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涼粉草,廣東省增城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正宗的派潭涼粉草有紅梗與青梗兩種,培育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必須大於或等於10克/千克,pH值介乎5.5—7.5之間。此外,“正宗標準”對涼粉草的栽培密度也有嚴格要求,定植密度應該小於或等於6萬株/公頃。
按照標準,產自廣州增城市派潭鎮、小樓鎮、正果鎮、中新鎮、朱村街道辦事處、荔城街道辦事處、增江街道辦事處7個鎮街道的涼粉草才是正宗,而且涼粉草必須葉多、葉厚,有光澤,特有醇香味;含水量小於或等於14%。
2010年11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派潭涼粉草”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派潭涼粉草
- 產地名稱:廣東省增城市
- 品質特點:葉濃莖幼、有甜香味、膠質適中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0年第133號
- 批准時間:2010年11月23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派潭涼粉草,又名仙人草、仙人凍、仙草,歷來與荔枝、絲苗米、烏欖並稱“增城四寶”,是製作涼粉糕、涼茶的上等原料,其中北部山區派潭鎮產量最多,品質最佳。派潭涼粉草葉濃莖幼、乾草光澤好、有甜香味、膠質適中,用其製作的“涼粉糕”,呈透明墨茶色,有特殊香味,拌上糖漿爽滑可口,是盛夏理想的清熱解暑食品。
藥用價值
涼粉草還可作藥用,其性涼,味甘淡,能防治中暑、感冒、高血壓,對骨節疼痛亦有一定的療效。
產地環境
增城市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東北角,北回歸線通過本區域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長、氣溫高、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既有熱帶特徵,又有亞熱帶特色。雨量充沛,河流眾多,水資源比較豐富。年平均降水量1856毫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徑流量1099.9毫米,年徑流量19.15億立方米。主要河流——增江、東江、西福河多年平均過境客水179.5億立方米,主客水合計為198.65億立方米,特別適合於種植水稻。“炎熱多雨,長夏無冬”是增城市的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為21.8℃。春季,由於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天氣多變,陰雨多,陽光少,空氣潮濕,氣溫在12.7℃—21.7℃之間。夏季,熱帶海洋風增強,天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空氣悶熱,極端高溫為38.2℃,平均為27℃。4—6月多季風雨、占全年降雨量46.7%。7—9月多颱風雨,占全年降雨量36.27%。冬季,受北方乾冷空氣影響,氣溫下降,1月平均氣溫為12.l℃。12月至1月,常有寒潮侵襲,偶有霜天,極端低溫—1.9℃。日照長,日照時數1976小時,水稻安全生長期263天,無霜期355—360天,作物可一年三熟,按照氣候學低於10℃為冬季的劃分標準,增城沒有真正的冬季,但人們仍將天氣較涼的11月至1月稱為冬天。
增城境內地勢自北向南降低,背靠南崑山,依次大致為中低山谷地、丘陵河谷平原、沖積平原三種類型,各占總面積約三分之一。派潭涼粉草的主產區位於增城北部地區的中低山谷地,這一地區山峰一般為海拔500米以上,山與山之間有盆地和河谷,是發展農、林、畜牧業生產的優良地區。增城市水資源豐富,主客水合計約200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居全省前列。增城地處南亞熱帶,屬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增城市現有耕地總面積40.6萬畝。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在0.47—4.42%之間,全氮含量範圍在0.19—2.23克/千克之間,平均為1.06克/千克,屬中等以上水平。耕層pH值範圍在3.85—7.25,絕大部分屬於酸性至微酸性。增城大部分耕地是珠江三角洲的沖積沉積土,土壤以壤土、沙壤土為主。獨特的地理環境給派潭涼粉草提供了良好生長條件。
歷史淵源
派潭涼粉草歷史悠久,據傳是在清末前從廣西引進的。
據林純煦、何慶功民國十八年(1929年)的《增城縣農業調查報告》記載,增城縣每年出口涼粉草5000擔,主產於牛、賢、梅都,每擔售價5—10元,可見當時涼粉草生產已有相當的規模。
1949年後,增城涼粉草生產發展較快,1979年全社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超歷史水平。平均畝產800斤左右,高產的達1600斤。
生產情況
2006年,派潭鎮涼粉草栽培面積達6000畝,產量一般在400公斤左右,產品主要銷往廣州、東莞、香港、澳門等周邊城市及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2013年,派潭涼粉草總產量將達1600噸,較2012年增加約600噸,為當地農民帶來800多萬元收入。
產品榮譽
2010年11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派潭涼粉草”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派潭涼粉草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廣東省增城市派潭鎮、小樓鎮、正果鎮、中新鎮、朱村街道辦事處、荔城街道辦事處、增江街道辦事處7個鎮街道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紅梗涼粉草、青梗涼粉草。
(二)立地條件。
選擇淹育型水稻土水田或濕潤的赤紅壤旱地;土壤質地為中壤土、輕壤土和沙壤土;土壤有機質含量≥10克/千克,土壤pH值5.5至7.5。
(三)栽培管理。
1.繁種:每年8月份剪取10厘米至15厘米進行扦插繁種。
2.整地:選擇濕潤坡地或水田,犁翻耙碎,按1.2米包溝起畦耙平。
3.定植:4月上中旬從繁種田剪取10厘米至15厘米進行定植。
4.定植密度:密度≤6萬株/公頃。
施肥:有機肥≥7500千克/公頃肥純氮≤150千克。
6.水份管理:保持畦間土壤濕潤。
7.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收穫乾燥。
採收時間為6月至7月,開花前採收;採收後應及時乾燥。
(五)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葉多、葉厚,有光澤,特有醇香味。
2.理化指標:葉重比例≥25%,含水量≤14%。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派潭涼粉草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東省增城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派潭涼粉草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歷史文化
民間傳說
據傳唐朝年間,增城地區遭逢大旱,百姓生活艱苦,很多人中暑病倒,當地的一名藥農看到這種情況非常痛心,於是決心要幫助百姓渡過難關,聽說何仙姑(人們尊稱她為七姐)的洞府里種植者能夠消暑醫病的仙草,藥農便決心找到何仙姑向她討要仙草,拯救世人。藥農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攀藤授岩不知經歷了多少磨難,終於找了何仙姑的洞府,看見何仙姑在和一個道人下棋,回首看見他,何仙姑問他到此有何事,藥農便把家鄉大旱,人們生活艱難和中暑之事告訴何仙姑,並向其乞求賜下仙草拯救家鄉父老,何仙姑被藥農的救濟蒼生的善心所感動,於是帶藥農出洞,藥農看見不少奇花異草,都是名貴的草藥,何仙姑教他一一認識後,采了一些仙草後將草結成馬,用草馬送藥農返家,藥農用從何仙姑那采來的仙草救治了很多人,後來草馬停在增城的鳳凰山上變成了一棵草永遠留在了人間,這就是被人們廣泛種植的派潭涼粉草,也是至今當地人將涼粉草仍稱之為“仙草”或“神仙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