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保墓

洪保墓

洪保墓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由南京市博物館在南京祖堂山社會福利院搶救性考古發掘了明代太監洪保墓,這位太監曾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副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保墓
  • 發掘方:南京市博物館
  • 人物洪保
  • 年代:明代
  • 位置:南京市江寧區祖堂山
陵墓文物,大缸,鐵環,棺木,考古發掘,墓銘概況,兩個結論,保護規劃,

陵墓文物

大缸

直徑一米的大缸是長明燈
在很多傳說和故事裡,古墓里都有長明燈。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
南京祖堂山明代太監洪保墓考古給出了肯定的回答。直徑1米的大缸就歪倒在前室墓門處,其實它就是一個大油燈。“本來大缸應該是平放在墓室門口的,可能後來墓室進水,使大缸傾倒在地。”據介紹,上面還有一塊木板,而木板上面放置一塊長20厘米、寬15厘米、高8厘米的磚塊,磚塊的中間有一個直徑2厘米的小孔。這個小孔就是用來放燈芯的,而大缸里放的則是燈油。這就是明代磚室墓中常見的長明燈,當年缸中裝滿燈油,青磚的洞裡穿上燈芯,放在缸蓋上,在祭祀時這一缸油可以燃燒很久。

鐵環

考古人員也說不清用途
至於後室墓壁上圍繞棺床的4個鐵環讓考古人員比較頭疼。在南京地區發掘的墓葬中,前幾年發掘的太監楊慶墓中貌似有過這種鐵環。之前有專家學者推測,這可能是用來懸吊棺材的。但是從洪保墓的結構來看,這個說法基本上被推翻了。因為鐵環距離墓室底部非常近,甚至沒有棺床高,根本無法把棺材懸吊起來。也有考古工作人員推測,這4個鐵環有可能是用來固定支架的,四個鐵環中間有木樁,支撐帷幕等將棺材罩起來。

棺木

可能是被酸性土壤腐蝕
該墓葬出土的隨葬品看來有些寒酸,棺木更是沒有遺留任何痕跡,屍骨也無跡可尋。對此,考古人員表示,整個墓葬結構完備,其實有大量木材。“你看這是兩個鋪首,按理說,鋪首應該是在木門上的。”考古人員指著清理出的兩個鐵玩意告訴記者,整個墓室有“三重門”,第一層是磚砌的封門,第二層就是木門,第三層是石門,但是木門只殘存了兩個鋪首。棺木無從尋覓其實與該地段的土壤有關,可能該地段的土壤腐蝕性比較強,這些木質材料都已經被腐蝕掉了”。據介紹,洪保墓周圍都是茶園,而一般茶樹適宜在酸性的土壤中生長。
專家們認為,“洪保墓最好能夠保護下來,出土文物豐富,其墓誌更是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學術價值極高,有望解開鄭和研究領域多個懸而未決的歷史謎團。不要再重蹈以前出土的太監墓被毀壞的覆轍了!”

考古發掘

墓銘概況

墓志銘應是生前所刻
南京市博物館在南京祖堂山社會福利院搶救性考古發掘了明代太監洪保墓,這位太監曾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副使。雖然古墓遭到盜劫,但裡面發現了非常完整的墓誌,上面刻滿了銘文。和其他墓誌不同的是,除了介紹自己的一生外,還介紹到了鄭和下西洋。
洪保墓
南京市博物館的專家介紹說,這方神秘的“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除了標題性的“壽藏銘”等17個大字是篆書外,裡面的志文全部是豎刻陰文楷書。一共25行,741字。
南京市博物館研究員王志高說,這個“壽藏銘”其實是洪保生前就刻好的,當時,洪保65歲,他似乎已經參透了人生,在“銘文”中慷慨“人生在世,如駒過隙,與其生後之有為,孰若生前只早計也”。而他為啥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或許和他剛回南京的這次隨鄭和船隊下西洋有關——這次遠航路途艱辛,鄭和也在途中辭世。

