深遠影響。對先生幾年來的指導也遠非一個“謝”字所能表達,唯有以不懈的努力來報答師恩。
感謝我的碩士導師張超老師對我的支持和鼓勵,使我能夠步人博士階段的學習。感謝華東師範大學人口所老師們的指導和幫助。
感謝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院的院系領導和老師對我的關心和幫助。和白光潤老師、陶康華老師關於論文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
感謝我的家人的全力支持,他們的期盼是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