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洪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洪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又名洪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發生於1932年7到10月,發生地點位於湖北省洪湖地區。

基本介紹

  • 名稱:洪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 地點:洪湖地區
  • 時間:1932年7到10月
  • 參戰方:洪湖紅軍;國民黨軍
  • 結果:紅三軍損失慘重,根據地喪失殆盡
背景,經過,結果,

背景

1932年7月6日,國民黨左路軍實施以圍殲襄河以北蘇區紅軍為目的的"第一期進剿計畫",以第十三師6個團、第四十四師6個團、第四十八師5個團、第四十一師1個團和獨立第三十七旅3個團分別編為4個縱隊,另以6個團為預備隊,向襄北地區進攻;以第五十一、第四十一、第三十四、第三十三、第八十二師和新編第三旅、獨立第三十八旅各一部以及第二十一軍的其餘部隊,擔任牽制任務。
洪湖後方總醫院舊址洪湖後方總醫院舊址
在國民黨軍發動第四次大規模"圍剿"前夕,以夏曦為書記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根據中共臨時中央6月5日的指示,命令紅三軍在襄以北的京山、應城、皂市間實施進攻作戰。7月15日,國民黨左路軍開始"進剿",其第四縱隊由岳口向張截港、泗港等渡口推進,企圖控制渡口,阻止紅三軍南渡襄河;其第一、第二、第三縱隊分別由景家墩、皂市、白馬廟向京山地區合擊紅三軍。
紅三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為避開與國民黨軍正面作戰,率部由京山地區向西轉移。國民黨軍集中兵力跟蹤西進。紅三軍隨即掉頭向東,以一部兵力撤至襄河南岸,主力再次進至京山、應城、皂市、天門之間地區活動。26日,紅三軍被迫撤至荊門東南地區,8月3日又轉至潛江縣熊口一帶。國民黨左路軍隨即控制了襄北地區。

經過

1932年8月中旬,國民黨左路軍調整部署,推行"第二期進剿計畫",企圖摧毀洪湖蘇區中心區。其第三、第四縱隊為左翼軍,由岳口進攻洪湖蘇區中心區;第一、第二縱隊留襄北地區擔任"清鄉"任務;川軍第二十一軍2個縱隊為右翼軍,位於東荊河西岸擔任堵截任務;海軍一部封鎖長江,以防紅三軍南渡。
這時,夏曦又由冒險主義轉為消極防禦,令紅軍在蘇區內構築碉堡,準備固守。同時,令紅三軍第七、第八師向沙市、草市進攻,以牽制國民黨軍。8月13日,第八師襲入草市,殲守軍500餘人;第七師進攻沙市失利,撤至龍灣、熊口地區。
8月20日,國民黨軍控制了白廟以西東荊河北岸地區,直接威脅湘鄂西蘇區機關所在地瞿家灣。此時,夏曦拒絕賀龍、關向應等提出的集中主力轉到外線機動作戰,在運動中殲滅敵軍的意見,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夏曦指揮紅七師、警衛師和地方部隊,在蘇區構築碉堡,分兵把口,固守東荊河南岸地區;一路由賀龍、關向應指揮紅三軍主力,深入敵後,先打擊國民黨軍右翼軍,爾後打擊襄北國民黨軍。
8月24日,國民黨左翼軍占領東荊河南岸要點峰口和府場,紅七師倉促反擊受挫。31日,左翼軍向新溝嘴、楊林關實施圍攻。紅七師依託陣地防禦,遭受很大損失,被迫撤出戰鬥。9月3日,國民黨軍左翼軍攻占柳關、瞿家灣、小沙口等地,控制了洪湖沿岸地區。夏曦遂率湘鄂西中央分局、紅七師、警衛師以及獨立師一部先後向江陵地區轉移。
1932年8月22日,紅三軍主力從浩子口轉到川軍第二十一軍側後的荊門地區,並同尾追的國民黨軍8個團周旋10餘天,未能找到殲敵機會,於9月中旬進至京山地區。國民黨軍即以4個多旅和當地守進行追擊和堵截。紅三軍主力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積極機動的戰術,多次打擊敵人,保存了基幹力量。10月,紅三軍主力與夏曦所率部隊會合後,轉至鄂北大洪山地區,洪湖蘇區完全喪失。與此同時,湘鄂邊、巴興歸、襄宜棗等蘇區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進攻下,也先後喪失。

結果

洪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夏曦拒絕賀龍、關向應等提出的集中主力轉到外線機動作戰,在運動中殲敵的正確意見,先是採取冒險主義,命令紅三軍在襄以北的京山、應城、皂市間實施進攻作戰;繼又轉為消極防禦,命令部隊在蘇區構築碉堡,分兵把口,致使紅三軍遭受慘重損失,洪湖革命根據地也喪失殆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