兩個結論

鄭和可能是九下西洋
“洪保是雲南大理人,13歲進宮成太監。他29歲開始跟隨朱棣,是推翻建文帝的功臣之一。也正如此,朱棣派他參與下西洋的領導工作。”王志高說,通過反覆閱讀銘文,還有翻閱史料,他發現,鄭和下西洋應該不是只有七次。
銘文中說,“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也就是朱棣上台第一年,洪保就作為一次下西洋船隊的副使,統領船隊下過西洋。“這次下西洋的‘一把手’是誰?”銘文裡面沒有明說,但清乾隆年間的《敕封天后志》等史料中則稱,“永樂元年,差太監鄭和等往暹羅國(今天的泰國)”。也就是說1403年,鄭和實施過一次前往泰國的航海,但並沒有被列入“七次下西洋”之中。再加上有學者查到的鄭和曾於1424年,率船隊去過一次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一帶),那么,鄭和其實不是七下西洋,而是九下西洋。“銘文和史料記載都對應上了,推翻了原來流傳的鄭和是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下西洋的說法,把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提早了兩年。”
另外,鄭和1433年辭世後,洪保還在延續下西洋活動。1441年7月到1442年,已年過七旬的洪保率使團最後一次出使西洋。
主船排水量2500多噸
經過研讀,王志高發現,銘文中提到了洪保等率領船隊的頭兒們,乘坐的寶船叫“大福號”,這是鄭和船隊中的大型船隻,比現在流傳的寶船載重量大5倍。
“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短短几句話,但透露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僅有船號的記錄,還有船的載重量。王志高說,洪保作為鄭和船隊的二把手,應該乘坐的就是鄭和寶船了。而這艘寶船叫“大福號”,能容下“五千料”。
料在是古代一種容量單位,1料相當於1石。之前,寶船記載最多的是它“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也就是長138米,寬56米。還有專家研究認為,鄭和船隊中的海船是兩千料。不過,這次銘文對大家印象中的“寶船”是一種顛覆,它不是兩千料,而是五千料!料越多,載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相當於現在排水量1000噸;五千料,則是排水量為2500多噸的巨無霸。“不得不說,這在古代是一個造船神話。”

保護規劃

2012年1月,作為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的重要發現,南京祖堂山南麓出土的明朝太監洪保墓“破格”入選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從市文物局獲悉,洪保墓整體保護規劃方案近期已通過專家論證會評審,工程有望於年內啟動。整個墓園依山體走勢設計為三層結構,墓葬核心區將採用開放式保護,周圍設有環形遊覽平台,頂部則架設圓形輕鋼玻璃架,以便將墓室結構直觀地展示給觀眾。
2010年6月,我市考古人員在祖堂山發現了一座明代磚室墓,據出土墓誌記載,墓主人為明代都知監太監洪保,曾以副使身份跟隨鄭和七下西洋。此次發現為鄭和下西洋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一手資料,在國內考古界引發了很大震動。鑒於該墓葬的重要價值,市文物部門將其作為“三普”期間的重要發現,“破格”申報省級文保單位,並於今年初順利入選。
洪保墓地處祖堂山南麓三階台地的最上層,空間較為侷促。因此,在最初的規劃方案中,整個墓園保護區的面積只有1300平方米。根據專家論證會的建議,新方案中墓園的規劃面積有所“擴容”,同時保留了墓穴原有中軸作為墓園的空間軸線,儘可能維持了原有墓穴的空間感。
洪保墓園利用所處台地的高低落差,設計出三層“觀光台”——從下至上依次是入口廣場、墓道入口平台和觀覽平台,形成不同空間層次的遊覽空間。底層的入口廣場採用下沉式設計,觀眾可沿台階登上二層的墓道入口平台,在此可以欣賞到墓道入口和墓葬前室的券頂結構;再往上就來到一個環形的觀覽平台,觀眾可以圍著墓葬走上一圈,居高臨下地將整個墓葬結構盡收眼底。
和很多文物遺址不同的是,洪保墓園的墓葬核心區沒有用牆體或圍欄封得嚴嚴實實,從頂部到前後室都採用了開放式設計,便於觀眾參觀遊覽。記者在設計方案上看到,墓葬區的建築設計以“天圓地方”為理念:觀覽平台上方將架設一個圓形的輕鋼玻璃架,象徵中國傳統墓葬的圓形封土,與長方形的墓葬上下呼應。這個玻璃頂棚如同一個“陽光房”,既能抵禦雨水和紫外線對文物本體的損害,又便於採光,為觀眾提供更好的參觀效果。
此外,墓園內還將設定墓碑、浮雕文化牆和展示中心,以圖片、文字、雕塑等形式介紹洪保生平及其作為副使隨鄭和七下西洋的史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